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桂宏:全国大语说课评课实录《俞伯牙摔琴觅知音》
【时间:2019/7/30 】 【来源:培训会 】 【作者: 王桂宏】 【已经浏览3279 次】
 
一、感言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特意选了四叶草做PPT背景图案,是因为感觉自己特别幸运,而这份幸运与我们武汉人有关。我第一次参加大语会是2004年,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旁边。那次会上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结识了一批湖北人!彭书雄老师、周金声老师、还有两位女老师、好像何立明老师、毕耕老师也去了,反正你们是浩浩荡荡一个队伍!(笑声)而且每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专著,去了就给人发书。(笑声)我一开始跟老师们不熟啊,没好意思张嘴,等我终于鼓起勇气求书的时候说没有了。(笑声)但那一刻我才知道:大学语文老师原来可以把学问做得这么牛!于是心底立下一个目标:我要像武汉大学语文老师看齐!过了15年,两周前我接到杨建波会长发来的qq留言,她说“王老师好!培训班说课请您重点评点,请拨冗准备一下”,那一刻胸口热浪翻涌,我明白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份厚爱,有种受宠若惊的遇到知音的感觉。我一问说课篇目恰好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啊,真的是遇到知音哪,无论如何我要接下这个任务。但真正站到这儿心里却很是忐忑。这里我不想用评课这个词,也不想说点评,充其量算一个引评人吧,我抛个砖,然后把大家感受到的、产生的智慧思考碰撞出来,期待借由四位老师的精彩说课,让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更深入、更明了。我先啰嗦了半天自己,接下来言归正传。(笑声)
 
    今天这四位老师的说课非常非常精彩,连我们专家何老师也一再感叹:唉哟我今天很有感慨,很有感慨!迫不及待地想要台前分享收获呢。四位老师的陈述如此丰富生动,引发大家这样强烈地共鸣,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那就是我们这个说课题目选得妙。咱们是不是应该为刚才四位老师的精彩说课,和以杨会长为代表的会议承办方给的这个好选题鼓鼓掌啊!(掌声)因为我们这是大语教师培训会,不是说课比赛,最好能通过对四位专家级说课教师同课异构的评议,明确一个阅读教学的方向,所以接下来的评课议课我不想停留在观感描述和泛泛表扬上,还是要做个引子,确定一个评课的标准,把研讨引向深入。
 
二、总览·透视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总览?透视一下:四位老师都在教什么?他们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我抛出这三个问题来,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桓老师、柴老师、周老师、李老师,四位老师是不是关注点相通又各有特色?桓老师从知音文化、山水文化、交友之道切入,提前三周布置学生准备,课堂上来进行拟话本的评书或小品表演;柴老师结合“天下知音第一台”——古琴台导入,课堂上重点演练沟通技巧;周老师从汉字视角探究楚文化,让学生改编剧本、表演中体会知音文化内涵;李老师则将教学重心放在“知音为何难觅、知音为何感人”等话题的课堂讨论上,虽然教学落点各有不同,但四位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着共同的旨趣:对知音文化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具体怎么教上,他们有着各自操作上的区别。 即便同样是做预习,你看李老师布置查阅相关文献、诗词、历代论述等,桓老师则立足话本让学生缩写、改写评书、小品,柴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的丰富、周老师重在让学生了解知音故事流变,将小说改编剧本。其实每位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辐射出自己对阅读、对知识、对学习等的认知观念。总览?透视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楚说课背后所潜藏的是哪种阅读观、知识观、学习观。
 
