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桂波:基于群书阅读的大学语文“三个一工程”实施
【时间:2018/5/17 】 【来源:浙闽年会 】 【作者: 王桂波(吉林师范大学)】 【已经浏览3188 次】

[摘要]群“书”阅读是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大”容量,而在中学语文“群文阅读”基础上扩展而出的一种课外阅读方式。通过“群书”间的比较阅读,深化大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理解,进而实施 “读一组书,写一篇读书报告,做一个读书演讲”的大学语文“三个一工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群书阅读,“三个一工程”

一、群书阅读的由来及其语文教育价值

毋庸讳言,群文阅读来源于群文阅读。众所周知,群文阅读是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简称,是近年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其主要特征即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其实在群文阅读之前,许多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就在尝试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单元整组”阅读到突破教材限制的“一篇带多篇”阅读,从强调“整本书阅读”或“一本带多本”阅读,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主题阅读”,一直到以“班级读书会”和“书香校园”为纽带,打通课内和课外阅读,无不是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宽广的阅读世界。广大中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分属于不同专业,但他们将不约而同地共同面对大学阶段的价值观重塑与语言应用问题。如果大学语文课不能有别于中学语文并在教学境界上高于中学语文,那将从根本上失去大学语文应有的价值,并因此失去学生的尊重与关注。基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提出了指向“三个一工程”的群书阅读。

“群书阅读”这一提法,是对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拓展与深化,是对大学阅读的简单概括。“书”,即读书,从读一本书、读整本书到读一组书、读“群书”,既要通过读书弥补某些理工科大学生连一本完整的书都没有读过的缺憾,更要通过读书开阔各专业学生眼界,努力打通文理壁垒,尤其要通过经典阅读提升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中学时代的应试阅读转向大学时代的素养阅读。“群”,由每个学期自由阅读三五本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到自觉阅读“一类”中的三五本书。这里“类”的概念和标准是比较宽泛的,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可以是同一时代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创作风格作家的代表作品。“阅读”,这里主要指深层次阅读、求质性阅读、深度阅读,而不是浅层次阅读、求量性阅读、表层阅读。即使读一本书,也要在字里行间读出点什么“意蕴”和“精髓”来。读一组书、一系列书、一群书,当然应该深刻体味阅读过程中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积淀与提炼过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作用非凡。

