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吴政家:心有独钟:陈洪《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材遴选之我见
【时间:2014/11/20 】 【来源:学理论杂志 2014年23期 P194-196 】 【作者: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吴政家】 【已经浏览3606 次】

    摘 要:自 1978 年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在全国恢复开设大学语文以来,《大学语文》教材至今已编出一千四百多种。在如此众多的教材中选择一本优秀且适用的教材,需要考量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定位等教育理念,考量教材优劣和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也关涉学生独立、自由、探索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因其在优秀教材比较中凸显出的诸多优点,成为读图时代最优秀且最易教好学的大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陈洪《大学语文》;编写体例;大语定位;选用原则


    随着 21 世纪初全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和产出人才的质量下滑、浪费现象日趋凸显,提升办学品质、走内涵式发展路线的呼声此起彼伏,逐渐形成各方共识。大致说来,硬件除外的内涵建设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设想,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参考书的甄别选用等,二是教师的聘用和培养等,三是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的实施等。据此,则教材的甄别和选用不能掉以轻心。因教学的需要,笔者从去年开始,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教材的编写、版本、甄别、遴选等情况倾注了许多心血,不料与大语教材撞了个满怀,发现这里何止纷纷攘攘,简直呈现一派龙腾虎跃泥沙俱下的惊心景观!在大学通识课教材的编选上,没有哪一门课程像大语那样,出现各自为政,一校之中教材也不相同的格局!一年来,查阅、学习、思考的感悟颇多,兹记录于左,把来与志同道合的学人作一交流分享,并就教于方家。

    一、大语之路回溯与教材版本概观

    大语在“民国”时代称为“大一国文”,因其横跨语言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在师资安排上,各大学挑选的多是文史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清华大学,安排朱自清、吕叔湘等担任;那时很多人即使愿意,还上不了这门课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一国文采用的是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编撰的教材。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受前苏联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文理分家,专才教育跃马挺枪,文理兼修应声落马,大语课程被放逐阴山脚下,从此黯然隐退近三十载。1978 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与华东师大资深中文教授徐中玉的联袂倡导下,大语在全国高校中逐步恢复设立起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广泛认同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紧逼,开设大语的高校日益增加。2007 年 3 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将大语列入必修课,并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几十年来飘忽的处境地位,导致大语没有权威的课程标准,没有像《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那样的“指定”部级教材,如此一来,教材的自编、自选、自用,也就无人过问堂而皇之了,加上大语课程定位的仁者见仁、教材采购的商业运作等因素,遂出现全国全日制高校仅两千多所(含高职高专),“大语教材却有一千四百多种”[1]的乱象!这其中自有几部不错的教材,但更多的是毫无特色可言,纯属“仿编”或拼盘的玩意儿,缺乏耐人寻味的编辑思想。

    大语教材虽令人眼花缭乱,但在编撰上却大同小异,可大致归结为兼顾型、文学史型、内容型、导读型、专题型[2]和文体型六种。所谓兼顾型,就是教材兼有文选阅读和写作训练两部分,其编辑宗旨是基于大语恢复之初,理工科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欠缺或欠佳的事实,幻想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课时有限的突击,迅速改进大学生的写作状况。这必然是天方夜谭——中学那么多年没弄好的事,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魔术般地变好了?随后的大语教学实践,逐渐浇灭了这种狂想,此类教材纷纷淡出了大学校园。

    文学史型的大语教材是以文学演进为脉络的教材:古代文学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每一朝代按文体各精选诗文、杂剧、散曲、小说若干,以作家的生卒年号为序,配以题解、注释和赏析等;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以文体划分,以作家的出生年月出列,徐中玉《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徐本)的华师大初版就是这样的。其后,东南大学的王步高步其后尘,编出了类似而精致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王本)。王本属系列教材,有全编本、简编本和高职高专本三种;编写体例上,每单元以题解、集评始,每篇课文配以注释、汇评和赏析,以附录(包括备选篇目、评论等)终,它汇集了很多与选文相关的资料,读起来有点像学术著作,中文专业的学生若一册在手,于古典文学研究肯定省力不少。该教材古文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编辑主线、个性鲜明,赏析文字精当,显示了编者深厚的古典文学研究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心仪,是一部学者型的教材。

