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专业分类

张荣和:《诗经·斯干》中的建筑观念解读
【时间:2015/7/29 】 【来源:《学林》2015第12期 】 【作者: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张荣和】 【已经浏览2836 次】

    摘  要:《诗经·斯干》的建筑史料价值一直为人所重。本文从思想意识的角度,解读其所处时代的建筑观念:一、对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视;二、对建筑坚固、实用、美观统一的追求;三、对拆旧建新、孝顺和睦的家室传承的强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    坚固、实用、美观    孝顺、和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诸多诗篇中,《小雅·斯干》的建筑价值最为大家看重。从宫室建筑的规划选址、建筑工程技术到形制布局及礼仪风俗,《斯干》几乎囊括了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本文拟就此篇所体现的建筑观念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解读。

    一、重视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是人为的建筑,建筑也是为人的建筑。建筑从选址规划、预算造价、材料选用到具体施工及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都与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行动密不可分。建筑形成之后,也主要是满足人的居住、工作、娱乐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建筑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落成后的建筑物也成为自然之物象,处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是自然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不仅是建筑物的建筑者和使用者,也是自然万千物种之一,一方面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从宇宙观的角度,建筑、人、自然三者的和谐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与自然地和谐关系,即古人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

    国学家钱穆先生在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指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天人合一思想,学者大多考证它最早出自战国中期《庄子·达生》篇,文中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其实在更早的《诗经?斯干》中,虽无有关天人合一的明确词语与概念,但古人已有其思想的萌芽和自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首先,宫室建筑的规划选址注重了人与山水的协调。《斯干》开篇即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在湍急欢畅的河畔,在高山幽谷之下,有竹林密布,有松树环绕,一派天然气象。这就是文中宫室房舍所处的自然环境。清华大学建筑学家楼庆西在《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一文中说:“原来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这种“固定”在此篇已有其显现和表征。山,厚重、安全、仁义的象征;水,灵动、活力、智慧的化身。房屋建筑是人工作、休息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山水能同时给予人安全和活力,开启人的仁义和智慧。《斯干》篇对“背山面水”理想模式的追求,已经初步显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其次,《斯干》所营造的人居环境也包含了人与自然植物的匹配和隐喻。“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竹松皆四季常青,俊秀挺拔,既是居住环境中重要的景观,也是对环境中“君子”正直刚勇、不屈不挠的品行象征与期待,含有浓重的隐喻色彩。另外,竹松又多丛生,往往能形成小规模的组合体,与诗篇所倡的家庭人伦和谐互为指证。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显示。

    第三,根据人对具体房间功能的不同需要,建筑在户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的家庭活动与太阳照射的协调。太阳是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人类生存的地球更具非凡意义。它为地球万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房屋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必需要充分考虑光照对人们居住的影响。诗歌第五章“哙哙其正,哕哕其冥”一句正是对此问题的反映。正室客厅是家庭活动和招待宾客的场所,主要在白天使用,更需要有良好的采光,因此它是宽敞明亮的;而偏房卧室是人休息就寝的场所,应该满足私密性要求,对采光的要求可以弱一些,因此它是幽深静谧的。

    总结以上,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意识形态。《斯干》一篇对此已有所自觉和反映。

    另外,《斯干》篇所反映的中国古人的若干建筑观念和西方建筑思想也有暗合之处。

    二、追求坚固、实用、美观的统一

    公元27年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大约公元14年出版的《建筑十书》是西方一部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建筑学经典著作。维特鲁威在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建筑三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坚固、实用是着眼于建筑的实际功能。绝大多数建筑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类居住的实际需要,整个建筑过程需要人们付出相当多的投资成本,因此它必须能经受一定时间的考验,能够遮风避雨,防暑御寒。在满足人类居住需要的基础上,房屋建筑也要有审美的因素,也有艺术创造的成分,尤其某些以娱乐功能为主的建筑类型,对美观的需求更显突出。建筑坚固、实用的内容与建筑美观的形式完美统一,是建筑最理想的状态。西方上述思想在《诗经·斯干》中也有反映,而且中国《诗经》的成书年代比古罗马《建筑十书》的诞生还要早几百年。

