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济南论文点评
【时间:2018/10/25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344 次】
  10月20日至21日,由山东省当代教育研究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协办的“2018全国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济南山东教育大厦举办,会议提前出了论文集,安排我进行点评,后因议程时间关系,未能进行,现把我准备的点评内容发表在这里。
 
 
  大学语文会议进行论文交流,会前印出论文集,这在以前也曾有过,如2016年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就提前印出了论文的摘要集子,2018年5月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召开的浙江省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年会,会前也印出了完整的论文集,但是这次济南会议会前正式出版论文集,这在全国大学语文的历史上,应该还是第一次。
 
  拿到手首先被论文集的封面吸引,付老师的书法和封面一角的荷花设计,非常清雅,让人想起“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当然论文集不能光看封面,但是语文是一门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课程,很多研究者都说有工具性、人文性还有审美性,我就先来一番审美。
 
 
  因为来报到才拿到书,来不及全部细看,我只能选几个“点”评一下,真正是“点评”了。其实也不光是评,还有这些论文引起我的一些想法,对我的一些启发,也借题发挥地说一下。
 
  首先讲一下我对这本论文集的整体理解。这本论文集的主题是“新时代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也是这次论坛的主题。我的理解,“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是同一个主题,就是大学语文如何为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传统文化复兴如何为大学语文学科提供契机,不能理解为两个主题,把论文集的内容分为:1.大学语文;2.传统文化。变成两张皮,互相冲击。譬如我们就听说过有的学校开始用传统文化的课来取代大学语文了,其结果不仅大学语文受到冲击,传统文化课也会开不好的,这就是所谓“合则双赢,分则两伤”。下面我在点评时会时时用这个标准做一些批评。
 
  现在对一些具体篇目进行点评。
 
  周金声、赵丽玲的《论语文的本质与大学语文教改新途径——兼论语文应力担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重任》。周老师赵老师我早就认识,读过他们不少文字,这篇论文中我看到不少熟悉的东西,作者不是为写论文临时性地研究,而是延续了他们多年的研究思路,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这是值得青年老师们学习的。
 
周金声在会上做主题报告
 
  沈艳红的《论国学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学教育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几年我出去讲课,都被要求不光讲大学语文,还要讲讲国学教育。当然我不会讲:1.大学语文;2.国学教育。我是思考两者的关系。我发现中国传统的国学教育,都强调“入手处”,譬如说“小学”,也就是文字学,是国学的入手处。也有强调“词章”的,即“义理、考据、词章”。“小学”和“词章”其实正是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最开始就叫“词章”),所以大学语文就是国学教育的“入手处”,假如为开设国学教育而冲击大学语文,国学教育也就无从入手。我希望这个题目的文章能把这样的关系讲清楚。
 
 
  卜繁燕的《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传播方式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与借鉴》,这个选题也很好,但是不能简单地只讲借鉴,还要讲异同。最典型的例子,前段时候不少领导提出大学语文要上成“百家讲坛”那样,那怎么可能?两者是有区别的。“百家讲坛”最早倒是和大学生颇有渊源,在各个大学校园拍摄,以大学生为主要接受人群,但很快就搞不下去了,到了电视台内部要末位淘汰的地步,于是赶紧转向,把接受人群改为15岁到60岁的大众,据说还专门找初中文化的工作人员做记录,就是不要搞得太高深,拿易中天的话说就是做一锅萝卜汤,没什么营养,也吃不死人,大众都吃得起。内容也从以前的严肃话题改为大讲清朝皇帝、宫廷秘史、红楼艳闻、鬼狐乱弹……结果大受欢迎,大获成功。这就与大学生应有的文化教育越走越远了。节目形式也没有可比性,“百家讲坛”是一言堂,节目组领导曾提出能不能增加和听众互动的环节,被易中天一口拒绝,说“那还不乱套呀”。易中天是对的,他是大学老师,知道大学教育与这类大众节目的区别。这些年我研究港台地区的大学国文教育,发现他们就受这类大众娱乐节目影响很大,搞“穿越时空”“学生粘上黑板”“大学国文魔法书”“情人节征文”等这些内容,这是我们大陆高校的大学语文要警惕的。所以我希望这类题目的研究,不但讲借鉴,还讲区别,这样会更有深度。
 
