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张京华:徐中玉《大学语文》教材指瑕
【时间:2015/2/26 】 【来源:湘南学院学报 2013年2月,第34卷第1期 P68-70 】 【作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张京华】 【已经浏览4216 次】

    摘  要:结合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徐中玉先生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从导言与主题、出处与注释、编写背景的转换以及国文还是市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商讨意见。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第九版;国学与国文

    不知道2001年版《大学语文(增订本)》是否在大家盛传的《大学语文》十版之内,订购教材的老师既然找不到“第十版”字样,只好拿《大学语文》第九版(2007年7月出版,2012年7月第21次印刷)当作最新版了。

    大约十年前初次见到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听到人们异口同声称道它的新颖精致,以至当作精品书收藏,当时印象很深,但直到今年才有机会讲授这门课程,因此阅读了它的部分内容。

    教材共457页近70万字,共12个单元,课文89篇,无不可读。我假定每个单元的第一篇都有编者的特别用意,所以首先讲授。恰好除了罗家伦演讲稿一篇之外,其余11个单元均为古诗文。兹略陈述管见如次。

    一、导言与主题

    《大学语文》第九版第一单元主题“仁者爱人”,立意极好,且承用了古人原文。但原文出于《孟子》,而课文则选了《论语》。编者加题目为“樊迟、仲弓问仁”,而课文却是仲弓问仁在前,樊迟问仁在后。更为重要的是,导言解释《论语》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以文体、体裁作诠释,又顺从今人观念,完全失去了《论语》作为诸子和经传的特质,而这一特质自“五四”以来被有意毁弃了。理解“经典”的含义其实不难。今日皆知《邓选》不会被当作普通文集分类上架,却一定要将古代经典还原为文集,可谓知今而不知古。

    第二单元主题“和而不同”,编者没有选最著名的《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篇,大概想避开君子小人之辨,而说明“并立”、“共存”之理,这既失古语本义,又失古人精义。古人思维最重整体,如欲说明“并立”、“共存”,最典型的莫过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一章。而编者却选了《老子》的第二章和第七十七章,课文题为“《老子》二章”,正与第二章(习惯省略“第”字)重合淆乱,如题“《老子》两章”即可避开。更为严重的是,《老子》第二章的命义,是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之无意义,美恶与长短等等都只是相对性的虚假存在,意欲追求绝对意义之所在,故而主张做事但以无为的方式做事,教化但以无言的方式教化,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拥有(不离不弃),而途径则是完全不加人为(完全同乎自然)。编者将《老子》的这一思想阐释为“矛盾对立”与“辩证统一”,而这却正是老子所否定的。(朱谦之先生《老子校释》、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之说皆误,详见拙文《〈老子〉解义》[1]。)《老子》言有无,有无是绝对概念。《易经》言阴阳,阴阳才是相对概念,形式有似“辩证统一”(但并无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以达到某一目标的宗旨)。

    第六单元主题为“洞明世事”,但第一篇《枕中记》的寓意,实为人生如梦、看破红尘,有道教布道之嫌,并没有明天理、通人情、增历练的作用。“洞明世事”在古人的政论文中最为精辟透彻,名篇甚多,这一单元都没有选入。

    第九单元主题“礼赞爱情”而选《蒹葭》、《湘夫人》、《长恨歌》诸篇,恐怕也是只见表象而不察诗人之所寄托,以古人之政治理想直比于今日之生理欲望,不免为一种浅层次的现代曲解。我国自古特重政治,政治抱负无所施展,乃借文学中男女之情为寄托,故政治大国转化而为文学大国。但如认为古代诸多男性作家终生均以抒写男女爱情为事,则显然不通,必为古人所笑。要之,将古代作品所寄托之情感误解为事实上的爱情,亦为“五四”新文学一大弊端;而顺遂青年之欲望,以换取青年之支持,从而牺牲利用之,尤为民国教育一大恶例。本单元导言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2](P2《9),称“《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2](P2》1),均失国学本旨。我国学术以经史子集为序,四部各有等差,经史在先为源,子集后起为流,《大学语文》称“经……是……集”,已陷语义矛盾,而《诗》为源,《骚》为流,《诗》为经,《骚》为子,今谓“两大源头”,二者平行并列,父子无别,既失源流本末,亦且无形中取消了国家学术中心的存在。要之均沿袭“五四”以来之俗解,可谓不思。

    二、出处与注释

    《大学语文》第九版的选篇之末都有圆括号注明出处,但含义模糊。如《论语》注明“《论语集释》,程树德集释”,却未见程氏集释;《墨子》注明“《墨子间诂》,清孙诒让间诂”,却未见孙氏间诂。全书大体如此。此则只好理解为一种推荐版本,而编者却作了出处处理。且如《〈老子〉二章》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河上公注未见,而注文中却说据敦煌本改“不辞”为“不为始”[2](P31)。《报任安书》一篇,篇末既已注明选自“《汉书》,唐颜师古注”,颜注未见,而注文中却说据《文选》补出首尾二句[2](P92,94),自定的版本亦未能遵守。

    按古代典籍多有汉晋之注、唐宋之疏,已与正文融为一体,均当阅读。清代朴学大盛,好的可推荐的版本亦不只一种。《大学语文》第九版均用今注,不用旧注却又列为出处,此如“阳收其身而实疏之”,有失谨严。

    如书中注解“绝甘分少”一句为:“好吃的尽给别人,自己只分很少一部分。”[2](P93)“绝甘”、“分少”为并列的动宾结构,注解二句主宾颠倒,显然欠乎通顺。按文意,已少而言分,难解,此句颜师古注云:“自绝旨甘,而与众人分之,共同其少多也。”亦仅按文解义。而《文选》注引《孝经援神契》作“绝少分甘”,其本义乃指“母之于子”,又引宋均曰:“少则自绝,甘则分之”,如此则简明通畅,李兆洛《骈体文钞》从之。《大学语文》当参考出注。