群书阅读可以开阔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高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追求,提升其横向鉴赏能力。从阅读过程看,群书阅读跟群文阅读一样,属于比较阅读。“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照、分析、归纳、辨别出被比较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比较不仅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更是一个思维过程。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于单本著作纵向性的固定理解和单一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阅读,培养自己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横向性看待同一个事物或同一类问题,进而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因此开阔视野,构建复杂的心智模式。例如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清晰体认到作家的创作风格。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其《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海上劳工》,在非凡的形象和实践中再现典型性格和现实现象的社会历史实质,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作家充满激情的爱与憎,展示了作家笔下“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伟大的人格力量。阅读这些作品,分明可以看到雨果身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与交织。例如对于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和海明威作对比阅读,会对于北美大陆“硬汉形象”身上的“冒险精神”更多一份理解。杰克·伦敦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有过身处底层社会的劳作经历,并懂得了一个“可怕的真理”:“无论自己如何身强力壮,十年、二十年之后总会有更年轻力壮的人来接替他,把他扔到垃圾堆里去。”他读了许多书,如达尔文《物种起源》、斯宾塞《首要原理》、马克思《资本论》,以及弥尔顿《失乐园》和布朗宁的诗等等。杰克·伦敦在丰厚的人生经历和激烈思想变革基础上完成的《海狼》《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等,无不彰显了一个拥有无限意志力的男人澎湃的生命热情和北美人那种天然的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对于杰克·伦敦,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到:“杰克·伦敦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基本是位优秀的故事作家,同时又有某些部分出人意料地忽然冒出来,是位可以在各种意义上从各种方向趣味盎然解读的、不可思议的作家。”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老人与海》之所以能够继获得普利策奖后又夺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就在于《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围绕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大马林鱼在海天茫茫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创作思想。这应该也是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和“文坛硬汉”的最主要原因。同样的对比阅读也发生在创作背景或创作题材相近的作家身上或作家群里,例如英国伟大作家勃朗特三姐妹的创作、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和周作人的创作,虽然同为一母所生的亲姐妹和亲兄弟,但因为性格不同、生活际遇不同,创作风格完全不同。例如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虽然作家之间在个人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性格爱好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同,但因同为陕北作家,生活地域基本一致,所以其创作风格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同样的,《论语》和《孟子》,《老子》和《庄子》,《论语》和《老子》,通过对比阅读,大学生们对于这些经典的具体内涵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以此进一步明晰诸子百家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的重要差别,其阅读评价能力、名著鉴赏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借助群书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辨别是非的认知能力。《德菲尔报告》中将批判性思维具体界定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校准6种基本能力和16种子能力[2]。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严重缺位,极大地打压了学生活泼的性情,桎梏其活跃的思维,冻僵其聪明的大脑,使一代又一代聪明灵动的儿童被培养成为只会通过死记硬背而拥有大量“正确知识”的“受教育的人”!在这过程中,语文教育施加了极为重要的不良影响,尤其是保守僵化的“一刀切”给定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首当其冲。德国学者姚斯(H.R.Jauss)曾经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3]大学时代的群书阅读,必须打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唯一理解”的霸权解读,真正让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阅读主体的作用,让自主、探究成为阅读常态,实现思想认识由封闭到解放的转变,实现思维方向由单纯肯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转变。我们当然不鼓励毫无创见的平庸肯定和谬赞,但也绝不支持缺乏真凭实据的简单否定和批判。因此,我们建议学生对路遥与莫言的创作进行对比性阅读,从中辨析二者的创作主题、创作风格与创作价值的差异。结果是,学生在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等不多的创作中读到了一个有良知的真诚作家勇敢面对社会激烈变革而从未放弃深刻思考的济世情怀、磊落人格和高贵信仰。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人格的丰碑。《人生》中那平凡得毫不起眼的德顺爷爷,一辈子光棍,却坚强倔强,敢爱敢坚持敢一个人过一辈子——可谓真正的勇者!在高加林面临巨大人生创痛的时候,德顺爷爷告诉加林:受了挫折,不要去当一条死狗,人生的路还很长。如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曾经有一位“德顺爷爷”陪伴和开导,那还有什么艰难困苦是不可以战胜的?《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在其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身上,都留有高加林的影子。面对自尊与自卑、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每个人都要在无尽的纠结中做出或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平凡的世界里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平凡的世界里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向上的力量和善良的影子,更是看不到路遥笔下的“人生”光彩和“世界”亮色。青年大学生凭直觉进行文学阅读,在路遥的“深沉现实主义”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间做出辨别,进而做出富有理据的对比与充满情感的评价,我们必须坦然接受并冷静思考,做出必要的分析与引导。

借助群书阅读,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读书的意义,培育其高雅的阅读品位和高尚的灵魂追求。如果说大学生读书分自由阅读和专业阅读两个方面,那么大学语文课程所谓的阅读则更多地指向各专业学生的自由阅读。对于阅读的目的,不妨借用林语堂在其《谈读书》中的专门论述:这种自由的看书读书,能够“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可以“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世上人有千万种,不必强求人人摆脱俗气。但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大学生,必须好好读几本有识见的书,必须竭力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摆脱俗气,进而为社会清平风气的树立增强道德的自制力、法律的约束力和知识的凝聚力,尤其不能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与素养的熏陶去“奉承人家,排出笑脸”而“可憎”、“胁肩谄媚,面孔漂亮”求“可爱”。因此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一再重申“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努力不成为黄山谷口中那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同时也给学生以思想自由,认可他们的观点,即“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做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4]。其实这种观点的拥有一定得自于广泛的读书。新东方的重要当家人王强曾说:“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二、群书阅读是“三个一工程”展开的奠基石

所谓“三个一工程”,是我们吉林师范大学大学语文课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表征和重要体现。最初的思想动机,就是基于非师范生面目可憎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运用水平,希望通过这样一组环环相扣的读写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体现为三方面内容:读一组经典(至少三五本)——读;写一个读书报告(至少三本作阅读对比基础——本意就是督促和鼓励学生多读书)——写;讲一次读书感受(至少三分钟)——讲。