    内容型的教材,是按内容来归并选文的教材,使用广泛的徐本后来就是以这样的思路来编排的。他依据文章的主旨和题材把选文分为“品格·胸怀”、“社会·民生”、“怀
古·咏史”等十类,本着“还是古典的东西比较保险”的想法,这本教材的古文也很多,有的版本甚至只有古文,有些暮气沉沉。也许意识到这点,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2012 年修订的交大徐本,对选文内容进行了重新取舍,适当增加了现当代科学人文名篇的比重;但从全书八编的标题“为国为民”、“立志修身”和选文看,其醉心传统人文和品德修养的编辑指向并未改变。这类教材中流淌着现代人文精神和大学情愫、关注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是上海交大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以下简称夏本),它遵循“现代人文,经典诗文”的选文思路开列了“大学之魂”、“向往自由”、“寻找良知”等十六章选文,选文独到新鲜,摇曳多姿,单元后“编者的话”,也不是常见的对选文的剖析,而是编者对单元主题的遐想——这一切,意在为青春的心灵开启一片诗性兼理性的现代人文空间;其间也有对中华传统精神资源的采掘,但主张“将民族传统置于人类普世价值谱系来审视与重估”[3],看重的是这些资源“至今对现代人类文明演进仍不乏启迪的普世价值”[3]。这是一部编辑主线明晰、叙事及语言不时令人眼前一亮、整体感觉更像读本的教材。

    文体型大语教材是根据文学体裁来分列的教材,这类教材中的佼佼者是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教授担任顾问、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陈本),分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四个分序,整套教材以学生现代人格和自由心灵、怀疑批判精神的培植为暗线。该教材一是选篇新颖别致,或境界开阔,或幽默风趣,或沉思批判,着眼的是广义的美文——演讲、序跋、歌词等通常划归于“应用性”文体的,只要经典,一并进入视野[4],不同分序的选文、选文和平行阅读材料之间,经常构成隐性对话关系,拓展、巩固学生文体视域的编辑意图非常抢眼;对于传统名篇,则从现代性视角进行发掘。二是编写体例上,篇前设置引领式导语和阅读聚焦,提示阅读的兴奋点;选文导读文笔优美,不求面面俱到,重在文学文化阐释,指点作品特出之处;篇后的“思考与讨论”多为启发式,不指向独断式的答案,以养成学生独立、探索、平等、开放的现代人格。三是书中有近 200 幅与选篇内容相关的全彩插图,有力拉近了教材与读图时代长成的当代学子的心理距离,是一部人文式的教材。笔者的阅读体验是,翻开陈本,恍如打翻陈年美酒,满屋飘香,神清气爽……唯一的遗憾是“西文汉译”模块篇目太少。

    以上四类教材均属作品选集、文选讲解,日久天长,这种模式引发了一些编者和学者的反思与批判(其中内容型的教材,还存在分类交错的毛病),于是出现了导读型和专题型的教材,前者以林文和的《文学鉴赏导读》(以下简称林本)为代表,后者以温儒敏的《高等语文》(以下简称温本)为代表。林本开篇即是文学鉴赏总论,接下来是各种文体的鉴赏分论,每篇分论后列若干中外经典范文(其中不少与中学语文篇目相同),只给注释,宏观、中观导读到位,微观引领略显不足。温本的立意高远,不仅探索大语教材编撰的变革,而且昂头思虑“建立一门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5]。该教材突破惯常的文选讲读模式,采用分专题(共 25讲)讲授文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写作的综合模式[5];每讲先列作品,再续以“概说”、“研读材料”和“思考与练习”。全书选文 82 篇,论文近 70 篇,同样倚重古代文化,学术气息更加浓厚,涵盖范围远超文学,囊括了孙子兵法、九章算术等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文本,是一部国学知识丰硕、编辑思想闪烁的好教材。

    二、大语定位

    上述的大语教材春兰秋菊各具特色,都灌注了编者的心血、学养和思想,要硬生生分出个高低优劣,实属不易;但如果与大语的定位和教学联系起来,便可腾跃空中,识得庐山真面目。

    如前(高教司 2007 年 3 月文),大语是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意味着大语必须与中文专业的教学相区别,同时有别于中学语文教育,因此,它主要不在勾画文学史的完整轨迹和培育学生精深的文学鉴赏批评能力,而是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巩固或继续推升学生对汉语言的敏感度、兴奋度和正确把握能力,夯实语文基本功,拓宽学生文体视野,增进学生读写见识和兴趣,以期渐入自主阅读的佳境,把被应试教育败坏的阅读胃口调适过来,并在自主阅读中行云流水般地提高大学生汉语言的表达、交流和写作水平——它既不应炒中学语文的冷饭,也不应是中文专业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速成班”或“简编本”。如此,则文学史型大语教材应当慎用。

