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课文

教中文(三首)(熊秉明)
【时间:2008/8/15 】 【来源:无 】 【作者: 熊秉明】 【已经浏览8220 次】

黑板·粉笔·中国人

十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九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八年以前
七年以前
……
三年以前
……
昨天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我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呢
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不像中国人了
又似乎一天一天地更像中国人了

但有一件事是我确实知道的那是
我的头发一天一天
从黑板的颜色
变成粉笔的颜色
而且像粉笔一样渐渐
短了  断了
短成可笑的模样
请你告诉我
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中国人呢
一天一天更不像中国人呢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旧毛衣

 


这儿和北京

这是桌子
一张桌子
我的桌子
  这儿  那儿
这儿是我的桌子
  桌子上有我的书
    我的中国书
一本  两本  三本
大大小小的中国书
古古今今的中国书

那儿  那边儿
    那儿是  那边儿是
    天的那边儿是
北京
北京的天
蓝色的天  黄色的天  红色的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春天
十个春天
十五个春天
二十个春天  二十五个春天
那边母亲心里数着的

 

【学习提示】

熊秉明的小诗,不仅篇幅短小,而且语言简单;不仅语言简单,而且诗质朴素。
   
也许是因为在巴黎教初级中文的关系,熊秉明特别能够体会简单的字句、简单的语法的奇异魔力,他说这似乎回到和母亲牙牙学语的童年,“咀嚼到语言源起的美妙”。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可以加深对小诗简单朴素性质的理解:简单朴素的性质,原来跟“语言的源起”联系在一起。
   
教中文要从简单的字句教起,熊秉明的小诗就以这些为题材,题为《的》的一首,这是因讲“的”字的用法而写出来的吧。这首诗讲的是隔离与连接,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像一个又一个挂钩,把隔离着的连接起来了。整首诗就是一个长句子,这个长句子靠“的”字一节一节、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连接下去,最后连接上的是“旧毛衣”,感情一下子就漫过了千山万水和茫茫的时间。   

《黑板、粉笔、中国人》写的是日常的教书生活。这样消耗着生命,竟然引起别人的不忍心。有一天一个学生很同情地问:“您这么教着,不厌烦了么?”

“‘不,——’我安慰她。”
       
熊秉明说,似乎是为了证明“这是黑板,这是粉笔”也是美的,大有含意的,是文,是诗,他有意无意间写成了《教中文》这样的小诗集。
   
一句平常的话变成一句诗,一粒水珠结成一片雪花,还有,几粒小沙滚成珍珠,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有一首《珍珠》:

        我每天说中国话
        每天说:
          这是黑板
          那是窗户
          这是书
        如果舌头是唱片
        大概螺纹早已磨平了
        如果这几句话是几粒小沙
        大概已经滚成珍珠了
   
简单的语言、文字,有什么奇异的魔力呢?我们中国人,念了很多书的中国人,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没有感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思考与练习】

一、《黑板、粉笔、中国人》为什么要运用重复的手法?为什么说“我似乎一天比一天地更不像中国人了/又似乎一天比一天地更像中国人了”?

二、《的》为什么要用很多的“隔”字和很多的“的”字?它们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

 

【本站链接】

熊秉明年表

熊秉明先生和他的《静夜思变调》
铁的纪念——送别秉明 
最简单的语言 最单纯朴素的诗 
读熊秉明《静夜思变调》 

李白静夜思9种英译版本 

语言的气味与一个人的走向 
《教中文》教学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861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