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彭倍:浅析大学语文的定位
【时间:2019/2/15 】 【来源:https://www.unjs.com/lunwen/yuwen/20181201081709_1783488.html 】 【作者: 彭倍】 【已经浏览2462 次】
  这是网上“道客巴巴”卖钱的文章,故意略去作者与出处,知网上暂时也没有,经查核,很可能是剽窃下面这篇文章的内容。
 
 
  1 语文与大学语文
 
  语文这个名称本是从西方语言学中翻译过来的,英文是Philology,意即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在中国古代,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近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以“国文”的名称从综合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所谓“国文”教育实为文言文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我国现代语文学科的真正形成是在1949年以后。当年主持全国语文教材编审和教学指导工作的叶圣陶,对此有过解释:“‘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所以这里主张的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学习,他们的结合就是语文。大学语文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大学语文就是指大学语文这门科目,而广义的大学语文不仅向学生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而且它还承担着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重任,它和其他人文课程一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现今高校中的语文教育包括3个部分:其一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其二是指面对海外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其三是指面对广大非中文类专业学生的公共课语文教育。该文所讨论的就是第三部分。所以该文对大学语文的定义为: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课程,是面向广大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
 
  2 大学语文的定位
 
  2006年3月13日,中央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在这个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中明确指出:为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要普遍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中学语文课程要适当增加古典诗文的比重;大学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在全校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这说明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是国家要求的,它的必要性无需置疑,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整个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而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研究是目前整个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关键。不同的课程定位就决定了不同的课程地位和课程内容,也就决定了大学语文的命运。彭书雄指出,目前关于大学语文定位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工具性定位,这种定位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的一种补课性质的教育;第二,人文性定位,这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第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重的课程定位;第四,“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新经典”的课程定位;第五,“文学教育”的定位;第六,“高等”的定位;第七,“人文教育”的定位;第八,“精神教化+能力拓展”的课程定位。对于这八种定位方式,经过分析,事实上可以归结为3类:第一是“工具性”定位;第二是“人文性”定位;第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定位。
 
  2.1工具性定位  工具性定位主要是传统的大学语文的定位方式。这种定位方式只注重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简单的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方面。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虽然也讲文学审美性,但侧重点只放在“语”字上。把语文主要是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来教,严重忽视“文”(人文文化)的内容,这与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的。之前提到的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就是从工具性层面上来说的,即重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并不是说“工具性”的定位是不正确的,可以说,在某一段时期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有其必要性的。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的重建时期,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不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不会读不会写的问题严重,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确实对当时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认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语文教育,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接受了基本的写作训练,就不必再进行教育了。学生们在学校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认为大学阶段只要学好专业课知识就行了,接受语文课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什么帮助,还不如花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将来可以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且,由于现在全世界对英语的重视,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有要求,因此高校和学生们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语文的学习上。甚至有的高校把英语四级和学位授予联系起来,只有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这也使得学生们愿意学习英语,即使不愿意也会硬着头皮学下去。近些年,由于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堪忧,尤其是一些理科院校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当中错别字和语句不通的现象普遍,高校们逐渐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教育也是必要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还是只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
 
  2.2人文性定位  针对只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的弊端,有研究者指出应该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教委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加上此时世界人文主义潮流的风起云涌,进而把大学语文定位在人文的层面颇占上风。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向学生传授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甚至有人主张用“大学文学”来代替“大学语文”的说法。这种人文性定位的观点,过于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确实可以对学生进行过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仅靠大学语文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其他人文课程的共同教育才能有效进行。所以这种人文性的定位夸大了大学语文的功能,使得大学语文失去了它本身应具有的功能。
 
