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培训

何二元:珠海培训讲课(二)
【时间:2016/11/2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5349 次】


    什么才是好的大学语文课?如何判断?我认为第一是要有好的教材,第二要看学生是否有所得,第三位的才是老师的讲课“表演”。

    有人认为教材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教材,有的老师讲得好,有的老师就讲得不好,说明老师才是第一位的。我不这样认为。教材又叫课本,课本课本,课堂之本。假如教材是“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这些内容,老师讲得再好那也不是语文课。所以我认为教材才是第一位的。

    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文学史系列的,是文选系列的,是文体系列的,是人文主题单元的,是文化专题讲座的,都没有问题,因为课文只是例子,例子当然要好,但是例子的意义不在本身,而在它要说明的本体。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认识论的道理,假如忘了举例的目的,在例子上纠缠起来,大讲梨子种植史呀,梨子的品种呀,或者说梨子不如罗卜,以罗卜为例更具人文性呀,或者说还是榴莲的例子好,更具有特殊性呀,争来争去,结果编出了一大批梨子种植史的教材,梨子品种的教材,罗卜的教材,榴莲的教材……就是编到一千多种,这些教材究竟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对不起,没有想过,我们的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的。那么好的教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不管是什么系列的,都要有一条语文训练的线索,这条线可以是暗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并不等于是不重要的,恰恰相反,这条暗线,这条辅线,才是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材的关键。

    其次,这条线索应该形成系列,呈有序排列。每一单元都要有明确的语文训练目标,每一篇课文都要有明确的语文训练目标。单元和单元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一课与一课之间也要有承递关系,并要通过导读和思考练习加以落实,让学生一课有一课的所得。我也编有一种大学语文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教材已经修订过好几次,遵循的就是这个标准,我设想下一次再修订的时候,要把“思考与练习”改成“听说读写训练”。

    语文训练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有人认为中小学语文才要听说读写,大学语文再讲就成了“高四语文”。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前面说过,语文作为工具,中小学有中小学的任务,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下面略做提示——

    “听”,就是听力,譬如听课,大学生更要有一种主动听课的能力,大学老师不太会像中小学老师那样,把“标准答案”抄在黑板上,也不太会用“记录速度”来迁就学生做笔记,而是要求学生手耳协调,听课笔记两不耽误,而且还要能够主动地听,抓住老师讲课中最重要最精到的内容。民国时期一些大学生(比如西南联大的学生),甚至能把老师的讲课内容整理成一部实录,日后成为老师的重要专著。

    “说”,现在很多官员都不会说话,不念稿就不会说话。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演讲题为“讲故事的人”,也是从头到尾都在“念”故事。我们的大学生能比官员和莫言们更不需要说话训练吗?大学生不但要能在课堂上发言和回答问题,更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清楚、得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目前中国高校中,除了北大、清华、复旦等少数学校,一般学校的演讲会、学术报告会上,我们还很少能够看到学生能有这样的出色表现。而目前大学语文的大班化,弊端种种,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训练这样的说话能力。

    “读”,大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应该进入超功利的大量阅读。国外高校都重视阅读量,哈佛念书一学期四门课,每门课至少要读十几本书,一个学期精读或速读三五十本书是常态,不读这么多书,不写几篇报告不可能获得学分。中国的情况却不乐观,温儒敏教授曾对他们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基本上不读书,如果读也是读些像《鬼吹灯》《盗墓笔记》,以及《三十岁以前怎么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这类书。中文系本来应该是一个学校书香味最浓的一个系,现在却成了这样。北大中文系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情况可想而知。

    “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陆高校重开大学语文课,起因就是大学生写作能力差,其实这个问题民国时期就存在,但是大家以为是中学生没有打好基础,为此还发生过中学生国文水平低下的讨论。其实,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是有不同的写作要求的,比如中学生要会写议论文,大学生要会写论文。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文则有论题、论据、论证、论点四要素,而且顺序也有严格讲究,不是首先就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这是唯心主义的),而是首先要选题,做开题报告。这样的写作不讲,不训练,大学生怎么可能会写论文?

    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好教材的第三条标准,就是语文训练的设计必须高于中学语文。

    总之,我认为好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一个语文训练的系列;第二,这个系列要贯穿全书,呈有序排列;第三,这个系列要高于中学语文。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大学语文》初版,是一个文体系列,有这样六个文体单元:

    实用类记叙文  艺术类记叙文
    实用类议论文  艺术类议论文
    实用类说明文  艺术类说明文

    我认为语文课不能排斥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应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我给语文课的定位是这样的: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实用文,一为艺术文,语文课就是用实用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规范,用艺术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艺术,是规范与艺术的统一。如果排斥了应用写作内容,就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大学,假如大学语文排斥应用写作,它就会另起炉灶,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一旦课时不够,必须二选一的时候,教务处就会取消大学语文课。所以从大学语文自身利益看,也不应该排斥应用写作。