读一组经典,是“三个一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是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出发点。首先需要明确阅读的对象,即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经典,以此为标准选择经典、阅读经典、感受经典、报告经典。为什么阅读经典?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好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5],用卡尔维诺的话来说,经典阅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14点[6]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要言之,经典就是在文学史的发展流变过程中留下美好声名的书,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与空间的检验,获得人类发展的广泛回声,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无穷塑造作用的“好书”。从当下中国大陆地区看,就是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从世界范围看,就是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有人说只要流行的、喜欢的,都可以拿来读,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跟学生说清楚的是,大学时代是有限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外的阅读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那些精神唤醒与培育作用不大的休闲阅读中。

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过程中,课程团队所有教师都应该拥有坚决贯彻课程教育的坚定意志,必须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阅读推进过程中,总有学生认为《红楼梦》太“磨叽”,《简爱》太枯燥,《瓦尔登湖》太沉闷,《百年孤独》人名太长,《平凡的世界》太落后了,《活着》太压抑了,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地一次次地要求去读流行的书、时尚的书、玩乐的书,甚至不读纸质的书,要读电子书。对于这一点,我们课程团队坚决执行课程的阅读标准,绝不降低标准附和学生的意愿。对于某些特殊专业例如音体美的学生,我们可以放宽标准,那就是不读“规定性”的“群书”,可以“自由”地读“单本”,即至少读一本,或不成系列地自由选读多本。

说来说去,目的归根结底无非一个,借助读书报告这种形式,鼓励学生在打通“整个生命的文化记忆”[7]的基础上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鼓励其对于经典著作进行开放性和多元化的阐释。虽然大多数经典著作早就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但对于当下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对于阅读基础本不够深厚扎实的二本大学生群体来说,准确地理解经典和把握经典尚非易事。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确定各自所阅读“群书”的内容与主题,这就为个体学生超越狭隘视野和单一理解提供了深厚的文本基础,也洞开了群体性多元理解经典的大门,并让这种多元化理解、开放性理解直观地进入到师生的“期待视野”之中。这种教学设计,极大地促发了各专业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表达欲望。

在精细阅读和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并公开进行读书演讲,是大学语文课另外两个重要教学任务。我们学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过程中,直接标明其两项重要教学任务——演讲和应用写作。其实,培养学生拥有口笔相应的表达能力,不但是语文课程性质所明确指向的教学目标,更是各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待。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课一直在努力承担起以演讲和应用写作训练为支点的表达能力训练,努力满足各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能力渴求。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我们认真抓各专业学生的读书报告写作和读书演讲。

在读书报告完成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两个问题:一个是明确读书报告的内涵,一个是明确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初看起来,以为写个读书报告没有什么难度,实则不然。1000字以内的读书报告,许多学生因为纠结于具体情节的冗长赘述,而浪费了大量笔墨和写作空间,以致最后对于最为重要的理性阅读感受归纳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有的学生能够按照课程布置完成阅读,却不能说出经典著作到底好在哪里;有的学生则可能产生理解偏误,阅读《老人与海》后认为“老渔夫失败了”;有的女同学说如果自己是简爱,不会离开罗切斯特;有的说于连被贵妇勾引,很可怜。由此可见,从读书报告的写作样式到报告内容的条理化表述,从读书感受的逻辑化梳理到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无不检验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文知识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时,“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8]。事实证明,这种“读—写—说”三位一体的语文实践能力训练,不但是大学语文课基于学情需要的必要选择,也是再次激活大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点火石。

综上可见,阅读自由与表达训练包容在大学语文同一教学活动中,“没有对问题本质的探寻,就不可能夯实知识;不面对知识的本质属性,也就无从训练思维”[9]。我们基于群书阅读所构建的大学语文“三个一工程”学习目标恰好契合了这种辨正关系:以经典阅读为依托,推动学生广泛读书,培养深入探究的批评性思维和自圆其说的逻辑思辨能力,都是推动“对问题本质的探寻”;以读书报告为依托,推动应用写作训练开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以读书演讲为依托,推动演讲训练开展,提高学生语音清晰、用词准确、用语流畅、生动自然的普通话表达能力。通过大学语文“三个一工程”的实施,我们要努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严肃的学习心理,拥有口笔相应的规范化语言表达能力,并“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10],自信前行。

 

引文注释: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7(6).

2.赵静宇.阅读能力内涵演变及高考语文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2).

3.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4.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M].罗长利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9月版,265.

5.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版,序。

6.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7月版,1-9.

7.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248.

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年1月版,35.

9.吕立杰.韩继伟.张晓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实施的价值诉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7(9).

10.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74.

 

【作者介绍】王桂波,女,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25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