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姚桃娟、杨欣欣:《大学语文》唤起大学生审美阅读体验的课堂教学案例
【时间:2018/5/17 】 【来源:本站 】 【作者: 姚桃娟 杨欣欣(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已经浏览2690 次】

本文摘要:本文以教学实例研究为基础,撷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三个案例,实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实证在此教学目标统领之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认为《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等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课程的特点、优势,回归诗文朗读的传统“原生态”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直接而又直观地感受课程独具的文化魅力,从而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

关键词:唤起 审美阅读 教学案例

《以<诗经>选读教学为例谈医药类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文从“读”和“说”两方面设定《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认为: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通过读说结合,锻炼培养大学生“说”的勇气与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通过读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对大学生在价值、情感上起到引领作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素质目标;结合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并总结提炼了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优化学生“读”的态度、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的方法。提出《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等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课程的特点、优势,回归诗文朗读的传统“原生态”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直接而又直观地感受这门课的文化魅力,从而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以所选诗文本身所固有的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等特点,教师只要用心用情设计教学模式、方法,完全能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现撷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三个案例,以总结提炼课程教学的经验、做法,以利于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

    一、《论语·侍坐章》――孔子课堂 情景再现

 课时:2课时

 班级人数:90人

 教室: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核心目标:通过情景再现、朗读法,读懂并能读得启示,并产生阅读审美体验,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阅读、内化、呈现经典,培养学生说的勇气和能力。

2.素质目标:得到人生志向启迪和教育。 

3.知识目标:有关难字难词的解释;有关孔子与《论语》的文化知识。

《侍坐章》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课堂讨论,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记录,生动地表现了孔子与几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风采,体现了几位弟子不同的志向追求。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分角色扮演孔子及几个弟子,按文本进行师生之间的对话,再现2500多年前的经典一课,由此直观而真切地领略孔子课堂自由的、讨论式的教学情景;再结合个人实际,讨论师生的志向追求。借孔子课堂,师生共同进行“润物无声”式的志向教育,于经典中得到人生志向的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讲到:“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阅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启示”,获得人生智慧,涵养情感价值,提升思想境界,打开文化视野。

教学环节:

一、在教学《侍坐章》一文时,教师先以自备的一束花表示向某位先圣致敬之意,造成悬念,既真诚地表达了教师对这位先圣的崇敬、敬仰之情,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二、简要介绍《论语》。特别强调《论语》是孔门弟子、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后,整理编辑老师生前言语、行事的一部著作,整部著作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弟子对老师的感恩、怀念、敬佩之情。因此我们在读“子曰子曰”时,也要带有这种感情,带有敬畏之情,这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严肃认真的感情基调。

三、教师读讲开头部分,这也是孔夫子这堂课的开头引入语。

四、通过情景再现,分角色让学生扮演孔子及几个弟子,现场展现孔子课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直观而真切地“读懂”孔子及几个弟子的不同风采、不同志向。之后

五、讲解难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在“读懂”基础上,能“读得”启示。

六、进行“我的读得启示”、“我的志向追求”的讨论。对教师而言,《侍坐章》不啻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堂,以孔夫子的言传身教告诉教师教学中应有的精神风貌、应探求的教学风格、方法。而学生在讨论中则讲到《侍坐章》中体现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是相互探讨交流、共同提高的关系。又有学生回答:“我希望我到六十岁时,仍有激情和理想,就像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样。”

七、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此次课堂教学的亮点:

1. “情动乎衷而发乎外”,教师始终进行入景入情的教学,引领学生读懂经典,“读得”启示,引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导向,并进行自我的“师德”再教育。

2.通过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演绎,化文字为实景,拉近了古代和现今、经典和现实的距离,让师生如临其境,如沐春风。

3.“得意而忘言”,在文本教学中,以“意”带“言”,畅通思想情感共通、共鸣、共享的渠道,淡化文言中的疑难字词,化难为易,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的教学目标。

   二、《诗经》选读,朗读欣赏古老的美

 课时:2课时

 班级人数:90人

 教室: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核心目标:通过朗读法和实物展示,欣赏《诗经》的人文美、诗意美,产生阅读审美体验,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晒一晒《诗经》里的花花草草”活动,培养学生说的勇气和能力。

 2.素质目标: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

3.知识目标:有关难字难词的解释;有关《诗经》的文化知识,学习《诗经》中的本草文化知识。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产生的时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最早的诗歌距今约3000年。孔子这样评价《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经》的意义和价值。《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种类有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比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早,在本草学研究中常被引用作为佐证。

选读的诗歌有《芣苢》《采葛》《黍离》。课堂教学以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的名字出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由,引出欣赏《诗经》中名句,接着简要介绍《诗经》产生的时间、区域、篇数以及孔子的评价,突出《诗经》“愈古老,愈美丽”,强调现代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能读懂三千岁诗歌,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引以为自豪的。再展开所选诗歌的朗读欣赏教学。最后布置学生作业:“晒一晒《诗经》里的花花草草”或“晒一晒身边的花花草草”讲解活动。

