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政策文件 > 教育部文件

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06-11)
【时间:2007/10/24 】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作者: 杨志坚】 【已经浏览6543 次】

 (本站按:杨司长的观点,实际是把大学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三个层次。)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第6期 P1-2 2006年11月

    编者按:2006年11月4-5日,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是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湖南文理学院承办。与会人员有教育部高教司杨志坚副司长、高教司文科处刘向虹处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陈洪主任委员、蒋述卓副主任委员、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齐森华会长、湖南省教育厅申纪云副厅长,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等43所高校的75名专家、学者。研讨会就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本刊特编发教育部高教司杨志坚副司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陈洪主任委员的大会讲话和有关专家的学术论文及会议纪要,以飨读者,以期引起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为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杨志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下面,我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就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宏观情况谈一些看法。借此机会,我也就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方向,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加强人才能力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重点是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逐步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既“成人”又“成才”。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而,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培养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最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高等教育要集中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认为,今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思路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向社会输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与用人单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需求产生较大反差。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具体到大学语文教育而言,部分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语文的分量无法与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课程相提并论,地位上也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陈旧的教材和乏味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模式上,有些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之,目前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行的文理分科制,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这些做法的后果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在母语表达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很多理工科学生包括一些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往往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学生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削弱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母语表达能力的欠缺,也往往导致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对当代大学生基本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产生质疑,一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接受母语教育的大学生为什么连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都成问题?这个问题当然也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思考。

    为改变这种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考核的教学模式,加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积极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加快新的教材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在加强人才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将发挥重要的载体功能。

二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路径:能力性、审美性、民族性

    我觉得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要突出“大学”两个字。它一定得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一门课程,一定是和中学、小学有着显著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把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供大家参考。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在这一层面上,它的性质就是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区别于浪漫的文学教育,注重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包括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可能是特定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大学语文所具有的审美的、人文的功能都没有必要。因为连基础的语言应用问题都没解决,又怎么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在讨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时,它的内容要能够针对大学生在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如果把大学语文仅仅局限在实际应用上,那也太不科学了。大学语文里面所有选出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都是非常美的。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还有一个审美的功能。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悟人世间的人性美。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和谐的心态与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如果沿着更深层次走下去的话,它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它能够明确在当代文化中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价值内涵,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当代人。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传统的文学、史学和哲学基本上是三位一体的。大学语文通过一些典范的文章传达我们民族的精神和那些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人文学科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认同的记忆保证和情感纽带。如果一个民族抛弃了人文学科,那这个民族就不能称其为一个民族。历史上,犹太人之所以历经数千年的流浪和迁徙而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凭借的就是它的民族精神家园,就是它的宗教、哲学、文学和历史的巨大支撑作用。所以,大学语文有责任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精神家园,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塑造民族成员百折不屈的精神风骨。真正的中国人能够抛弃地域空间的局限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家园,将这种精神扎根于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淡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不会忘记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留下了“根”的文化记忆,帮助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民族认同感,那就是很大的收获。当前,我们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尤为重要,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只有具备牢固稳妥的民族文化根基,我们才会有信心包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才会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度实现复兴的标志和象征;也只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气度,我们在文化、学术领域里才能够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我希望我们的大学语文改革要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高度,能够肩负起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至于大学语文课程怎么改革,我希望今后能系统地研究这门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以及改革思路,既要保证基本规格,又要体现多样化,体现“百花齐放”。对此我希望大家多作考虑,向我们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本站链接:

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 

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专家共识:大学语文要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  教育部杨志坚

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  陈洪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魏饴 

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  王小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34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