    第九单元第二篇《湘夫人》注1“娥皇”误作“娥黄”,注10茝音chƒi误作“zhi‹”[2](P2》2),“至今修订十版,发行3000多万册”而犹有此误,可谓不精。

    三、编写背景的转换

  《大学语文》第九版和增订本同为12个单元,但增订本注重美文,内容提要说:“本书既不以文学史知识为线索,也不以写作知识为重心,而以经反复筛选的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而第九版更强调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似更侧重于思想学术深度。丁丁《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访〈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说道:“1996年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次革命,与此前的两种版本比较,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体例,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为连接点,并以此作为标准。”[3]编者“坚持与时俱进,力争精益求精”,确有体现。

    探寻《大学语文》30余年间的变化,在最初的80-90年代,是用文学性、艺术性来抗衡政治性。主编徐中玉先生说道:“‘四人帮’粉碎之后,选文章的标准就是多选艺术性文章,纠正以前的极‘左’思想。因为以前的教材其实都是政治教材,语文课就是政治课。”徐先生还特别举例说:“胡适文章叫《容忍与自由》。我冒险把胡适的文章选进了《大学语文》,但是我坚决不选郭沫若的。”[4]这一定位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质,正因如此,才使人感到新颖。

    但是到2000年以后,本科生已经不了解“文革”的经历,甚至对89动乱也不甚了了,80后们生在市场经济,长在市场经济,背景已变,教材宗旨势必随之改变。在《大学语文》第九版中,仍然还能见到对于古代文明的批判,如第一单元导言说到“二千年的封建专制政体”,第二单元第一篇《〈老子〉二章》提示说到“古代专制社会”,第四单元第一篇《报任安书》说到“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面目”,第五单元导言说到“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等等。这些语言其实仍然是“文革”式的,也是“五四”式的。实际上,“封建专制”早已经被批倒批臭了,刚入学的本科生大都能够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类似概念,问题是既然古代文明已被批倒,现代文明何以仍建不起来。麻将曾经被视为“封资修”的遗留而扫荡绝迹,现在它的恢复绝不是因为还有“封建土壤”。或许编者在对古代文明的批评中,寄寓的乃是对现代弊政的批评,即如“五四”反封建多半也是矛头指向清末弊政一样。但是近百年的历史历程已证明了一条学理:越是否定古代文明,就越会招致今人的肆无忌惮自以为是,信古必疑今,信今必疑古,此乃事之必然。所以自2000年以后而仍抱以纠正“文革”之意、沿用“五四”话语,已经失去针对。

    四、国文还是市场?

    “语文”旧称“国文”,称谓不同,性质便异。“国文”与“国学”可以并称,与“古史”亦相连类。“古史”为“本国史”的简称,则“国文”亦为“本国文”之简称,而“国学”的真正定义厥为“国家学术”。故“国文”虽只一字之异,却占据着“国家之文”的高度,体现着“本国之文”的感情,而“语文”则只是一个客体的语言学的术语,暗示了它的工具含义。“国文”必须载道,而语文只是一种技能。谓“语文”而兼有素质教育的作用则可,谓“语文”可以等同于“人文”与“素质”,则语言学实无此种能力。

    彭光芒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题名《大学国文》,内容简介称:“本书改变了大学语文教材以单篇作品选读为主或按主题分类,并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充塞一体的做法。”考虑到“语文”一词源于“五四”时代“言文一致”,彭先生的见解值得关注。[5]

    近30年的“经济建设”,其实更多的是突出“市场”,即章太炎旧日称之为“市道”者(菿汉雅言·札记》:“今者政府设学教士而征学费,则是设肆于国中,而以市道施于来学之士也。”[6]P143)哲学、史学、文学乃至传统文明中一切人伦美俗,均摧折其根基,所谓崇高、典雅、理想、才情,在于今日,无不有本能利欲为之操纵,变革之急遽超过了以往革命年代。值此之际,《大学语文》最大的对手,正是“市场”。但是,且不说出版机构的发行征订已不免于市场做派,即教材内容的“美文”倾向,也很容易滑向一种快餐式的商品。实际上《大学语文》第九版读来已很像是放大版的《读者》文摘。

    “人文”、“素质”如果认真剖析,其实很难定义,借用一个无甚新意的词汇“真善美”,大致可以当之。但“真善美”三者并非平行并列,前提必须是“真”,目标必须是“善”,过程须求其“美”,知此则知“真善美”并不可以独立孤存。《大学语文》第九版目前的状况,大抵侧重在“美”与“善”,古今中外品类杂陈,正像一个美丽的色香味俱全的大拼盘。全书的12个单元就其主题而言,如“胸怀天下”、“浩然正气”、“礼赞爱情”、“关爱生命”等等,无一不美,无一不善,但细加阅读,往往偏离真实。而失去了真实的美只能流于虚美,失去了真实的善只能流于伪善。所以当今之务,应当是以国学的高端引领《大学语文》,以学术的谨严支撑“人文”、“素质”,从而与市场化的庸俗、利欲相抗衡,此乃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京华.《老子》解义[M]//王富仁.新国学研究:第7辑.北京:中国书店,2011.
    [2]徐中玉,齐华森.大学语文(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丁丁.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访《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N].中国图书商报,2003-03-28.
    [4]石剑峰.徐中玉:我与《大学语文》30年[N].东方早报,2010-05-31.
    [5]彭光芒.大学国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章太炎.菿汉三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201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
    作者简介:张京华(1962-),男,北京人,教授,主编,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学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3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