    国际上关于阅读学习,通行的主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会阅读,一个是从阅读中学习。那刚才我们老师展现的这些教学内容,包括采用的教学方式,最终是让学生学会了阅读呢?还是把重心放在了从阅读中学习?还是这二者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主讲老师、包括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然后看我们教学内容背后透出的知识观,无论是桓老师、柴老师还是周老师,都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能力有专门的活动设计。李老师虽然没有针对口语表达做专门设计,但他搜集那些知音诗词、安排课堂讨论,还有后边作业写份讨论总结、以及那个升级作业:知音圣地考证,等于走向了书面表达。那么通过这一课,我们到底应该让大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呢?是口语的?书面的?还是口语加书面的?还是说学习怎么结合语境、对象、身份等等,来进行语用能力的提升?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系统的可传递的,而新的课程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需要每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四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分享、参与体验,也就是说在学生语言知识及能力建构这方面,四位老师都注意到了要给学生一个主动建构的机会,这方面做的非常棒。传统的学习观是把学生视作一个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可教化的,而新课程论主张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这些生命个体的学习成长源于他个体的体验和体悟。整体看来几位老师的设计从内容的选择,到方法的选择,都注意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朋友的渴望,对于表达的这种热情,可以说他们在阅读观、知识观、学习观上,给前面郭元祥专家讲到的深度学习、詹丹教授讲到的大学语文应该走的路,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非常棒!但是在这里我还有几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去反思,如果说通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文本的阅读,从语用的角度让学生去学习的话,那“学会阅读”的门径在哪里?如果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的话,教学应指向何方?是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知音文化、还有交友观念的教育引导上?如果说这篇文章有需要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那应该是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又该如何掌握?认知又该如何提升呢?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何区别?刚才老师们呈现的教学活动,哪些是教的活动,哪些是学的活动? 刚才李老师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他说“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必须做引导,如果老师不做引领,那就一盘散沙了”。这里我们抛出一连串问题,如果结合着我们每个人的听感去反思的话,也许会对刚才四位老师的课有一个更多元的全方位思考。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我对“有效”阅读教学的一个认识,四句话吧:
 
    第一,课文不单是学习材料,也是学习对象。学习材料跟学习对象区别在哪?上午专家讲座说:语文学不好,高考的时候其他科的试卷都可能解读不好。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语文课文与其他学科文本的区别,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中,语言文字提供的文本是 学习的材料、途径、媒介,教学目标是借助这些文字去理解、记忆、感受、解释他们所指称的学习对象。而我们语文除了要把课文当学习材料,语言本身也是学习对象。就像刚才周老师那个“一字立骨”法,这堂课她立了两个字:一个是“乐”,一个是“巫”,她讲这两个字的时候,等于直接让学生去理解、记忆、感受语言文字,同时透过这二字去探究文本中蕴涵的楚文化元素。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背后站着的作者的思想情意,就跟学习者形成一种心灵的契合和共鸣。所以说语文课文是学习材料与学习对象的复合,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现。
 
    第二, 阅读教学前、中、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明显变化。如果说学生跟您学完这一篇文章,与之前自己对这些文本的阅读理解感受,有了很大的不同,或者说认识有了深化,语感有了提升,知道文章好在何处,为什么能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妙在何处……其实这才是干了我们语文本色当行该干的事。
 
    第三,唤起、补充、凝练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着、读着、品味着,忽然就产生“唉呦,说得真好,我也是这么想的”感觉,如果能够经常让学生产生这种心有戚戚焉、然后又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我们的教学必然是有效的。
 
    第四,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凭借阅读为精神生命成长赋能。你唤醒了学生作为一个言语生命发自内心的那种“我要阅读”的行动动机,帮其懂得并开始尝试运用阅读这种方式,去为自己的精神丰盈、生命成长赋能了。 
 
三、学情分析
 
    四位老师都有关照学情,表现最突出的柴老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谈起,这样的学情分析对本课教学设计是否有指导意义?周老师没列学情分析这一条,但是他一开始就找了楚地——楚文化这样一个切入点,这是不是对学情的一种唤醒?就好像我们要给游客奉上一碗可口的武汉热干面,你是直接问:爱吃辣吗?还是“你来自哪里?你吃过辣吗?”这样从外围问过来?所以真正对教学设计有参考价值的学情分析最好基于学生与“这一篇”。李教授做得非常棒,他把列子、吕氏春秋,小学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做了一个呈现分析。其实基于此,我们可以对小学初中有关知音故事的学习经历、学习重点、悟得的道理做个调查,然后对当下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做个预估,紧扣这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评估一下学生的水平、学习兴趣、阅读基础,然后再确定学习起点。
 
