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大学语文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结合及实施手段探析(杨芙蓉)
【时间:2008/10/13 】 【来源:本站 】 【作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基础部 杨芙蓉】 【已经浏览5028 次】

    [内容提要]  大学语文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是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式。大学语文应该将知识与人文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探讨结合的方法。知识性应有别于中学时代,应着重体系性与阅读、写作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人文性应融注在知识之中。教学应尽量体现人本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知识性   人文性   融合  学生主体

    
    近年来,有关大学语文的地位和走向问题,受到了巨大挑战,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激烈争论和探讨。这种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示了语文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提出了新时期语文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使我们能冷静地思考语文的规律以及变化,认清我们的时代特点以及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特点,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理性的、符合我们自己口味的教育内容和模式。

  我觉得,大学语文的目标设计,应该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当然,中学语文的教学同样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那么,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和语文本身的特点去探询解决的办法。

  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国主要靠语言文字来传承文明的。它不仅具有现实的交际功能和作用,同样具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它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正是如此,历代都很重视语文教育(姑且这样称呼)。从孔子开办私人教育体制以来,语文教育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完备的教材和教育模式,还有专业的教育队伍和教育机构。直至科举考试,中国的语文教育开始了应试的道路,当然,这种应试有别于今日的纯应试,那时的“士人”都同时具备两重身份,即以科举来明身份立足于社会,以文学创作来明志实现理想人格。这种看似矛盾的结合,实际是与当时的教育理念、价值体系相统一的。十三经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教育与人格方向确立的历程。辞赋科的产生,也标志着纯文学地位的提高。

  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他们人生的目标,也是教育实施的具体指导思想。“德”放在首要地位,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就是更加重视“人文性”。从文学创作的实际来看,“文以载道”的传统基本保留着。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古人将“德”作为实践教育的最高目标,将“道”作为文学的承载物,体现了他们对社会、个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

  语文,“书面为语,口头为文”可谓最简明的注释。作为一门学科,它与其他的学科一样,具备自身的规律和实用性。作为交际的工具,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能更好地运用它。但它又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它也是思维的承载物,它起着传承文明和思想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它本身带有隐晦性、艺术性,而且对于不同的运用者来说,个性特色十分突出。由此,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就显得十分灵活,这就为历代教育者提出了难题,也为不同的教育理念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发挥个性特色。

  从历代的教材来看,其知识性和人文性融于一体。如何将这种特色融于教学中,就是我们教育者要肩负的责任。纵观当代的语文教学争论,也就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我认为,针对大学语文,无非就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知识性、人文性谁是教学的目的?
    2、 语文承载什么样的人文性?
    3、 以知识传递人文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4、 人文性与知识性的教学比重如何?

    前两个问题,是属于形而上的,后两个问题,是属于形而下的。思想层面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具体的解决措施,是达到效果的。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大学语文范本应该是知识与人文水乳交融的整体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可以将它细致分割成各个部分。从语言的层面而言,包含口头语与书面语,其中我们所重视的书面语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的功能及运用,属于语言学的范畴;从思维的角度,可以总结出逻辑意义,所谓逻辑学;从艺术的角度,可以划分出文学与非文学。不同的分支学科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即使最为多样化的文学创作也是能找到普遍的规律的,从先秦的零星记载,到钟嵘的系统总结诗歌理论,到刘勰对文学风格及创作理论的归纳,以至北宋江西诗派的创作总结,司空图、严羽韵味说的形成等等,都是人们对抽象的文学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形成规律的结晶。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远没有古代诗文创作那么复杂,它只要求我们的学生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体对于非中文的大学生而言,是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四方面的整体能力,特别是读与写的能力。阅读,在中学的基础上,能更顺利地理解古代名著,更熟练地阅读科技、政论等复杂文体,归纳其要点,侧重研究性阅读;写作,应更着重在议论、小论文等;对于训练的内容,更加强调写作的思路,文章的结构以及深度,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钻研精神和实际写作的能力。

     而作为贯彻这些知识点的范本,是历代的文学、文化精品。他们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语言的模式,思维的特点,逻辑的组合,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作家和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人格修养、情感追求等等人文内容。文本的载体是语言文字,而内质就是人文。人文与文字密不可分。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文色彩,才使世界的文学显现如此丰富多彩的格局。而只有那些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传递了一个民族积极的文化主流的作品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本民族可以流传千古的范本和精神食粮。

     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承担起知识与人文的双重重担。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是积极传承我们优秀文化的接班人,应该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的传输者。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融合语文与人文的优点而进行。从历史的经验而言,一味讲究语言的技巧,只会流入文字游戏,比如诗歌中“四声八病”的提出,不可谓不精,但是受到了后代的批判与扬弃,虽然它仅是创作方面的问题,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我们不能为语言而语言,应该领会语言深层所传达的精神文化的意义,并能实际指导自己的思想以及修养,为积极弘扬我们的实践文化而作思想、认识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语文就是语文,不同于思想道德、哲学、人生修养等课程,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之中。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实践人文色彩的基础,对优秀作品的理解以及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也是我们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进一步体察隐含在语言背后的人本意义,才能更有兴趣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也才具备终生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的潜质。只是大学的知识点的要求应该不同于中学,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整体性、深度和广度。

     不管学习何种学科,知识仅仅是人的一个工具,人才是社会和历史的核心。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具备这样的理想:使青年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肩负弘扬优秀文化的重任,努力完善个体的人格修养。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就要以知识为保障,以人文为内核,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贯彻在教学过程之中。

二、 大学语文应该怎样以知识传递人文思想?

