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周治南:大学语用语文课程论
【时间:2008/10/13 】 【来源:本站 】 【作者: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周治南】 【已经浏览4719 次】

  内容提要:大学教育不要回避“语文”更不要失落语文。语用语文一改传统语文教学的单纯性与片面性,通过语言运用环境反映语文与多学科体系之间的沟通关系,因此能够实现人文素质扩展教学和能力拓展教育。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言运用环境,同时,这种语用环境又无处不在表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将阅读、写作、口才与人文知识融于一炉,就形成了现在的学科综合化课程《语用语文》。语用语文教学别开生面,是大学语文教学依托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用环境,人文教育,能力拓展
  
  2001年,我们根据职业教育对实用技能的要求,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造,组编了高职高专通用《实用语文》教材。经过多年运行,教育部于2005年推荐立项,对本教材反映出来的教改信息进行了充分肯定。在注重语文实用技能培养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我们结合普通高等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经过反复研究和部分院校自发的教学实验,产生了《实用语文》升级版本《语用语文》[1],并形成了全新的《语用语文》课程体系。

  一、现行大学语文课程是与非

  大学语文遭遇到尴尬,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何让大学语文摆脱尴尬,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大学语文究竟要教什么?要学什么?他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反思和定位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一条中指出:“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2]这段话所强调的,一是知识的普世价值和实用价值,二是获取知识的阅读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表达能力,这些重要素质的养成是语文课程的中心任务。知识的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价值,知识的实用价值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价值。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搞好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就能让大学语文走出误区,重获新生。

  (一)大学语文是学业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

  很多人持“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没有过关,大学有必要进行语文补课”的观点。我们认为,通过中学毕业环节和高考入学考试,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应该过了关。如果没有过关,应该拷问的是基础教育,补课不是高等教育的义务,也不存在旁贷义务。但是,传统大学语文教材被人们戏称“高四语文”,它只是回避了高中语文教材的所选篇目,其实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这是高等语文教育的一个误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现代职业人的一项基本的工作素质,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分专业、含有共性的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是一门大学学业课程,通用课程。如果把它定位在补课教育的基础上来实践,它会遇到尴尬就在所难免。

  (二)大学语文是“普世精神”教育而不是自我陶醉的“国粹”教育

  中国历来是一个政治大国,汉以后确立了以儒教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传统语文成为这种政治宗教传教的工具。“文官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大的历史创举,是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一大贡献,称其为“国粹”当之无愧。“资治”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统天下,并且,“时文”教育的科考指挥棒又进一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宗法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一课教育”只研究“国学”,排斥科技文化和外来文化,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文化灾难和教育灾难。现行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已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障碍。“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应该是对普世价值的执著追求。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纳入全球文化的大视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只有在文化大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大学教育不要回避“语文”更不要失落语文

  有些人士对大学语文学科有很深的成见,他们的理由是:小学叫“语文”,中学叫“语文”,如果大学也叫“语文”,大学课程岂不是太没有层次了。因此,他们接受“应用写作”或者“××应用写作”一类的课程名称,就是不接受“语文”这个词汇。在“应用写作”一类的教材里面,一般不重视实用阅读,这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写作能力都是不利的。应用写作能力的成熟,与学生的语体与文体应用能力密切相关。而语体和文体的应用能力建立在成熟的语感与文感之上。成熟的语感与文感是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淀的结果。有人说通过中小学12年的语文教育,学生的阅读量已经相当大了,他们的语感和文感还没有培养成熟吗?语感和文感是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语用环境的复杂化而逐渐深刻化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中小学以文学文体和文艺语体的教学为主,学生习作热衷于“大话西游”。大学语文要脱离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思路,通过实用文体的学习,来感受和把握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培养求真务实、严谨精确的文风。而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的培养成熟是与事务语用和科技语用环境密切相关的,只有在专业教育中才存在这样的培养条件,这一点是中小学教育所难以具备的。

  二、《语用语文》课程设计思想

  (一)语文扩展教学观[3]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只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却源远流长。自从语言产生以来,它便已经存在,并经历了一个由混沌到明晰、由窄到宽的发展过程。

  其一曰:语言文字教学观。远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广义的语文教育,当时正规教育的主要课程是“读经”。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习字和熟悉句读。这种只管教人认字的教育,习惯上称其为“小学”。唐代教育家韩愈曾一针见血地指责这种教育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所学者,读书、习字、断句而已,所遗者,给人传授道理和解释疑惑。这种教学方式,被现代人讥之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其二曰:语言文学教学观。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借鉴了西方的教育模式。西方近代教育模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经院教育传统,提倡人文之学,反映在语文教育方面,文学课占了很大的比重。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普西金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专家倡导“红领巾”教学法,这种语文授课方法主要沿袭了西方国家文学课程的讲授方法,对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法的影响极为深重。其三曰:语言文章教学观。“语言文章”说是对“语言文学”说的一种扩展。“文章”是“文学作品”的属概念,也就是说,“文章”包含了“文学”,“文章”的外延比“文学”宽泛,主要涉及记叙、说明、议论三类文体和应用文种的教学范文。这些选文在语言运用上仍然精彩纷呈,其典范性不亚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文章教学说虽然仍不足以表达语文教学的全部内涵和外延,但同“小学而大遗”的传统教学状态相比较,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四曰:语言文化教学观。社会的三大结构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一般反映。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现象也是包罗万象的,用来阐释科学与经济思想、政治与法制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教育思想的记录和著述,以及新闻出版事业,公共文化传媒,民间文化习俗,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都属于语言文化的范畴。语言文化教学观也称为“大语文”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观照了语文学科的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的基础性、语言的工具性、语言的产品性、语言产品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对语文教学各种属性的充分认识与了解,对于语文教学开发,语文教学媒体的选择,语文教学技术的运用以及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人类文化现象中一切与语言有关的都属于语文的教学范围。