    我教材初版这样的排列,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文体比较。现在大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而是缺乏文体意识,写什么不像什么:写应用文,往往会夹杂不伦不类的文学语言;真要写文学东西,又语言贫乏,抽象,缺少表现力。这也暴露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培养文体意识最好的办法是比较,通过同题异体的课文,进行文体方面的比较。鲁迅先生说:“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段话我们经常引用,但是往往忽略了后面半句,鲁迅先生接下去又提议说:“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新闻属应用语体,因此,鲁迅先生的意思,扩大开来,也可以说是不但主张文艺文要有内部的比较,而且还要和应用文形成外部的比较,亦即:文艺文“不应该”写成应用文,应用文“不应该”写成文艺文。我的教材就是这样一种意识,但是在推行中遇到困难,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我们的师资基本都是文学专业的,很难接受这样的教材,同时这个教材也还不完善,要找到恰当的同题异体课文并非易事。后来我的教材改版了,改成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学史体例,不过我相信,将来最终还是会回到这种文体比较的体例,这将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终极版。

    我的教材修订版,是一个文学史系列,八个单元为:

    第一单元  先秦:子曰诗云
    第二单元  两汉:说文解字
    第三单元  魏晋:世说新语
    第四单元  唐代:格律与自由
    第五单元  宋元:流行与歌唱
    第六单元:明清:文言与白话
    第七单元:现代:美文与译文
    第八单元:当代:网络与图文

    文学史内容只是显性框架,只是“凭借”和“例子”,每个单元都还有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暗线,从语文学习的目标来说,暗线才是更重要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单元“子曰诗云”,这是古人的一种“引用”修辞格。学生在中学就学过很多《论语》《诗经》课文,但是缺乏这种引用意识,不会子曰诗云,这是我们要教给他们的,扩大开去,学过的文学作品,都要会随机恰当地引用前人的语料,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第二单元“说文解字”,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字意识,对文字的敏感性。严格的说文解字属于小学内容,训诂学内容,我们要求的只是这样一种意识,具体操作,可以采用如今对外汉语教育和网络语言中常用的“新说文解字”和“俗说文解字”。

    第三单元“世说新语”,是一种对语言的发现,对语言和的欣赏,甚至是语言的狂欢,这种“语言生活状况”在魏晋时代达到极致。今天的“京派”语言也有这样的表现,即北京人的调侃,但往往流于耍贫嘴,和魏晋有雅俗之别。教材选了“言语”和“文学”两部分,其实内容完全相同,那个时代语言和文字还没有完全分家,语言的狂欢即文字的狂欢,这是今天语文学习很好的资源。

    第四单元“格律与自由”,讲唐诗格律,又不限于唐诗,而是扩大到整个汉语,平平仄仄,是汉语音乐美的基础,到了大学语文再不讲点平仄知识,恐怕以后再没机会讲了。而一个不懂平仄律的人,语文是否过关,很值得怀疑。陈寅恪先生说:中国人学英语尚且要懂轻重音,自己的语言居然不懂平仄,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这是很重的话语。

    第五单元“流行与歌唱”,宋词就是流行歌曲,曲调失传了,就剩下宋词。由此启发我们可以从流行歌曲学习语文,我特别不喜欢周杰伦那种有调无词的含糊唱法,不过听说他正在努力学习普通话,要把歌词唱清楚。有人认为流行歌曲低俗,这更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介入,假如当年苏轼等人也为了清高而不入青楼舞馆,宋词能有这样的成就吗?

    第六单元“文言与白话”,白话运动不是五四才开始的,起码在明清就已经有了,如四大名著,都是当时的白话小说。从文言到白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界线,现代汉语三个源头:文言、翻译语言、大众语言。语文课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这三个源头,不要让我们的母语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甄嬛传》就做了很好的普及工作,学生中流行起“甄嬛体”,“甄嬛体”就是“红楼体”。

    第七单元“美文与译文”,译文是现代汉语的另一个源头,语文教材选译文,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语言。中国语言是意合的,虽然轻灵,然而不免含糊,用于文学还好,要表达严谨性的意思就不够用。鲁迅等人介绍外国文学时,都有这种语言意识,那么我们选择课文,也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能把“洋化”“欧化句式”当做贬义词排斥,不应只选完全“归化”了的作品。这一单元还有美文,美文是学生天然容易接受的,我们还要告诉他们五四美文的巩固白话运动的意义,增加他们的语言自觉。

    第八单元“网络与图文”,如今是网络时代,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我上大学语文课,第一次上课就建立教学QQ群,介入学生网络聊天。我认为网络聊天是现代汉语的根本出路,一百多年来,几代语文教育家梦寐以求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怎么说就怎么写,都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在网络聊天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还有“图文时代”的说法,是一种消极的说法,意思是现在人不读文字了,只会读图了。事实并非如此,准确的说法现在是一个“图文时代”,图片和文字一起成为重要的信息符号。这一单元就按照这样的思想安排课文,比如《亲爱的爱德烈》,是龙应台和儿子的聊天;比如《对照记》,是张爱玲给自己的照相集编写文字。

