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周悦)
【时间:2007/7/18 】 【来源:无 】 【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悦】 【已经浏览4494 次】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提交论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针对文理科各个专业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实施品德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近年的持续探讨已经达成了共识:它不应该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语文学科系统的知识传授,也不在于解决应试教育束缚下,一些偏科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欠缺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特征淡化,而情感性和人文性强化,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①。的确,在当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下,大学语文作为针对文理科各个专业的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服务于文理渗透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在整个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全面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彰显的表现。可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品德素质教育

  当今急剧变革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导致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欲望膨胀等消极人生价值取向盛行,给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因而,怎样树立人的尊严,行使人的使命,而不至于为物所役,怎样确立高尚的理想,塑造健全的品格,成为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现今各类大学语文教材,都注意到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出一系列与理想确立、人格修养、性情陶冶有关的篇目,作为品德教育的素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披文入情,充分挖掘作品中蕴涵的品德教育因素,为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作正面积极的引导。

  例如,通过《渔父》中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告白,去感受他那种决不随俗沉浮与时俯仰的独立不迁人格,去理解他敢于清醒自觉地以身殉国、以死明志背后蕴藏的巨大人格力量。对照这位伟人那颗高尚的心灵,让我们在纷繁的世俗功利追求中,也清醒地意识到:其实我们除了需要拥有一份物质的富足之外,还应该拥有一份精神财富。这就是屈原给予我们的馈赠:良心、道义、使命感、奉献精神……

  又如,简洁明了的孔孟语录,让我们可以聆听到两位先哲超越时空的谆谆教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②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取之有道,贫贱去之有道。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能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地不能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能丢弃节操。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崇尚的人格人品准则。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人伦规范,“正心”,“修身”等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而应该是普遍认同的一种“生命的学问”。

  还有,赏析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我们不只欣赏到洞庭湖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澄澈美景,更主要的是认识到作,自己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超拔高洁人格。心迹双清、表里澄澈,这是何等光明磊落的胸襟;稳泛沧浪,以万象为客,这是何等豪情四溢的气魄。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为金钱名利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的社会大环境中,“肝胆皆冰雪”,“表里俱澄澈”,无异于一股清新的风,吹醒我们纷繁的思绪,净化我们浮躁的心灵。

    读辛弃疾那些慷慨纵横的词章,让我们观照到这个以功业自许,以气节自负的爱国词人的铮铮气骨和忧国情怀。吟诵爱国诗人陆游真情流露的诗篇,又让我们感受到他魂牵梦萦的都是中原收复,国家安宁,他是那么自觉的把自我追求与民族前途联系起来……

  大学语文课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课文讲析,不应该是按部就班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所蕴涵的精髓,作为当今大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道德熏陶的精神食粮。

  二 审美素质教育

  进入大学的学生固然首先得进入专业的崭新世界中。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精密,导致学科的专业化与技术化,因而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生存,专业化技术化的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专业范围之内,则有可能使知识面越来越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乏味,自我的精神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导致一种精神心灵的平庸与冷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则是通过展示一种灵动的思维状态,与理工科专业与技能教育偏重的逻辑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形成互补。具体而言,它是通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与解读,激发审美感悟,去感受超越于烦杂的现实尘世之上的清新淡雅澄明超旷的美的境界,得到一种愉悦的审美享受,由此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著名诗人灿若群星,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在这种民族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学习一些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古典诗词修养,可以让人在气质风度,感情内涵,情调趣味诸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当然,它对人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却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的博雅全才无不浸染着这方面的高深修养。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然应该认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了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大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我们审美享受和情感激荡的名作比比皆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一诗中,由蒹葭白露,茫茫一片浩淼无边的大河,可望不可及若隐若现的伊人组成的迷离幽眇的情境,意蕴含蓄幽深。而重章迭句的旋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让人动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幽美的意境,动人的旋律,摇曳的诗情让人留连忘返,沉迷陶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登幽州台歌》,让我们透过陈子昂怆然泪下的面容去体味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重悲愤。杜甫的晚年组诗《秋兴八首》,因秋起兴,借秋色秋声来抒写孤独抑郁的情绪和忧时伤国的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遍地的金菊开了又开,伤心的眼泪落下来;孤舟长系岸边,而心魂系念故国。从这练达的句子中我们体味到的是他身在巴蜀遥望京华的拳拳情怀。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生生死死绵绵不绝的恋情让人感叹爱情的巨大力量,也让人生发出对悲剧爱情的承担者自身制造悲剧爱情的深思。秦观的《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种超越世俗的圣洁爱情,与今天沉醉在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两人世界中不能自拔的校园情侣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读这样一些诗词,与那么多古代优秀的诗人在心灵上沟通,在优美的诗词意境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大学生们贫乏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纷乱的情感世界理性起来,看待世界的眼界开阔起来。这种审美素质教育显然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