四、文本分析
 
    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还原为一个时空关联的意义世界,你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文本材料放到那儿来看。如果是一个时空关联的意义世界,就有作者的视角、编者的意图、教师的思路、学生的理解等多种视角。要准确解读一个教学文本,这四个维度缺一不可。作者视角强调的是一种历史的情境还原,编者意图传递的是一种教育价值的期盼,教师思路则体现了对这堂课教学目标的预设,对学生理解评估到位,才可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来看看知音故事的流变,在冯梦龙之前都比较简短,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是《吕氏春秋》和《列子》。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吕氏春秋》里知音故事前后还各还有两句,前面有“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后边是“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大家看加上前后句,这段文字还是在单纯讲知音吗?这里的知音意味何在?知音就等于交友吗?在这里音乐实际上是“德之华”(“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象》),“所以象德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它实际上是“德”的一种表征,代表的是贤德之士。再看《列子·汤问》,汤是谁呀?商王汤跟夏革的这个对话,前面都是在讲天地、无极、通达之类,然后举出伯牙善鼓琴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强调的是“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礼》)的道理啊,就是刚才周老师讲的乐文化的最终落点。“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唯君子为能知乐”,(《乐记》)结合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你会知道在《列子·汤问》里出现的知音故事,就是告诉你如何交友吗?知音在这里表现的是什么?知音间是否需要借助言语技巧来沟通?还是更多时候表现为心有灵犀,无需言语,正所谓志同道合? 所以说要让学生交到真正的朋友,单从言语技巧切入行不行?还是引导他们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有修养、有魅力的人呢?
 
    再看小学教材就选了《伯牙绝弦》,初中读本中选的也是这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它的单元主题就叫“交友之道”,两组选文,一组是“朋友间的故事”,一组是“友谊的真谛”。也就是说在初中学习时就把重心放在了“交友”上,那我们大学如果把教学重心还放在交友上,是不是合适?杨建波老师还有何二元老师主编的大语教材里同样选了这篇,但他们在练习中都加了与原来《吕氏春秋》或《列子》版的对照,关注了文本纵深发展与历史言说语境的变化,也就是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言说对象、不同的时代风尚。这么看来刚才几位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够不够呢?是不是真的能带学生进入文本深处,把对知音故事的原有认知拓展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呢?这里面似乎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再看这几个作者,列子是什么人啊?古代帝王烈山氏之后。吕布韦呢,要泽被后世贾于邯郸立一国之君的人。冯梦龙虽然也是官宦子弟聪颖过人,跟哥哥、弟弟合称“吴氏三杰”,但悲催的是他几次科举不中,一度消沉流连于青楼烟巷,衷情一个叫侯慧卿的青楼女子,两个人海誓山盟,都准备娶回家了,结果人家却嫁了别人,这让他灰心丧气,从此绝青楼之好。纵观起来,你就会引导学生明白,冯梦龙有着俗文学的偏好,加上这个时代刊印大兴,也许还有书商的操纵,他对知音故事的再次创作跟期初为培养贤德之人、推崇隐逸文化是不一样的,这个是走向市井,是给老百姓讲故事、教化普通市民的。怎样才能吸引市民这种人?越生动越形象,故事性越强,他们才越来兴致,所以冯梦龙增加了很多情节、细节,有时干脆直接站出来议论,叙述视角有了很大改变。 从这几个作者的身份切入分析,就会让学生意识到表达是密切关联语境的。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文本解读学情分析到位,你就可以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应该是基于学情又服务于教学的。它既是我们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应该为教学提供行进方向,向学生传递教学意图,为检测效果给出标准。四位老师教学目标的确立都关注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但在这里我需要提请大家思考:桓老师一开始强调的是大学语文的母语教育特质,那我们大学语文的课程标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柴老师用三维目标的表述,而新一轮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那我们大学是不是要借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去表述?如果采用核心素养体例,那原来列的目标可以做怎样的梳理?如果说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功课就是在学语文的话,那《大学》里就有一个跟我们现在立德树人目标一致的表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教学目标的表述运用ABCD四要素法可以更规范。
 
六、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依据教学目标,你学什么跟教什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落实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当然每个老师自己的学养旨趣,还有文本的特点、创作意图等等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四位主讲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契合了自己的特点,做得非常棒。
 
七、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学活动的展开反映了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四位主讲老师都做得非常好。
 
八、教学反思的头脑风暴
 
    教学反思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教,四位老师将自己的设计展示给大家,同时形成了同伴设计的相互比较,一会还有很多专家同道的建议,那我们主讲老师、包括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种对话碰撞中思考:这一课还可以怎样设计,经过这样的头脑风暴才能达成这次说课的最大价值。
 
九、寄语
 
    四叶草的花语,四个叶片既代表着爱情+健康+名誉+财富,期待我们大语人都能四叶和美。阅读教学对每一个学生非常非常重要,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归根结底是要通过解读作品,化为学生认识世界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抓手,表情达意的样本,栖息身心的桃园……如果真能这样,那就是我们大语人的幸福人生,也是学生的人生幸福了。我的点评就到这里,谢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7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