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雷德岩:对大学语文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探讨
【时间:2015/12/23 】 【来源: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p81-84 】 【作者: 雷德岩】 【已经浏览2773 次】

    高等院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已经八年了。八年来,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同志们,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这门课,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是喜人的。几年来实践证明,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并非权宜之计。然而遗憾的是,拥有众多学生的这一学科,尚未为国家教育部门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来不少专家学者为此大声疾呼,希望能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上级领导不重视。究其缘由,大学语文在学科理论与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事这一学科工作的同志对一些问题认识尚未统一。为此,我们在这方面尚须做出巨大努力。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它都具有完善的学科理论与教学体系。这包括学科性质、学科内容、教学目的要求、通行的数种版本教材等。就大学语文目前状况来说,对学科理论的认识并未达到一致。有人认为这一学科的设计及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学方面的能力,有人认为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有人认为是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教学内容要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文章,因此,理工院校的同志主张给学生选讲一些古今科技方面的作品,培养学生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农医院校的同志则主张给学生多读一些有关农业与医学的作品。在文章体裁方面,有人主张多讲古代散文,有人主张多讲诗、词;有人主张多讲科技论文。有人又将这门课分成语言、文字、写作、文学等课程。由于对学科理论认识不一,因此,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上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当然,教材应百家争呜,并不要强行划一,但做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其共性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当务之急是深入探讨学科理论,有可能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统一学科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大家共同探讨教材及教学方法诸问题,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所有课程中,是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这种横向性特征是由其本身的内在因素所决定,而表现在学科的内容与作用上。首先,语言、文字、文章章法等,是任何学科的学者所必先掌握的。各学科的学者们正是具备了这些基础,才有可能学习本专业知识,才可能将自己学科中最新科研成果向外人介绍,也才能从别人的文字材料中获得新知识。简言之,就是具有工具性,能直接为各学科服务。再者,大学语文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作用。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历代名家名篇,它涉及许多传统学科内容,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传统文化无论理、工、农、医、文的学生都必须了解、继承。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修文科课程,都存在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必须选修文科课程,该校院长格雷认为:“工程师不能把自己囿于狭窄的技术领域,他们生活和工作在社会环境之中,必须了解文化传统,懂得人的价值”(《科技日报》87.6.17).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既有丰富的自然科学遗产,也有丰富的社会科学遗产。科学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文化遗产,是建设四化的需要,是我们民族走向更加繁荣、进步的需要。我们今天要培养“四有”人才,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思想品德教育很好的教材。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启发学生正确地认识祖国的面貌,这样,他们就会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牢固树立建设美好未来的祟高理想。古人有许多好的思想品德反映在作品中,通过教学,也会使学生们从中得益,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批判地吸收,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既反对盲目崇拜,也反对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尽善尽美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某一历史时期文化,它带有前朝代文化传统与本朝代特点,这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思想意识、人的精神面貌、社会观念等等。古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有不少局限性。因此,传统文化对今天来说,有不少糟粕的东西。然而又不能不看到,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创造的,是历代人民聪明才智的积累,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晶。它记录并保存了前人无数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借鉴前人经验,可增加我们智慧,使工作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同时,当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这块丰腴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继承传统文化也是繁荣当今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第三,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功能有潜在的能动性,能启发人的智力。张志公先生说:“我在想,为什么拿破仑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毛泽东、朱德同志的文学素养都很高,列宁文学素养也很高。他们些的文艺评论,比专家们的水平还高。他们搞革命、指挥战争,与文学有明显不同。他们对文学十分爱好,想必是文学作品的那种丰富联想想象以及思维能力,同从事任何工作都联系得上。人们都认为文学能陶冶人的性情,并不仅如此,还能开发人的智力。现在社会上一般年轻人文学素养很不高明,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然更需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不论学什么专业,文学素养差,对学好专业与今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在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的讲话)。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使人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还可从作家丰富的想象,抽象的思维中受到启迪,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这种潜在的作用,不同于理、工、农、医等学科,不能通过试验或演算来看它的功效。它们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功效在短时间内不可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语文的学科理论时,不应只看到它的工具性、继承性,而忽略了它对人的智力具有潜在的能动性作用,否则就会降低这一学科的地位。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语文基础,提高他们智力,培养他们具有丰富想象与联想能力。这应是对各类专业学生共同的要求。这一目的达到了,学生们智力开发了,最终会为他们所学的专业服务,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工作都会产生效益。然而,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在教学上还需要解决学生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不足诸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单是大学语文一科的事,但大学语文在这方面所担负的任务是主要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与中学语文,大学中文系许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它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是什么学科的附庸。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继续,它的教学是补课性质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未看到问题本质的一面。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这和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基本一致,这是互相联系的一面,但是,大学语文做为大学的课程来说,无论是深度、广度都要求更高,这是中学语文不能相比的,也是二者的区别之点。大学语文与中文系的文学、汉语、写作等课的关系也很密切,但也不能视为相同。中文系文学课教学重点在要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学发展史、各时期作家作品等。汉语课教学重点在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词汇、文字、古今语法_与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变化以及它的发展规律等。写作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写作理论与各种文体知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讲读各个时期、各种体裁、风格的文章,颇似中文系的文学课,但它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作品讲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重陶,进而培养他们的再创造能力。有时也介绍文学史常识,那是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大学语文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他们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大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主要目的在于练笔。可见,大学语文与中文系的文学课、汉语课、写作课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相同,在教学中不宜把它变成其中的某一门学科。当然,不同类型的院校在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但这不是简单的实用。如何使教学与学生的专业需要相结合,这需要深入研究。我认为在考虑这一问题时,应从学科的特点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光强调教学的实际需要,也不能只强调学科的特点。例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文字运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则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准确的遣词造句能力与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上,抓住了这一重点,再适当地结合他们的专业、介绍有关公文格式即可。一个人写作水平离不开他的学识水平。而学识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精心的阅读与对事物科学的观察,大学语文课对作品进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欣赏分析,可以使学生们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从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写作课提供丰富的营养,再加上教学引导学生练笔,使学生感性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又如,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们再创造能力,这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作品分析,做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与审美的理智能力,准确地把握作家在作品中的思路,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达到培养他们再创造能力的目的。横向与纵向的分析比较,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与不同作家同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亦可进行同类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分析比较以及同类体裁不同朝代间分析比较等。大学语文的教学还需做一些扫除文字上的障碍工作,它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欣赏作品水平的先决条件。在具体的教学中,当然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要难易不分地从头串讲下来。综上所述,可见扫除障碍——深入分析——启发想象——指导练笔,这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抓住其中的一点或两点。

