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中国语文》:经典美文重塑大学语文
【时间:2007/7/14 】 【来源:中华读书报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397 次】

2007年4月21日 10:03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主持编写新型“大学语文”教材
——访《中国语文》系列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

    “以经典美文吸引学生,把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 这是在即将出版的《中国语文》统稿会上,温儒敏教授的呼吁。目前,“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已引起广泛关注,不少学校打算开设这门课,已经开设的,也在调整思路,更加重视。为推进“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最近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与重庆出版社合作,组织和邀请一批学者编写一套新型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国语文》。近日,这套教材的统稿会在北大召开,与会者有:温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教授)、何九盈(北大古代汉语教授)、周先慎(北大古典文学教授)、吴晓东(北大现代文学教授)、孔庆东(北大现代文学副教授)、肖向东(东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王本朝(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任鹰(中央电大语言学教授),等等。本报记者参加了统稿会,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这套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和重庆出版集团教材中心总编辑胡长江。

    记者: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现状如何?
 
    温儒敏:目前全国大概有上百种“大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学校自编自用,或者参照别人的教材作些变动,体例框架大同小异,多以文选加上简单的作家背景介绍和某些思考题,和中学语文教材差不多,如果教学方法也和中学雷同,同学们会有些腻味,甚至戏称“高四语文”。这也是大家都在呼唤“大学语文”改革的原因之一吧。最近几年对“大学语文”教学有许多批评,教材更新也得到重视,陆续出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教材,包括华东师大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南开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南大丁帆教授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等等,各有特色。我本人也曾和朱寿桐、王宁、欧阳光等十多位学者联手编过一本《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旨在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等语文》这本教材比较深一些,对教师素质要求高,最近也打算修订。这次组织编写《中国语文》,在强调“语文素养”方面和《高等语文》有共通之处,但更注意满足各类普通高校的需求,也希望更能适应现今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在选文、体例和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

    记者:能具体介绍一下《中国语文》的编写理念吗?

    温儒敏: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现在无论大学还是中学的语文改革,都在强调增加人文性,但人文性应当是自然渗透的,是要靠熏陶的,不能脱离“语文”,不宜把“大学语文”编成一般的文学读本或人文读本。现在许多学校师生要求开“大学语文”,都很实际,主要是希望解决读写能力问题。但用一个学期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中国语文》的定位不会太实,也不会太虚。太实,是指希望在短时间内使读写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其实很难做到;太虚,则是笼统讲人文教育,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脱离了“语文”,其实也是难于达到目标的。《中国语文》的定位在“兴趣”与“语文素养”,这是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的普遍的语文水平与课时安排的实际情况。希望通过大约一个学期(每周2-4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中国语文与文化有感性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逐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受用。

    问:听说这套《中国语文》教材一共有6种。能介绍一下为何要编成这样一个系列吗?

    胡长江: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专业、层级的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这套《中国语文》根据学校类型和专业大类的不同需求,分为六册,就是6个不同版本,包括:大学文科版(何九盈、吴晓东主编),大学理科版(周先慎、孔庆东主编),应用型大学版(孔庆东主编),艺术类专业版(王本朝、肖向东主编),高职高专版(温儒敏、陈庆元主编),此外,还有一本《应用写作》(任鹰主编)。这套教材采取资源共享,各种版本的选文有一部分是共通的,部分则是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设计的,水平深浅程度也尽量考虑到不同的对象。全国大学那么多,“大学语文”不可能要求一样,教材有多几种选择是必要的。

    问:在选文、体例和编写设计上还有什么创新?

    温儒敏:选文第一要“美文”,语言形式要美,可读性比较强,最好有趣一些;第二,注重经典性,所选多是相对沉淀下来的优秀篇章,有示范性;第三是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比如,理科版的科技文多选一点,艺术专业本特别选收了一些画论书论,等等。在体例上,《中国语文》也比较灵活,基本上仍然按照文体大类来组编几个教学单元,而没有采取现今许多以人文主题来组合单元的做法,这样是较多考虑到“语文”的因素,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一般的人文道德课。每一课都有2至4道思考题,形式新颖,贴近学生思维特点,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能引发讨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许多其他版本“大学语文”教材比,这套《中国语文》编写是下了大的功夫的,我们希望在学术质量上也能达到新的高度。

    问:许多教材都是彼此抄来抄去的,你们提出“质量的新高度”,有什么表现?

    胡长江:6本教材的主编都是语文教育方面很有造诣的著名学者,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就是力图改变和提升现有“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他们编教材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些文章,而是认真贯彻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来做。比如,何九盈和周先慎教授负责编选古代诗文,就用了3个多月时间,对每一篇都重新做了考定和注释。有时为了弄清楚某一个词的含义,就花上半天。这次编写过程,他们发现了以往不少选文的通行注解有误。把教材编写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这样出来的教材是原创的,能保证质量的。

    问:新教材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的。你们对此有什么措施帮助教师吗?

    温儒敏:这也是重要的问题。不少学校老师旧的教材使用多年、轻车熟路了,他们不太愿意更新教材。但是好的教材能吸引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讲课也有激情与成就感。《中国语文》为了帮助老师选用,每一种都特别配合编写出版“教学用书”。其中对各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都有提示,还有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例举”。为了帮助老师备课,还汇集了许多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学术界的相关评论摘录和参考书目,等等。原因之一可能是“手生”《中国语文》配套完善。每册书都配有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

    问:请您谈谈《中国语文》的出版计划。
 
    胡长江:这套系列教材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我们一定把它作为精品图书来打造,采用轻型纸,双色印刷,同时定价符合学生实际。现在该系列教材已经基本定稿,今年六月面世,九月开学就可以进课堂。不久前,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求,每一所大学都要开设中国语文课程,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出版社与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组织这样一套教材,是非常适时的。希望《中国语文》的出版能推动“大学语文”课程的建立和改革,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添砖加瓦,作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94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