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周作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课
【时间:2019/7/26 】 【来源:学会会议 】 【作者: 周作菊】 【已经浏览3392 次】
 
教学重点:用汉字视角探究楚文化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叶秀山曾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明确指出:“西方文化重语言,重说,中国文化重文字,重写。……中国文化在其深层结构上是以‘字学’为核心的。”
 
学习要点
    一、了解知音故事的源头流变。
    二、领悟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思考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音故事溯源:
 
    俞伯牙、钟子期知音故事始见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列子》的记载。此后,知音故事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热爱。
 
    1、《列 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2、《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二书之比较
 
    《列子》一书突出二人“闻弦歌而知雅意 ”音乐才华及在音乐上的彼此 “知音”。
    《吕氏春秋》该书补足了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结局,二人由“知音”上升为“知己”,后又衍生出政治上“知遇 ”,为知音故事以后的拓展和流传奠定了基础。 
 
知音故事的流变
 
    钟俞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文案,演变成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的市民所知晓和熟悉,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
    《三言·警世通言》开篇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三言》让知音故事走向了广大的民间.
 
知音文化的内涵
 
之一:音乐知音
 
    伯牙、子期二人均为热爱音乐之人,音乐是二人相识、相知的触媒。对于音乐和琴理的热爱、理解是二人相知、相惜的前提条件,是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所在。二人因琴结缘,因琴相知,琴韵相知是主人公相识相会相知的凭借。楚地悠久的巫祀传统以及巫乐的盛行催生了楚人对于音乐的迷狂及对于音乐技艺的潜心追求
 
    音形义:
    乐,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篆文写作 , 繁体 字写作“樂”,仍保留古字形。简化字“乐”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字形。
    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曰:“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罗振玉说:“ 此字从“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 或增   以像调弦之器,犹今弹琵琶、阮咸之有拨矣。。……许君谓“象鼓鼙木虡”者,误也。”
    《礼记·乐记·乐本篇》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孔颖达正义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者,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并及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谓之‘乐’也。”
 
楚人尚乐
 
    宋玉《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上千人。”《战国策》中说“郢人作阳春白雪,其调引商刻羽,杂以清角,流徵。”
楚人尚钟:编钟;钟家村
楚人擅琴:琴,篆文写作       ,像乐器形。
 
楚人尚乐的文化渊源 ——“巫”文化
 
    《汉书 · 地理志》称 :“ 楚地 …信巫鬼,重淫祀。” 
《国语 ·楚语下》载 :楚地“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 ,家为巫史。” 
    巫,甲骨文写作“      ”,像人双手持物而舞。许慎《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
    刘永济《屈赋通笺》曰:“古者,人神之交,以巫为介。巫以歌舞迎神,且必像神之服饰器用,以致其来,及神降而附诸巫身,又必带神之语言动止,以告休咎。”
《尚书·伊训〉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实为巫风。”
 
之二:心灵知己
 
    无论是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还是钟子期听闻高山流水之音,都体现了两人心游于物、人琴合一的精神世界。
 
比较阅读
 
    张三丰《水石闲谈》曰:“静听琴声,如游太古,声籁俱沉,旷然遐思,超然绝俗,泠然善,悠然深,如我亦在鼓琴之间,忘乎尘事。”
    相比于沟通天人关系的巫觋来讲,进入道家思想中的“伯牙和子期”直接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是对巫史的超越。
 
之三:傲岸人格
 
    首先,俞、钟二人不同流俗的诗意人生追求。
    其次,超越世俗等级、身份地位的价值观。
 
之四:诚信典范
 
    钟子期临终前嘱咐父母在江边等候故人。
    俞伯牙辞官赶往楚国,于约定之期赶到相约之处,得知挚友已逝,主动承担起代友人赡养父母的职责。
 
“知音”的普世价值—“信”
 
    信,金文 写作     ,有的金文写作    。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字。”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左传·桓公六年》随国季梁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俞伯牙、钟子期 故事的现实意义
 
    1、知音与友情
    2、诚信与责任
    3、孝道与亲情
    ……
 
大家谈
你以为知音故事的灵魂是什么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1、《警世通言》冯梦龙编刊 吴书荫校注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2、《明朝的故事》朱鹰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论友谊》(英)培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6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