    大学语文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需要有能体现本学科特点的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条件,教材内容与体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大学语文涉及的内容繁多,教学对象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科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编一、二种较为通行的教材,是需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讲求科学性的。吕淑湘先生指出:“我认为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烦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计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实能入其门。另外要有分量比较多的参考书,学生对那一门有兴趣就去找那一类参考书来看。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的讲话)。吕老先生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教材要能引导学生入门。目前通行的教材,是以文学史为纲篇目从先秦到清末排列,从难到易,违发了人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从易到难的规律。这就难以引导学生入门。我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应分为三大部分。前部分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为目的,在文章的选编上,选入历代语言大师典范的文章,这部分以古代散文为主。后部分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能力为目的,选入各个时期、各种风格、体裁的文章。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三部分则重点在指导作文,所选文章作为老师指导作文的范例,使学生有所借鉴。至于平时的作文练习则穿插于前后两大部分教学之中进行。在选编古今中外的作品时,我主张选我国古典名篇为主。教材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编排从教学目的任务出发,使文章能适应教学需要。吕老先生关于编写“突出重点要害”的教材与“分量比较多的参考书”这个建议很好。我认为编出一套金字塔形结构的教材,确实符合这一学科特点,便于教学。例如,在教材前部分,我们只选入一些典范性文章,有关古今汉语语法、逻辑、文字、训诂等知识另编成参考资料。教材第二部分,选入各类风格、体裁的文章,而参考资料部分则编入中国文学史简介、文章欣赏方法、诗词常识等内容。另外还可编写作常识以及各种公文形式等内容的参考书。这些参考资料的体例与教材吻合。各院校在使用教材时,根据需要可选讲参考资料中某些内容,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当然,各类型的学校由于培养的对象不相同,学生的基础也有差别,只能在教学时有所侧重,不能强行划一。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任务繁重,要有一定的教学时间,才能保证教学任务完成。根据我院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时数应保持在140——160节时(以每周4节,每学年40周计,开一年,包括作文、考试等),比较适合。

    以上是本人对大学语文学科建构的粗浅认识,有错漏不足之处,恳望专家、同行们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0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