 
  刘效军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我发现他有一条注(在102页),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但是没有引原始出处,而是转引了一篇别的作者的很一般性的文章中的话,这就大大影响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其实叶圣陶的这个论述,在他的集子里很好找,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平时我们引用叶老的话基本都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我也有电子版,需要的老师可以跟我要。另外,我知道我们一线教师,缺少资料,也缺少时间搜寻资料,所以我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和《现代大学国文教育》两本书都很注意为大家提供第一手资料,两本书的脚注多达800多条,来注明资料的出处:作者、标题、书或刊物、出版或发表时间、页码,这样写论文直接就可以用,不用说转引自何二元的什么书,直接就可以写出原始出处。
 
 
  牟岩的《微时代的高职语文教育探索》,讲到微博式的写作训练,我非常感兴趣,我在这次会上也介绍过自己的网络教学,但是我还没有尝试过微博式的写作训练,不是没想到,我也曾向教务处申报过开设“博客与大学语文”的选修课,但是没有学生报名,就没开起来。希望牟岩老师探索成功后能提供我更具体的资料,我正在写《大学语文课程论》,肯定用得上的。顺便再插一句,牟老师在会上发言中说到某一首七言诗不合乎格律,诗歌是有多种体裁的,只要他不自称是“七绝”或“七律”,我们不必拿格律诗要求他。
 
牟岩在会上谈微时代的高职语文教育探索
 
  迟敬义的《大学语文跨学科改革设想:文理结合——以<九章算术>为例》,选题非常好,切入点小,论文选题就应该这样。作者想起这个题目,我猜是和北大温儒敏的《高等语文》教材有关,该教材有25个题目,其中一个就是《九章算术》,许多论文评这本教材,都是泛评25个题目,那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应该这样一个一个来讨论。但是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范畴里讨论《九章算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文只是例子”,中国古代的算术书是用文言文写的,语言很精炼,可以在学习算术的同时学习语言,正因为这样,它才有资格进入语文教材。譬如温儒敏《高等语文》选了《九章算术》的“今有穿地,积一万尺。问为坚、壤各几何?”实际上也只是拿它做“例子”,来学习语言表达的精炼,不是真的要把语文课上成算术课,这一点是一定要注意的。
 
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教材
 
  郭素媛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这个题目本来有点复杂,涉及到三个概念:“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看题目我担心这篇论文会写不好,看了内容发现作者其实是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简称“文创产业”)来讲的,这就落到实处了。这个题目我借题发挥一下,我对语文学科的定义是这样的: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实用文,一为艺术文,语文教育就是用实用文学习语言规范,用艺术文学习语言艺术,是规范与艺术的统一。这样我们就能把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创意写作都统一起来了。
 
  崔秋立、周永、李月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该院传统文化建设,尤其是人文经典诵读取得的成果。我特别注意到文章介绍说《山东高教通讯》《中国教育报》及“新华网”等主流媒体都对该院成果进行了报道,这是很能说明成绩的。最好能把这部分再写得详细一点,具体怎么报道的,引用具体的话。譬如我介绍自己创建大学语文研究所,就喜欢引用《光明日报》的报道:“我国首个大学语文研究所成立”。说句玩笑的话,从前我们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今流行“表扬与自我表扬”。自我表扬也是一门学问,我经常看到听到一些老师自我表扬不得体:“我是著名的教授”“学生说你真是我们的好妈妈”“我的课堂盛况空前”……这些话自己说不得体,让人想起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那真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但是假如媒体文章这样说了,我们再转述媒体的话,就比较自然了。所以我建议崔秋立等老师的这篇文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话来进行“自我表扬”,不要浪费了宝贵资源。
 