  (二)能力拓展教育理念

  我们的研究表明,“仁者”和“智者”是一对统一的个人素质结构范畴,它对现代职业人提出的品质要求是“既会做人,又会最事”。如果把人文素质和实用素质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显然是不正确的。个人的人文素质是“仁者”的修养目标,国外学者称其为“情商”,个人的才艺素质是智者的修养目标,国外学者称其为“智商”,他们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具有有机链接和互动关系的整体,由此表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面貌。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过去那种单向度能力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就业环境的需要。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一种多向度的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了就业适应能力。有人会反问:这样说是不是夸大了语文教育的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实践积累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学管理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学礼仪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巧;学法律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制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法律活动与法制建设能力;学科技文体可以具备一定的科研常识以及表达创造性知识成果的能力;学新闻文体可以获得采集和编辑信息的基本能力;学习口语知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会议主持、商务谈判等工作能力……语用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外延相等,因此可以恰倒好处地通过语文扩展教学方法来实现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收到一箭N雕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才双馨,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实现通才教育。如此教育实践,谁还会说我们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 [4]呢?

  (三)“语用语文”的学理定位——学科综合化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体系,是学术领域里的一个学科概念。它研究符号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强调语境即语言运用的环境因素、实践因素对语言表情达义的影响力度。诸如口头言语环境、书面语言环境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效果。语用环境对语言运用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文字学研究符号的起源与书写规则,句法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组织规则,语义学研究确定语汇意义的方法,文章学研究文章的题旨、结构与表现手法,语用学回答的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语用环境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效果,如何减小或扩大这种表达的影响和效果。“语用”即语言运用,它是语用学的一个析出概念,它与语用学存在着学理的联系和具体应用的区别。语用环境不仅可以囊括语言学的全部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交叉关系。

  语文是学历教育中的一个学科概念。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来源于语用实践,是语用实践中产生的最典型的素材的优选与集合。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多强调识字、语法、词汇与篇章的教学活动,往往忽略语用环境对教学产生的积极意义。传统语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中学毕业后学生就已经完成了字、词、句、章的语文学习任务,大学语文教学没有必要继续重复这种教学形式。

  语用语文一改传统语文教学的单纯性与片面性,通过语言运用环境反映语文与众多学科体系之间的沟通关系,因此能够实现人文素质扩展教学和能力拓展教育。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言运用环境,同时,这种语用环境又无处不在表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将阅读、写作、口才与人文知识融于一炉,就形成了现在的学科综合化课程《语用语文》。语用语文教学别开生面,能与专业教育和谐发展,朋比生辉,是大学语文教学依托的主要形式。大学语文离开了文学教育的独木桥,配合专业教育,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值得一提的是,现行出版的《人文语文》《旅游语文》等教材属于语用语文范畴。

  三、《语用语文》的教学内容体系

  语文是理解的工具,表达的工具,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语文应用能力。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语文应用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听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这些能力的应用环境和应用过程都表达着充分的人文信息,因此这些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与人文素质的高下有密切关系。语用语文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和重要环节。

  (一)实用听读与教学标准[5]

    听说话和阅读书面材料,是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听读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


  (二)实用写作与教学标准[5]
  写作能力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实用口语与教学标准[5]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大量的信息是通过口语来传递的,口语能力严重地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口语不能总是靠自发成才,需要通过语文学习来加强教育引导。

  (四)语用环境与人文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能力,而且它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二者是现代实用人才不可或缺的职业基本素质。我们可以使大学语文在学科综合化中成为一种通识教育载体。


  在上表中,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办公环境和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环境。信息在发布和传递过程中往往需要转换成机器语言(包括计算机语言),反映为自动化办公能力。其二,语文课程虽然不能直接提高身体素质,但教材中的许多人文信息往往折射出养身之道:我们要加强身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平时不要透支身体,更不能放荡形骸。比如洁身自好、远离毒品、不要通宵上网等。
  以往的大学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不是培养目标单一就是与中学教育重复,不仅培养效果甚微,而且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语用语文课程设计思想打破了传统文化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套路,以不同的文化知识体系作为教材编排序列,对各类知识的介绍点到为止,重在建立感觉,重在帮助学生营建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介绍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可能存在的某一知识领域里的继续教育打下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实现了以“一课通”的方式带动全面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治南主编,实用语文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6.13.
  [3]周治南著,语文扩展教学论[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6.
  [4]陈丹青,退步集·教条与功利[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周治南、吴满珍等著,语文实用技能教学[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6.
        
        征编启事:大学语用语文编写在即,有参与意向者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
        联系地址:武汉市汉阳区龙灯堤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430050 
        联系电话:027-84804978  13627299094  E-mail:zzn195125@yahoo.com.cn.

    下一篇:北京奥运口号与世界大同情结解析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实用语文(周治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862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