    大学语文之所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没有建构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和教法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语文教学,在启蒙阶段,可以将字、词量化为字音、结构、意义,而较深层次的教学就陷入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等框架中,但学生又从这个框架中领会到了什么,大概大部分人还只是这个框架本身而已,至于为什么要如此,最后连教师自己也不知了。因此,语文课给人的感觉就是玄,语文能力就是难以提高。

   而今,更加上人文的任务,就给语文增加更大的困惑。如果象过去的私塾先生那样,背诵而后讲义,似乎失之科学,如今的学生和教育理念也不允许;如果象过去的小学家那样,字分缕析,就会流于烦琐,学习语文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只是为了知识而知识。所以,如何将人文和知识结合起来成了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首先,确定古文与现代文的比例。有人认为,古文枯燥无味,又不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应该减少分量。我以为,恰恰相反。其一,古代文化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成果,是支撑和建设我们民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其二,从社会的伦理道德角度,我们今天讲“以德治国”,还是在恢复和健全古代道德体系;其三,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而言,两千多年所涌现出来的优美篇章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的,无论诗歌辞赋还是典章论文,都有体裁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具备个体的优美特色;其四,从人文特色而言,我们所选取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最坚韧而自强不息,抑或仁人爱人等优秀人文特色的结晶,他们正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其五,我们的教学不是课外阅读,应该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给学生介绍最经典的内容,使之踏进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门槛,而不能光为了迎合时代的口味,将课堂变得很热闹而放弃教师的职责,放弃难点。当然,现当代以及国外也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及文化内容,我们应适当选择经典,以形成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欣赏、阅读能力。

  其次,制定切合实际的知识范畴和训练方法。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读与写的能力,不仅对中学有所总结,更要在之上有所提升,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知识的掌握,仍然是语文课的基础内容。鉴于此,阅读之外应有深入的思考,最好能与写作结合起来。比如,以读带写的方法:读名著,或学生自选书目,然后写作读后感。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读。先抓住书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次要信息,所谓“读懂”;然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特色,时代特点;再思考作者的思路,也就是领会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其中的逻辑关系、结构特点;再次就是学习其中的语言运用,包括语言、修辞等方面。这是一个以整体带动细节的阅读方式。另外,对于写作的格式或思路,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总结,并将之介绍给学生。比如,读后感的写作,首先就要确立目标,也即针对书中的哪个观点发表意见,这个观点应该吻合书中的内容,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然后由此生发感想。感想应来之自然,不能生搬硬套或牛头不对马嘴。有了这个整体的思路,剩下的就是写作的语言运用技巧了。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应该偏重于整体结构、思路的把握,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运用工具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习惯,介绍同一体裁文章的普遍性规律。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应着重颂扬那些优美特质的人格色彩、思想光华,善良坚强的品质、真挚感人的情感等等。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应该更注重整体性以及深度,同时,将学习的门径传递出来,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深入体察其人文性。

  再次,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自主将知识与人文结合起来。具体的实施方案才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若没有切合实际的方法,所谓人文或知识都成了空谈。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改变主体角色,以学生为主。如何能让他们有主体的积极性?以问题带动教学。我在教学中,将学习篇目布置下去,适当给予知识点的提示,以及查阅资料的范围,让学生准备。课堂教学是老师组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场所,也是老师升华所学内容的地方。另外,由此及彼,跳出字词句之外,由学生转换角色变成作者,那么我们的情感、意志等又如何?这些范畴中哪些是我们今天所缺乏所应学习的,哪些是我们所应抛弃的?也可针对时代流行的一些范畴,与古人进行对照,思考、讨论各自的优缺点,并应用于各自的生活实际中。另外,在学习了一定量的同类文章之后,我们就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由模仿、学习作者,到评论作品,到自己发表独立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总之,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人文的体察与贯彻,始终应融为一体。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人文的升华为亮点。
  
  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中学语文一样,正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上,必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毕竟我们具备两千多年的优秀文明,也具有新时代的开拓精神。我想在具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吸取优秀文化的精华,包括当代特色的时代心声,另一方面还应该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将时代与历史贯穿起来,将学生与教师联系起来,将知识与人文融合起来。

杨芙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基础部,广州,510665 furongy@163.com,13002085068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8640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