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政策文件 > 各级议案

朱子辉:附议两会提案
【时间:2019/6/14 】 【来源:本站 】 【作者: 朱子辉】 【已经浏览2466 次】
朱子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字和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最久远的记忆,也记录并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灵。中华民族要真正实现伟大复兴,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自不待言,而更深层的、也最容易被人遗忘和漠视的,则是对我们已经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文字与语言的珍惜与护守。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好比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各中小学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家风建设”一样,良好的家风在于传承。传承什么?古人所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等,就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小则可以修身齐家,大则能够兼济天下,道理都在书本上一行行的文字里。一个个承载并积淀了数千年民族情感的语言文字,是有力量的!民族的振兴在于精神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在于亲近我们的母语和文字。就像杜甫,有一个给十三经中《左传》做注的远祖,还有一个五言律诗写得极好的祖父,他能不骄傲并自信地向世人宣布“诗是吾家事”吗?就像欧阳修的母亲,当她因为贫穷,不得不拿着荻草杆在沙子上教欧阳修写字的时候,千年的文脉在那一刻已经伴随着汉字的一笔一划沁入了欧阳修幼小的心田了。
 
    当今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是,不仅仅大学生母语能力严重退化,其实我们全社会的母语水平都在急剧下降,包括我们很多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内。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跟我们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当然有关(如偏重实用性很强的外语、计算机等),但更需要我们语文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定位我们的语文课程,特别是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我们能不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案,既能永葆学生对我们母语的亲切感,又能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从前郑振铎先生说:“吾辈治中国古诗文,盖将以为学,而非以为文。”郑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家的语文水平都特别高,写诗作文自是家常便饭,不以为“文”,而以为“学”,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的。至于今日之中国,首当其冲的则是要为“文”了。而往根底上说,则如唐文治先生所言:“考据词章身外物,人生第一在为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技巧的训练自是不可缺少,而心性的涵养,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这是最为根本的。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即是先做得一个“能感的人”,方能做好一个“能写的人”!
 
    当然,我所说的这些都是大学语文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事情还得一步一步地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先生于今年两会期间所提交的“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加强大学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我们在提升大学生母语能力、涵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所迈开的第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80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