周永谈优秀传统文化参与课程建设
 
  梁翠丽的《基于“文化养成逻辑培养”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路径研究——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为例》,还有丁安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实践途径探析》等一批论文,都是介绍具体经验和成果,就是不讲太多的理论,拿事实说话,这是高职教师论文的一个明显特点,也是优点。我记得参加中央教科所“九五”课题时,听到过当时国家艺教委副主任周荫昌说过的话,他说:
 
    人们说,实践之树是常青的,人们又说,理论之光是永恒的。在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之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这里面有非常丰厚的蕴藏,或者换句话说,有一个庞大的“初加工”的“作业区”,即对实践活动的记载、描述、回顾、思考等等,它们大都以各种体裁的文字形式呈现。这些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既真真切切又包含了一定的筛选、剪裁,对实践来说,是一个经过浓缩的“提高版本”;对理论来说,是可供深加工的丰富原料。因而,二者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原国家艺教委副主任周荫昌
 
  我觉得这个话非常有道理。如今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是全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我们“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里就有一多半高职院校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大略分一下工,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理论上多作一些探索,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则可在实践上多做一些尝试,然后在群里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水平。
 
  高玉林的《防止褒义成语贬用——以“蔚然成风”等为例》,属于咬文嚼字的小品文,高玉林也和周金声一样,都是“吾道一以贯之”,他的博客叫“聚沙成塔”,还出版过好几本咬文嚼字方面的书,这种以小说大、积少成多的书往往很有可读性,我马上想到的是尘元的《在语词的密林里》这样的书,我相信高老师在这个方面坚持下去,也能有那样的成就。
 
 
  张友文的《为了梦想勇敢地活着——<新编大学语文>为例》,是论文集中唯一的一篇书评。大学语文需要书评,但书评是难的,互相表扬容易,真要批评就难了,对此笔者深有体会。曾有一个青年教师让我帮他研究他们的教材,我一看这个教材不合格,前后不一,自相矛盾,难怪青年教师会有种种困惑,我就在自己的网站上发了书评。结果不到晚上,这个青年教师就来找我了,说被校长批评了,让他向教材主编赔礼道歉,还让他负责要把我网站上这篇书评撤下来,为了不让这位青年教师为难,我就把书评撤下来了,但是从此也知道大学语文书评有多难。如今大学语文教材泛滥成灾,已多达一千多种(有人统计说两千多种,没有那么多,有许多书名上有“大学语文”字样的是教辅书),你可以泛泛地大声疾呼:大学语文教材低水平重复,劣币驱逐良币,等等,但是你不能具体地批评某一种教材,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我计划我的网站上早晚要开辟专门的书评栏目。张友文的这篇书评,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说清作者,出版社,不知道他在说哪一种教材,仔细看,似乎是他自己编写的教材,那也要说清楚,这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郭伟宏、马银华、王爱侠的《让大学语文课堂充盈丰富的色彩》,这个题目非常喜庆,放在论文集的压轴位置非常合适。论文也从《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讲起,但是没有照搬,而是作为一种启发,接下去重点谈“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讨,这就比较恰当。
 
笔者与付成波、马银华、周金声、史丰合影
 
  最后还有一篇毕劭莹的《医学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及培养路径》,因为交得比较晚,来不及编进论文集,付成波希望我单独点评一下。我觉得这是唯一的一篇突出专业特色的论文,论文集里也有一些“以某某学校为例”的文章,但都不是正面谈专业特色,所以这篇论文有特别的价值。会上毕老师也有专门的发言,我特别赞成她说的编写教材要“度身定制”,也就是医学高职学校就要编写符合医学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这也是我一贯主张的,有一年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开大学语文会议,我就提出假如每个专业都编写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三百六十行编出三百六十种特色教材,不是也比现在这样大同小异互相抄袭重复的一千多种教材要好得多吗?关于这篇论文,我想提示的是还要注意一下医学高职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医学院通行的“医古文”一类教材的区别,后者是专业教材,前者是公共基础课教材,现在我们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和应用写作教材都没有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点评就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们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529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