    更重要的,大语即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就铁肩着文化滋养的道义。那么,我们应该给学子怎样的文化滋养呢?从小学开始,学生已在传统文化里浸泡了十几年,大学的高等语文教育,是否应该在民族文化这扇铁窗之外,及时支起现代文化这另一扇窗,让学生惊喜于另一种文化的阳光雨露中?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现代化法制国家,需要的是具备独立、理性、尊严,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品质的现代人。笔者也炫目于传统文化的金光四射,无意贬低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即是传统的,其体内就缺乏现代社会必须和必备的文化因子,尤其是法的意识、平等的观念,因为传统文化的金身就肃立在宗法制、等级制基石之上。这是早有定论的,否则一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何以不得不在长期痛苦摸索后,践行撕心裂肺跳崖式的新文化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当百年中国的现代化步履蹒跚道德大厦日渐倾斜时,有些人不从内部体制和外部世界寻求、借鉴解决的方法,革除早已不合时宜的说教,建立现代文化言说体系,反而转身拜倒在传统文化的金光灿烂中,异想天开或虚情假意地呼唤传统文化的灵童转世,以此化解或逃避现代化和年轻一代教育出现的文化危机和教育危机,并要求或希望大语分担这种泰山似的重任。现代化的根基是民主和法制,民主和法制的根基是理性主义或曰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怀疑和批判。怀疑批判精神也是成就一切大师的基因!爱因斯坦生前自我调侃: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也成了权威。所以,果真想中国和年轻一代现代化,大语教学就应该选择有助学生确立自由之心态、怀疑批判之精神、少受或不受迷信捆绑、催生学生现代人格的教材。在这点上,夏本是首选,陈本其次。

    三、选用原则

    一本适于教学的优秀大语教材,应该既是好教本,又是好读本,而且首先应该是一本好读本,这是大语定位的要求,更是大语的教育语境决定的。如今高校能“匀给”大语的课时极其有限,基本为一学期。在这样有限的课时里,扣除节假日、实践教学等,紧赶慢赶,能上 20-30 篇已是善莫大焉。如此一来,目前因追求“选全、网络式、大信息”而普遍丰腴的大语教材,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要由学生自学了。学生有否如此的自觉和热情,在全国学风欠佳——连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也阅读碎片化[6]的大背景下,笔者未敢乐观。因此,可读性成为测量一本大语教材是否适用的重要标杆。林本阐述的鉴赏理论和叙写的语言严肃正统,文本政治解读痕迹未除,选文习见,比较缺乏诗意空间,学生想必敬而远之;徐本、王本因太多的古文、注释和评析,更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望而生畏;温本宏大的叙事和学术框架,可能是把双刃剑,部分学生会因其新奇而拥其入怀,部分学生则会因其知识面太宽泛深奥而逃之夭夭。相对而言,夏本和陈本因其现代选文较多,文章或幽默灵秀,或气势夺人,或格调疏朗,或思想火花四溅,导读文字优雅新奇、言简意赅,更容易惹得学子在开课前阅读性起。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语教材就该高深,方显大学本色,这是学院派的观点,姑且不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了,使用什么教材无关紧要,这有认识上的偏颇。虽然大语课堂不必拘泥于教材,但大语教师再有能耐,也跳不出教材这个如来手心,否则学校也不必分发教材了!教材和教学的关系,就如同剧本和导演的关系一样,有个好剧本,是导演一出好戏或好电影的关键。所以优秀的大语教材,应为教学提供一个易教好学的平台。江河清副教授,是本校最早使用王本的老师,看他当年用过的教材,上面用红笔写得密密麻麻,这显示其教学严谨,也显示备课相当繁复。教师备课尚且如此,学生读起来可想而知。当然,这本教材也可以上得诗情画意,那就是忽略文字的讲读,借多媒体手段,把古奥的诗文幻化成春花秋月的视听材料,一头扎入文学欣赏中,这是对当代学生喜看视频学情的准确拿捏,亦是对目前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功底普遍偏差的充分忽视;走出这个二难怪圈,唯有改换教材的门庭——徐本使用起来,似乎也难逃同样的宿命。至于林本,要想上得活蹦乱跳,恐怕也得使尽浑身解数。夏本,由于很像读本,配套的教参市面难以找到,也只能忍痛割爱了。温本,更因其“讲座出身”,内涵宏阔,即使名师荟萃的北师大文学院,在2004 年由名师轮流登坛执教一届后,也不再使用[2]。综上,陈本应是这些优秀大语教材里最易教、好学的了。

    大语教材的选用还有其他的原则,比如文学性工具性的考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原则等。像徐本、王本这样的教材,中文教师出于专业的习惯和修养,可能会一见钟情,紧紧相拥,笔者也曾十分欣赏王本这套教材。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钟爱才是关键,不能以教师的偏爱为教材选用定调,这也是教育公平、民主性原则的要求。限于篇幅,恕不展开。

    参考文献:
    [1]高四维.上大学语文课是浪费时间?教授呼:救救语文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3-02-03.
    [2]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1):151-155.
    [3]夏中义.大学新语文·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温儒敏.高等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温儒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上的讲话:《通识教育与大学语文》[Z].2012-11-04.

    (责任编辑:许广东)
    作者简介:吴政家(1961-),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763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