    当然我这个教材还是实验性质的,是对我教材理论的一个实证。我说过,最好的理念总是最辛苦的,这个教材还要不断修订。那么对于大家来说,在理想的教材还没有诞生之前,我认为不管哪种形式的教材,只要我们有语文高等教育的理念,把课文当做依凭,当做例子,在备课上课时认真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能很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表现大学语文教学实绩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作业。老师只是把教案做得漂亮,甚至录下你讲课的视频,这些东西并不足以说明你的成绩,语文不是教师表演“星跳跃”。要学生真正学得好才是硬道理,所以最能说明大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是学生的作业。一个老师一学期哪怕只整理出一种好的学生作业,一个教研室就有四五种,十来种,几个学期就有几十种,放在校长桌子上,他想不看到大学语文教学成绩也难。下面我展示我的学生的两种作业。一种是我给视传专业学生上课,我要求他们:

    语文是工具,大学语文要为专业学习服务,与专业学习结合。艺术系视觉传达专业同学的语文作业,要当成艺术设计来作,要有视觉美感,把作业本做成作品集子。

这其实不是我的发明,民国时期冰心在北大教大一国文课,就有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作业本,(PPT展示),有封面设计,有前言,有目录,每次作业都注意视觉美感,有很多插图。我尤其欣赏她的扉页设计:


    “进入语文学习的通道”,说得多好!那个学期我教的170多名学生中,就有20多本这样的优秀作业。

    这就是大学语文为专业课服务。有些老师不喜欢这样说法,以为会丢失大学语文课的独立性,其实不会的,不但不会丢失,还会把大学语文学习的领域延伸到专业课,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时时具有语文学习的意识。

    还有一个“对照记”的作业,也很成功。教材中有《对照记》一课,这是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精选了54幅照片,配以精彩的文字,成为一部图文并茂的自传。学生们平时也在自己的QQ空间、微博、微信中上传照片,但多数都没有文字说明,所以我设计这个作业,要求上传三五张自己的老照片或新照片(上传到教学Q群),配以文字解说,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业,他用了5幅照片,写了如下文字(PPT展示):

    高三结束了,几个同学相约一起拍写真,说是留个纪念,我觉得提议不错,大家都去了。这是第一次拍写真,刚开始还有点羞涩,不怎么敢做动作,这张外景是写真集中我最喜欢的,笑得很开心,穿的很青春阳光。愿我自己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开朗的心。现在我把它放在我的寝室书桌上,感到累的时候看着它,感到一切都好了!

    2013年9月,最长的暑假过去了,提着书包来到大红鹰。因为提前来了一天,在看完学校的景色后来到世界最长的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在中间的海天一洲玩了会儿,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大海。虽然海水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蔚蓝,但是大海的广阔和无边却一览无余。手指着夕阳,大喊一声:“大学!我来了!”梦想从此开始。

    大学第一学期即将过去了,我们班和工商6班的小伙伴们一起联合举办了“爱你13到14的跨年派对”。第一次担任主持人这个角色。对自己是一种挑战,值得开心的是晚会办得很成功,大家都很开心,我也算是胜任了这个角色。既锻炼了自己的胆子,又给身边的小伙伴带去快乐,开心。我很满足。我还会不断加油的!

    开运动会了,大学第一次运动会。身为经管六队的领队,为了和大家一起参与,鼓舞大家,我自己也报了跳远这个项目。那天,杭州湾的风还是很大,天气总的来说还算不错。我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重在参与嘛~这次运动会也让我知道自己身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平时还应该多多锻炼呀。

    前不久,和学工办吴老师一起去参加“第四届感动宁波高校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在老师办公室拍的。第一次穿上西装加皮鞋,西装还是借的,略大。不过总的还是不错的,看上去也算是成熟了一点。和老爸说好了,暑假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西装啦,开心!这张照片就是笑容不好看,不过还是挺有纪念意义的。祝自己越来越棒!

    这篇对照记虽说是作业,但也让自己回顾了从高三结束后到现在的点滴。即使以后没有这样的作业。我相信我还是会不断地补充这篇。我在成长!大学也将过去四分之一了,梦想还在,人还在,努力吧!少年!

   
——献给正在奋斗的自己

    我选出一些做得好的作业,做成电子书,在教学群里供学生下载。后来院长看见了,觉得很好,就批钱印了出来。这个作业超越了有限的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日常写作的意识,在电脑上,在手机上,随时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语言生活状况”。同时,这个作业充分展示了大学生的正能量,是很好的人文精神自我教育。这说明语文的工具性并非是与人文性相排斥的,语文是人文的工具,从工具性入手,才能使人文教育进入可操作层面,这比泛泛空谈“人文性”要更加实在。(待续)

何二元珠海培训讲课(一)       何二元珠海培训讲课(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7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