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十版
【时间:2018/9/25 】 【来源:网络 】 【作者: 徐中玉】 【已经浏览4662 次】

作  者:徐中玉,齐森华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N:9787567503410
出版时间:201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52页
字数:475千字
 
编辑推荐
 
  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中;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热爱祖国、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求真务实、忠诚认真、有团队精神,负责任、有使命感、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勤奋刻苦等等,这些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可以在优秀作品中充分体悟,《论语》中孔子那极为概括的“仁者爱人”一语,千百年来就不知影响了多少仁人志士。
 
内容简介
 
  《大学语文(第10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和会长齐森华共同主编。编委会成员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的一批专家学者组成,实力雄厚。
  《大学语文(第10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是我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从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坚持与时俱进,力争精益求精,迄今已连续出版九版,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深得广大师生欢迎。
  本教材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第九版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宗旨。全书精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也注重现代人文观念的思想启迪;不仅是大学生提高母语水平的绝佳读本,也是增长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
  《大学语文(第10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配有教学用书和多媒体课件,以方便授课教师使用。
 
 
修订前言
 
  《大学语文》教材第九版自2007年出版以来,又过去了五年多。本版教材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也收到一些教师和专家很好的意见和修改建议。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教材应该多元开放,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才有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良好基础。趁这次再作修订的机会,我们向广大师生就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教材的有关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
 
  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通用基础课程,是培养新型人才、注重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探索,目前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不能离开人文性而存在;同样离开工具性,人文性将无所依附。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现代高素质的人才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品性和能力,反映了一个人具备的人文素养,注重人文素养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完成以后,使语文的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能力的标志性能力当然是听说读写,不过在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化选择的能力等等。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向我们呼唤,要致力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那么在语文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与这一时代要求相因应。我们所理解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同时也十分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整合而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说是整体性的,而且是可以持续发展、不断升华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在自己的起点上能有所进步,这才是教育的成功。大学语文课程作为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三、“人本”与“文本”应相辅相成
 
  我在第九版的前言中曾经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要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发挥其潜在的熏陶、润泽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与愉悦中,最终得到感染,受到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与追求。”我还是坚持这一观点,实际上,这里所提出的,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人本”与“文本”关系的问题,在教学中若能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把握了大学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素养的构成,不仅有与听说读写技能相关的各种智力因素,而且因为语言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语文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非常密切,语文学习又离不开学生主体的心理建构活动,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分外重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尤其因为教材中所选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堪称全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精粹,在教学中就更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悉心体验和揣摩,在感悟和品味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同时发展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关于这次修订工作的具体说明
 
  本次修订,我们坚持本教材原有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和基本格局,因为这已经构成了本教材的特色,也得到广大师生的首肯。教材的课文组合方式,仍分为十二单元,每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在总体上传递出我们对中国固有人文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贯通的理解。但这次修订时调整了部分单元的顺序,大致构成三个单元为一个大的内容组合,使得课文在逻辑关联方面更紧密一些。每个单元的课文数量尽可能保持均衡。
 
  “学文例话”是本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原有四篇,穿插在各单元之间,在使用中也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有两个不足:一是按记叙文、议论文、诗歌、小说四种文体谈阅读欣赏和写作问题,内容涵盖不全;二是穿插安排的位置也不尽如人意。这次我们改写成“说理”、“抒情”、“叙事”、“写人”四篇,主要从表达方式着眼来谈阅读与写作问题;每篇设置在三个单元,也就是一个大的课文组合后面,其内容要点与这三个单元课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形成一定呼应。以第一至第三单元为例,其中课文多选议论说理性文章,故其后的学文例话即安排为“说理”。其余三篇的安排以此类推。
 
  对教材选篇、作者介绍、注释、提示和思考练习题,这次也作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和修订,调整和修订的原则,是努力减少错误,力求精益求精,尽量便于教学。因不少课文有多种版本,我们尽量择善而从,选择较通行的版本,不再一一注明。尽管如此,限于时间和水平,本版教材可能还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问题,欢迎高校师生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徐中玉
2013年3月7日
 
目  录
 
出版前言
修订前言(徐中玉)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兼爱(上)(《墨子》)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又呈吴郎(唐·杜甫)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前套)(元·刘时中)
原君(清·黄宗羲)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何光泸)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老子》二章(《老子》)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史伯对桓公问(《国语》)
秋水(节选)(《庄子》)
大同(《本记》)
容忍与自由(胡适)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莫言)
 
第三单元 以史为鉴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谏逐客书(秦 李斯)
过秦论(上)(西汉 贾谊)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 欧阳修)
卖书记(李国文)
都江堰(余秋雨)
学文例话(一)说理
 
第四单元 胸怀天下
哀郢(战国楚 屈原)
古风(其十九)(唐 李白)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 杜甫)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 辛弃疾)
北方(艾青)
我有一个梦想([美国]马丁 路德 金)
 
第五单元 故园情深
哀江南赋序(北周 庾信)
乡土情结(柯灵)
二月兰(季羡林)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梦回故园(从维熙)
祖国土([苏联]阿赫玛托娃)
 
第六单元 礼赞爱情
蒹葭(《诗经》)
长恨歌(唐 白居易)
鹊桥仙(纤云弄巧)(宋 秦观)
沈园二首(宋 陆游)
婴宁(清 蒲松龄)
永远的蝴蝶(陈启佑)
学文例话(二)抒情
 
第七单元 洞明世事
涉务(北齐 颜之推)
枕中记(唐 沈既济)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元 睢景臣)
论睁了眼看(鲁迅)
断魂枪(老舍)
吃饭(钱钟书)
 
第八单元 亲和自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 柳宗元)
徐霞客传(清 钱谦益)
囚绿记(陆蠡)
黄山记(徐迟)
心灵的镜子([日本]东山魁夷)
像山那样思考([美国]奥尔多 利奥波德)
 
第九单元 关爱生命
小狗包弟(巴金)
□竹山房(吴组缃)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迟子建)
苦恼([俄国]安东 契诃夫)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国]欧 亨利)
学文例话(三)叙事
 
第十单元 浩然正气
苏武传(节选)(西汉 班固)
张中丞传后叙(唐 韩愈)
段太尉逸事状(唐 柳宗元)
正气歌并序(宋 文天祥)
梅花岭记(清 全祖望)
读顾准(杜书瀛)
 
第十一单元 冰雪肝胆
念奴娇 过洞庭(宋 张孝祥)
书鲁亮侪事(清 袁枚)
纪念傅雷(施蛰存)
钓鱼的医生(汪曾祺)
拣麦穗(张洁)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第十二单元 诗意人生
饮酒(其五)(晋 陶渊明)
赤壁赋(宋 苏轼)
闲情记趣(清 沈复)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启功二三事(黄苗子)
我的自白(钱谷融)
学文例话(四)写人
 
 
免费在线读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重民、亲民的理想,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广泛地向当时的王者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他说,“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规劝他们要亲民、爱民,只有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列举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一,给民以“恒产”,即固定的产业,这样才使民有“恒心”,要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其次,赋税徭役要有定制,要“不违农时”,要使百姓“不饥不寒”。可见,孟子讲的仁政,并非是空泛的仁义道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经国济民的内容。
  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在文学上的烙印。《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是孟子散文的又一大特色,诚如赵岐所言:“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本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去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绝不可能的。孟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的人格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他自己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世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P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66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