  2.3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定位  这种定位观点主张既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又重视其人文性。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应该在此基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训练,这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锻炼。何二元曾以“语文工具说”立论,说:“小学语文,是学习小学功课、准备升入中学的工具;中学语文,是学习中学功课、准备升入大学的工具;大学语文,是学习大学功课、准备走上社会和终身学习的工具②。”所以,设立大学语文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其工具性功能的发挥。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最应该是重视的是其人文性的功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逐渐形成。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交融,这时大学生会接受各种先进文化的熏陶,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垃圾文化的侵扰,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应对各种文化的能力以及道德水准,进而形成完整的人格。明确定位是提升水平的关键。事实上,上面的第三种定位是目前比较赞同的一种定位标准。这也是国家的法案文件中所暗示的课程定位方式。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定位较之前的定位就有一些进步了,首先强调语文是交际工具,这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接着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是针对之前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的弊端提出来的,要求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再如,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里面进一步对大学语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这里的基础性可以理解为工具性,让人才不仅拥有最基础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培养自身的人文气息,为自身和国家的发展不断进步。又如,2004年10月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也就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该课程的定位达成共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以文章审美为载体,达到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以上几个文件中可以看出,大学语文应有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到底应该如何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笔者认为应该在坚持“语文本位”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定位:工具性、人文性以及时代性。所谓“语文本位”是指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就是它本身,不包含其他的政治、道德层面的目的,反对大学语文的道德教化、思想教育功能过于严重;反对大学语文课传授过于深奥的文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包括语言运用、文学欣赏能力。这里面,笔者加入了时代性,也就是在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根据不同的时代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语文定位。因为不同的时代,社会大环境和世界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语文学科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本身的特点也会有变化,所以应该在定位的时候根据时代的变化确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进行平衡。
 
  2.4定位中区分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应当有整体设计。而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语文教育,所以到大学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根本不需要再学了,因此从思想上就忽视了语文这一学科。但是,大学语文绝不应该是所谓的“高四”语文,它不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按照我国的教育来说,语文教育可以说划分成了3个阶段,小学、中学和大学,在这里笔者将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归入小学阶段。针对这3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但是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在这3个阶段,语文教育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层层递进,逐渐加深的,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目前我国对大学语文尚未出台正式的课程标准,但是在上面提到的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可以帮人们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标准。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已提出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以基础和技术为主,致力于识字与词句书面表达为主,且识字必须达到3000个;而中学语文则是小学语文的继续,其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又以语文技术和训练为主,更加侧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对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语文教育根据总的课程标准又细分成了4个学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两个课程标准中看出语文教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语文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小学以及初中的语文学习为高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对小学及初中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从而,可以判断大学语文的教育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具综合性、技能性。所以,这3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各有重点,层层递进,逐渐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的一个飞越。这个飞越要求整个大学语文学科群中的各门语文课程具有较高的系统性、理论性、综合性、专业性以及作品解读的个人性。
 
  3 定位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策
 
  略从以上分析看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模糊问题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语文自身学科性质的特点的影响。总体可以归结为3个因素。第一,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重视程度。之前已经提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使得大学生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于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语文课冷落至极。应该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其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社会单位在看重其专业基础的同时,更看重其人文素质和自身修养,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第二,部分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不够。出于对本校业绩的考虑,高校主要重视一些能直接影响业绩的理科课程,而对于人文课程的重视相对较少,尤其是面向非中文专业的语文课,学校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这门课上,也就导致大学语文的逐渐弱化。所以,各高校应该平等重视各学科的发展,尤其应该重视承担着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徐中玉先生曾说过:“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学好、教好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是无法用一时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的。”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的有识之士认同。第三,教师队伍弱化,教学方式滞后。大学语文学科逐渐边缘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师资队伍弱化,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落后。第二个原因已经指出,一些高校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这使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且有经验、有学识的语文教师都归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这些教师往往兴趣不高;而年轻的语文教师的经验相对不足,对于文学的讲授分析缺乏深度,也不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语文教师,让教师同样重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增强其教学的信心和激情。再有就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缺乏新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更有意思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对大学语文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突破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认识到大学语文的特殊性。同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中注重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语文教育历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母语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径。应该说中国语文教育对中国学生来讲,是奠定其未来事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想学好其他学科知识乃至第二语言,都是空想。联想现在高考语文改革,语文总分从原来的150分提升到180分,而相应的英语总分从原来的150分降到了100分。这都说明了我国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对“外语热”的一种应对方式。当然这一改革也为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有了信心。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任务,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为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提供新的根基。大家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在明确大学语文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推进大学语文的改革,发挥大学语文应有的功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4-97.
  [2]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林亦农.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五派主要观点述评[J].学理论,2009(16):195-1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87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