    《斯干》第三章说:“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这里展现了当年热闹繁忙的建筑场景,也传达了尽心尽力、力求完美的劳动心理。工匠们在努力的把筑墙用的木框架捆扎结实,然后把框架内的泥土夯实。这样建成的房屋才可以坚固实用,使风雨不侵、鸟鼠不破,君子的居住才可以安宁无忧。这也是西方建筑三标准中坚固与实用标准的体现。第五章“哙哙其正,哕哕其冥”一句,对不同房间采光差异的描绘也体现了建筑实用性的标准。

    对建筑“美观”的追求,《斯干》第四章是这样叙述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此句连用四个比喻,充分显示了宫室的外观特征。它整体挺拔直立,色彩炫丽,而上部屋檐又轻巧、灵动,恍如振翅欲飞。这里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基本观念:推崇方正外形,喜欢张扬色彩,重视屋檐动感。

    对于建筑坚固、实用、美观三个标准的统一,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奠基者梁思成有过这样的论述:“最简单的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同时,“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的下过工夫,以求造型上的美观”(《建筑是什么》)。可见,东西方在建筑标准的观念问题上,是有共识和共通之处的。

    三、强调拆旧建新、孝顺和睦的家室传承

    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在中国人对环境的时间观问题上,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把我的主题点出来,我要说,我国人是喜新厌旧的”(《漫谈中国人的环境观》)。他对此解释说,中国人不故意与流动的时间抗争,他们的永恒感是寄望于后代之繁衍,后代之发达。无独有偶,余秋雨在比较中西方不同的建筑文化时,也有过与之类似的观点:“中国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服从和孝顺远远超过欧洲,但他们最大的孝顺是重振家业、推陈出新,因此拆老宅、建新屋的梦想几乎成了一种掌控九州的行为伦理”(《木石是非》)。

    《斯干》第二章叙述说,“似续妣祖,筑室百堵”。我们发现,当宫室主人在祖先基业基础上实施自己庞大的建筑规划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骄傲。房屋改建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是对祖先孝顺和恭敬的最大显示。主人的这种情绪和观念也得到了来客的的认可和赞许。《斯干》后四章主要叙述了来宾对宫室主人的美好祝愿,尤其是对主人子嗣的祝福。“乃生男子,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希望主人的儿子日后能够仕途顺畅,光耀门楣,不是当诸侯的君,就是当天下的王。“乃生女子,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希望主人的女儿长大后温婉柔顺,能做好酒食等家庭事务,不累父母担忧。

    拆旧屋、建新房反映的是儒家孝悌观念的传承,而房屋落成,家人迁居后形成的家室和睦的伦理思想在《斯干》诗中也有体现。

    晚于《诗经》成书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文中多次出现“和”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和谐”一词的概念大致无二。当然和谐的理念也并不意味人与人之间无原则的保持一团和气,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人际相处,一方面要坚守共同的原则——“礼”,另一方面也要善解人意,能够宽容迁就他人。因此,实现家庭和睦也着实不易。“和”是一种道德修为,集体致和更是一种较高层面的境界。

    《斯干》第一章说“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在此,我们看到诗歌中,兄友弟恭,各安其分,家庭成员互相以诚相待,没有欺诈,大家共同营造了“爰笑爰语”、团结和睦的家室氛围。诗歌后四章的内容,是表达来宾对宫室主人子嗣的祝福和愿望,同时它们还传达出了家庭中男女各有分工和发展的家室观念。男性主要承担社会工作,以获取功名富贵为荣耀;女性则要承担家庭劳动,相夫教子,处理好家庭事务。这是那个时代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和显示。

    总结全文,《诗经·斯干》所重视的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而后产生的中国道家重视本我、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显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而代表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在《诗经·斯干》所倡导的家室传承观念中也已有所孕育。诗篇反映出的人们对建筑坚固、实用与美观的追求,则诠释了中西方在建筑观念上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尹家琦.《诗经》中的建筑价值解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
    [2]路秉杰. 《易经》、《诗经》中的建筑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3]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陈艳.张荣和.大学语文(建筑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0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