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张爽 肖颖超:让美育创新教学引入大学语文课堂
【时间:2018/11/3 】 【来源:《汉字文化》2018年第18期 】 【作者: 张爽 肖颖超】 【已经浏览2387 次】
  【提要】美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针对美育在语文课堂的缺失,应让美育创新教学引入课堂,首先,教学内容用专题模块的方式,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重点引领学生发现作品人物形象、修辞手法、意象意境之美,其次,用文学理论为指南指导深度阅读文学作品。
【关键词】大学语文 美育 人物形象 文学理论 深度阅读
 
一、大学语文课堂现状描述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而服务的,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它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那么大学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笔者曾经调查过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评价,正面的评价有:上语文课有如沐春风、轻松的感觉,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及处理人际关系。负面的评价有:1.这些课文高中学过,过于简单。2.学科不太实用,平时不学习也不影响考试。
 
  笔者想如沐春风的感觉应该就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想要实现的情感目标,不仅关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有审美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升华。而负面评价则反映了学生根本没有领略到语文课堂精神的甘之若饴,因为审美是超功力性的,它能带给人享用不尽的东西,比如内心的宁静、灵魂的丰盈、超越平凡的力量等。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美育论坛中谈到: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是失误的,认为语文教育应注重语言人文场景的审美教学。正如学生在负面评价中提到:大学语文课文过于简单,这反映了现在大学语文课堂存在的某种弊端,比如延续了初高中的注重字、词的识记及文章片段的浅层阅读,忽视了对人物形象、戏剧矛盾冲突、语言修辞、作家作品、时代脉络、知识谱系、文化内涵与传承等的深度挖掘,而这些其实才是语文的灵魂,目前的现状造成虽然大学生的阅历和视野增加了,然而语文课堂依然是浅层的阅读、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可以说满足不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了。
 
二、让美育创新教学引入大学语文课堂
 
  新时期提倡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文学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高度的提炼和深度加工,是美的创造,而阅读者通过文字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情,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是对美的一个再创造。
 
  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文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欣赏中获得高尚的情操。”所以大学语文应当将美育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的。
 
  (一)发现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修辞手法之美
 
  对于学生来说,碎片式的教学内容是死的知识,只有一群群生动活泼的人物群体,她们跌宕起伏的命运、人生十字路口的每一次选择、在生老病死面前撕心裂肺的挣扎才能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叩响她们的心灵之门,毕竟一切文学都是人学,而有些典型人物或悲或喜的人生本身蕴含着很多美学的因素,她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启迪。首先,大学语文可以开设专题模块教学。比如金陵十二钗女性形象赏析、路遥作品赏析等。这样既有理性的深度挖掘,又有文本的细读和推敲,通过感性鲜活的人物形象,上升到主题思想的提炼,使学生获得了美的熏陶、丰富的体验。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作者有一个关于她的细节描写,刚结婚的时候她带着一个玉镯子,手腕处塞了一个手绢,可谓体格风骚、打扮时髦,而她在经受一系列的打击后,中年时的她时这样的:“她戴的那个手镯可以往上直推到腋窝处,一个干瘦的老太婆形象令人看了恐怖……”,一个被金钱的枷锁锁住了一生的人,她却执迷不悟且想继续用枷锁锁住她儿子和女儿的一生,真是可悲可叹!如张爱玲所说她比起笼子里的金丝雀还不如,她们更惨,就像绣在屏风上的鸟,直到死还腐烂在布上,没有灵魂、没有自由,人格早已被金钱所异化。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曹七巧被金钱困住的一生来警醒学生,另外张爱玲也是一个善于运用修辞的高手,她非常善于运用一些本体和喻体之间“陌生化”的修辞手法,在《封锁》这个小说中,她形容女主人公:“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而她和男主人公在公交车座位上的相遇,随着封锁的结束,就像一切没有发生过,像上海打了个盹,这个女孩子就像一团哈气一样,就消失了。《沉香屑——第一炉香》还有这样的比喻,下午的阳光透过古典、黑暗屋子的窗棂,照在拿着扇子的姑妈的脸上,几根光线就像老虎的须,这是个绝妙的比喻,把姑妈的野心和心怀不轨用隐喻的方式写了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最真实、最直接地切入文本,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又如《雷雨》,周朴园在侍萍走后三十年,一直保留着她在时的家庭摆设,一直怀念着她,可在得知眼前这个人就是她时,他马上说:“你来干什么?是谁让你来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痛痛快快的说吧,你要多少钱?”,并希望通过金钱的补偿做个了断,以后不再相见。教师通过人物对话、学生讨论分析出周朴园的伪善、冷酷和自私,他对侍萍的怀念只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怕遭报应,人性在瞬间就看穿了,让学生体会到思想之美。
 
二、发现文学理论之美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掌握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一种优美的姿态、举重若轻地完成任务,这个规律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也即方法,文学理论是对文学本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感悟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指导。举个例子,福斯特提出人物塑造有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指性格简单,出场定型的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甚至变化性和发展性。老舍《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是个被时代抛弃的末路英雄,他有着后继无人的失落却仍执着地坚守着一个武者最后的尊严,这点让人肃然起敬,他在时代变迁中是很孤独和迷茫的,但是他却用消极对抗自救,思想行为极度固步自封,总之让人同情又让人生气,所以这是一个成功的“圆形人物”,你很难说他是一个好人或者是一个坏人,但这一人物形象却焕发着一种缺憾的美,让学生在叹息悲剧的人物的命运时,对复杂的人性多一份洞察和理解,对芸芸众生多一份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不在个人的小悲欢里过度沉溺,人生的视野也格局得以扩大,灵魂得到涤荡和净化。再举个例子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学生喜欢林黛玉的不少,讨厌贾宝玉的也不少,但是贾宝玉这么令人讨厌为什么冰清玉洁、才华横溢的林妹妹会对他情有独钟呢?老师要深度分析整部红楼梦,告诉学生贾宝玉并不只是爱在女人堆里混,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人,他的率真、平等意识、蔑视世俗、反抗束缚的精神和思想是超越那个时代而熠熠生辉的。
 
   分析诗歌时,可以参考王国维的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视角,“无我之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有我之境”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我之境最符合中国天人合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美学思想。其次从文学理论中“优美”和“壮美”两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美,优美是如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或者李清照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总之清丽婉约的风格读之令人呼吸放慢、心跳变稳,内心光明澄澈。“壮美”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另外还可以从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文似看山不喜平”、“情景交融”等角度来欣赏古人大量的山水诗歌和散文。古代文人创作时的心情如“不平则鸣”、 矛盾情结如“入世”与“出世”等角度来着手分析作品,又如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从故事——文化——哲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引领学生鉴赏,可以让学生发现理论之美、逻辑之美、精神之美。只有发现美、体验到了美,才会创造美。
 
三、评价与反思
 
  让美育创新教学引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发现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修辞手法、意象意境之美,用文学理论为指南指导深度阅读文学作品,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会自觉靠近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学生拥有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思想、道德、语言、行为、体态、仪表等各方面必然表现出很高的审美修养,自然就能处理好与自然、与自己、与他人、与物质的基本关系。懂得欣赏自然之美,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鸟木花草虫鱼皆有可观,不必强自己所不能,顺应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大气象和大格局,才会不被物役,生活才会有诗和远方。
 
  (通信地址:432200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29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