诗歌与本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诗歌是生动、美丽的,而本草则是美且有用的,两者珠联璧合,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民族性的国药文化载体。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突出“左手是诗经,右手是本草”。欣赏《诗经》的文学美、人情美、人文美,学习体会《诗经》中人与自然、人与草木的紧密关系,学习其中所包含的本草文化。如《芣苢》一诗,这是一首劳动的歌谣。通过朗读,体会古老歌谣的韵律美、节奏感,认识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劳动情景。同时从本草角度理解此诗,增加诗歌朗读欣赏的生活真实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读懂诗的情感抒写。“芣苢”即车前草,车前草叶子为基生,从“采之”“掇之”“捋之”等几个表示采摘动作的动词分析中可见,古人所采的是车前草的籽儿,而并非是车前草的叶子。并自带“芣苢”,即一般解释的“车前草”实物,带给学生观察,由此增加了生活的真实感,拉近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意,由诗篇认识到两千多年前先民们采集、利用车前草的情景。

课堂教学亮点:

1.由屠呦呦先生的名字而自然引出《诗经》名句欣赏、简要介绍《诗经》产生的时间、区域、篇数以及孔子的评价,突出《诗经》“愈古老,愈美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而教师的情感又自然而然地影响、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投入,油然而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诗经》选读教学中,诗歌与本草同修并进,既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诗的韵律美、人情美、人文美,同时又结合学习本草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3.在教学《芣苢》时,自带“芣苢”,即车前草。让学生认识植物,并以实物形态解读诗中的几个动词,纠正了对这首诗错误的解释,并提出了对“芣苢”传统解释为车前草的疑问,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善于思考,善于探索。

  三、读经分享 读说并进

 课时:3课时

 班级人数:90人

 教室: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核心目标:通过读经分享,读懂经典并能读得启示,并产生阅读审美体验,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通过读经分享,阅读、内化、呈现经典,培养学生说的勇气和能力。

2.素质目标:由经典分享得到价值和情感上的启迪,“以文化人”,内化养分,提升素质。 

3.知识目标:有关难字难词的解释;有本草方面的文化知识。

在完成前几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课堂教学设计为“读说结合,举行读经分享会”,目的是读经典,培根本,培养阅读经典、获得智慧、思考人生的态度;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在一定场合自如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以说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在此项教学实践活动举行之前一周,教师以书信形式,告知学生此次读经分享会的具体方案,活动的目的、时间、指定的篇目、活动的形式、要求,并提出建议和希望。

在方案中明确朗读讲解的篇目为:孟子《公孙丑》;庄子《秋水》(节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李时珍《本草纲目》(六则中任选一则);陆羽《茶经·茶之源》。

明确活动形式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推荐2名同学上台作朗读和汇报讲解。要求制作与内容相应的PPT,并在首张PPT上写上题目、讲解者、小组名称;报告者需配合PPT进行读经习得汇报交流。在讲稿中需写明题目、讲解者、小组名称。待报告结束后,需上交讲稿。

明确活动要求为:在上述指定的篇目中选定一篇,写下读经心得,并上讲台进行汇报交流。要求课外熟练朗读,课内首先对所选定的文章朗读一遍,然后再汇报讲解小组同学的读经心得。在方案中提出建议:读经心得可以从两方面来作准备。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二是“怎样写的”,是怎样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个别难字、难句可以着重解释,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交流探讨你是如何阅读文言经典的。PPT至少5张,在本周四晚上8点钟之前发给各班助理,讲解时间约3分钟。要求讲解者能基本脱稿,能比较放松、自如地讲解。

同时提示学生,自学课文,最好是自己去读,去读懂,要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参照网上的分析,但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消化,用自己的“话”来讲,不要照搬照抄。没理解文章,又没有理解别人分析此文章的文章,往往会讲得云里雾里,收不到好的效果。读经分享是进行口头汇报交流,在准备讲稿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如果是听众,我想听什么?我不爱听什么?人同此理,你喜欢的,别人也一定喜欢。

从后续进行的读经分享会实际情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阅读经典、分享心得过程中,内心有了很大触动,在阅读及口头表达等方面获得了较大提升。因为事先有活动方案,学生在一周内,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地朗读,准备,大大延伸了课程教学的时间。在课外自学、准备过程中,学生自主去朗读,去读懂,有了自己的见解、分析,获得了自由阅读的一些成就感、愉悦感,而这份阅读的成就感、愉悦感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来说,显得格外的宝贵。课堂分享过程,既是语文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过程,又是阅读理解外化呈现的过程,思想、见解交流互汇的过程,学生做小老师,朋辈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具亲和性,更具说服力。

如经典《孟子·公孙丑》学生的朗读与讲解: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为浩然之气?”

……

学生的朗读铿锵有声,其义自现。朗读完后,学生又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汇报阅读心得,并延伸讲解这“浩然之气”,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之气,就是中国从古到今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天地正气……这样的读经分享会,阅读经典,分享心得,读说结合,文质并茂,汇聚了正能量,对在场的师生都是生动又深刻的思想教育。

读经分享会由学生主持,老师和课程助理作为主要评委,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随时进行点拨、点评,确实收到了很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亮点:

1.读经分享会延长了课程教学时间,由2课时而延长为2+N课时,学生在课外获得了自由阅读的一些成就感、愉悦感,这有利于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2.以“四两拔千斤”的思路来设计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指定经典名篇中的某一段,要求学生朗读后再讲解。不贪多求大,避免篇幅过长,学生泛泛而谈;强调传统的朗读法,通过朗读原文,以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直接影响扣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3.读经分享会既是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阅读理解外化的过程,思想、见解交流互汇的过程。阅读经典,分享心得,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从经典中获得人生智慧,汇聚正能量,对师生都是生动又深刻的自我思想教育。

 

作者:姚桃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联系电话:13967842668,QQ:137555120

   杨欣欣,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联系电话: 13685859579, QQ:357836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48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