  三 心理素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细心呵护中长大,在优裕的物质条件下成长,这一代人普遍带有心理的明显缺陷:从父母宠爱的怀抱中走出来,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没有容人胸怀,缺乏挫折体验,面对困境措手不及。然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其生命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要求生存,谋发展,为自己开辟一片亮丽的天空,一定要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培养积极心态,如何把握自身境遇,如何克服人情淡薄,自我中心的偏执,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急待引导与指点。而大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让学生去观照古往今来的作家所走过的漫漫人生,学习他们练达的处世风度,从一段段绚丽的人生旅历中去体味,去借鉴。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素质教育。

  例如,被王安石盛赞为“天下奇才”的中唐诗人刘禹锡,其倔强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令人拍案叫绝。他一生荣辱迭起,早年参与王叔文集团改革,是革新派的核心人物。改革昙花一现失败告终,他远贬朗州。十年之后,回到长安借看花讥刺京城权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戏赠看花诸君子》)由此再度被贬。十多年后再回长安,又写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这种面对挫折愈挫愈奋,始终不改豪健刚劲积极有为的执着,无疑给予我们深深的启示与借鉴。

  读《前赤壁赋》,则让我们看到超脱旷达的苏轼所富有的独特魅力。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打入御史台监狱差几处死,劫后余生带罪忍辱定居黄州。借夜游赤壁抒写心绪意态。通过主客一番论难,最终归于一种对人生的理性领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苏轼看来,宇宙万事无穷无尽,人与自然各有所属。立足于宇宙世界来反观现实人生,则人的一生中,荣辱得失祸福吉凶都不是可以人为规范的。又何必自寻烦恼,太看重眼前的一己得失呢。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确是一生都纠缠在政治旋涡之中,却又能一生超脱于现实处境之外。王安石执政变法,他与之政见不合,被迫外调。好心的朋友劝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在杭州他却用一种极为平和的审美心态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哲宗亲政以后,打击元佑党人,他以年近六十的老龄携妻带子远贬惠州,却兴味盎然以为岭南也是自己美不胜收的安居之所,满足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年以后,以垂老之年再贬儋州,孤荒远岛上生活艰辛,他也能自宽自解,以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这种处逆境时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泰然达观的心态,是我们当今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效法的楷模。

  的确,和中国古代许多遭遇挫折即一蹶不振,沉溺于悲苦中不能自拔的士大夫相比,苏轼的处危如安,旷达乐观尤其富于个性魅力,他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抑郁,也不同于韩愈,柳宗元的处顺境则轰轰烈烈,叱咤风云,遇到挫折就精神崩溃,痛苦难当。在传统人文精神中,道家的超然物外,听任自然与佛教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被苏轼拿来作为应付挫折的思想武器,解脱痛苦的妙计良方。而在政治上,他却一直信奉儒家的积极进取,既不随人俯仰,也不随波逐流。他是古代士大夫中儒道互补结合最为完美的典型。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不仅钦慕他在心灵世界中的洒脱超旷风度,也景仰他在社会风云中的刚直不屈气节。从苏轼身上,我们更是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其生命历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儒家的执着有为与道家的超然物外,无疑是留给我们完善心理素质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注释:
[1] 参见《文史知识》2005年第一期、第二期。
[2]《论语·里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52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