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版)“增订说明”
【时间:2018/12/13 】 【来源:徐中玉《大学语文》教材 】 【作者: 徐中玉】 【已经浏览2533 次】
    本教材出版于1996年6月,五年以来,承各地全日制高校师生广泛采用,这对我们既是支持,也是鞭策。兹事体大,责任很重,我们早想根据教学实践后的情况,继续修订补充,以精益求精。在此期间,我们一方面收集各地师生反馈意见,同时也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员经常联系,了解信息。对各方面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十分感谢,并力图在这次增订时加以改进。下面谈谈其中较重要的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是选文的古今问题。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名家名作甚多,初版教材选文古代稍多,可以理解。但现当代太少,其中有的还太旧,或不便教学,体现时代精神不够。这个本子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量,也更换了一些不甚便于教学的篇目,有所改观。
 
    问题之二,是选文的中外问题。选文以本国为主,应无问题,但完全不选外国,确亦不妥。过去我们编过的同类数材,曾选过几篇外国名家名作,后因教材篇幅有限,初版本未收。这次增订时,增入了美、法、俄等国名家名作数篇。
 
    问题之三,文理交叉问题。本教材选文以文学名家名作为主,是因为文学作品涵盖思想道德内容最广,是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通过名家名作的阅读、感受和熏陶,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但教材中也应选些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以及阐明科学精神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名家名作,起文理贯通的作用。初版教材中对这方面未多注意,是个缺憾。这次我们增选了爱因斯坦、翦伯赞、邓拓等的文章,以作补苴。
 
    问题之四,选文编排体例问题。初版本未按文学时代先后或体裁之异来分列,而是根据其所写的内容比较接近来归类。这是一种尝试,出版后反应不一。过去同类教材的编排体例,大致不出这三种,各有利弊。这次我们力图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些。在这个增订版里,把选入的文章,除中外小说创作之外,根据题材及主旨大体而又较细地分成十类,即“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传记·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每篇文章自有其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故虽经细分,仍有交叉,不可拘执一端而接受。大体而又再细分,是因这增订本在原有基础上已增选了不少中外名家名作,不稍细分,不便于教与学时进行比较、选择。在这十类文章中,每类都有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文章,较便于同类比较,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抓住个性,对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均有益处。所选本国的古今小说与外国小说创作,毕竟有虚构成分,与上述十类文章差别较大,编进十类中去未免勉强,故另行编在上述十类之后。如此编排,是否比初版有所改进?请老师同学们评价。
 
    问题之五,是初版教材容量问题。自1981年以来,我受邀为国家教委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牵头组编各类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五类。加上几个增订本,现在这个增订本已是第九个本子了。在此之前,受一个无形的共识限制教材容量最多不超过30万字,比教师能够讲完的数量略为超出即可,若超出过多,未免多余,也会加重学生经济负担。但根据近来得到的反映,大都认为选文数量太少,尚不能满足各类学校有所选择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的主要对象是广大青年大学生,他们非常欢迎能把《大学语文》教材编得比较丰富,厚实一些。例如对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像《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以及唐宋八大家,以至当代的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也均只能选几十行诗或孤零零一篇短文,又怎能使青年大学生留下应有的深刻印象呢?所以,在这个增订本里,我们决定适当扩充容量,丰富学习材料,连同便于学习的“附录”,可能接近七十万字,多少弥补了上述不足。通过课内学习,结合课外自学,材料之间有了密切联系,能够内外贯通互相补充,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光凭课内很少一部分讲授内容,而不尽可能在课外再多读些作家作品,努力独立研究思考,是难于产生显著成效的。
 
    此外,增订本对选文的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都重新作了修订,其中有些也参考吸收了专家教授和读者们的宝贵意见、建议。“思考与练习”不求全面,重在考虑作品思想与艺术的特点和学生的总体感受;过去有些问题太笼统,或求之过深,已予调整。部分作品附有一些古人评语,也只是作为参考,不必受它来缚。对名家名作的评论鉴赏,永远没有止境;随着时代越来越丰富多彩,,会不断发现新意;多元互补,不断进步,这是总的发展趋势。
 
    先后参加本教材编写和增订工作的同志(以姓氏笔划为序)有:丁帆(南京大学)、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朱文华(复旦大学)、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李葆初(北京师范大学)、陈洪(南开大学)、张理辉(上海交通大学)、周圣伟(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陶型传(华东师范大学)。对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以上简略说明我们增订这本教材的经过,以及我们的一些认识。二十年来,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编写经验,尽了一点微力,但还是非常不够的。敬请各地高校师生、专家教授,继续给我们指教,以便今后再作修订。谢谢!
 
徐中玉
2001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9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