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沈琳:关于大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的思考
【时间:2014/9/4 】 【来源:本站 】 【作者: 沈琳】 【已经浏览4345 次】

 

在全国大学语文宁波会议上发言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的思考

 
安徽农业大学 沈琳

 

    1.关于教材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语文恢复开课,随后三十年编写的教材层出不穷。其中,徐中玉本、王步高本、陈洪本、丁帆本、温儒敏本、夏中义本影响最大,他们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以何二元、周金声为代表。纵观全局,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思路基本有以下五个:一是侧重文学审美思路,以王步高、陈洪、丁帆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代表;二是侧重人文关怀意识,以徐中玉本、夏中义本为代表;三是强调以提高听说读写为旨归的工具性思路,以何二元老师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代表,四是以传输汉语言文学、中华文化传统为主的知识型思路,以温儒敏的《高等语文》为代表;五是强调谋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审美性与实用性的融合,以周金声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代表。

    我以为上面的教材对大学语文学科的理解都有道理,但也很难述尽大学语文的丰富性。求全求大不一定适合教学。所以,只要适合自己的学生,适合各自学校的学校定位和专业需求,受到学生欢迎,就是好的教材,不必追求大一统。

    但我们也发现,无论上述教材怎么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部教材都以作品为主体,差异在于,如何讲作品?讲什么样的作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大多具有文学研究的专业知识背景,所以比较偏重于从学理性上讲解作品,置文学作品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进行分析和鉴赏,然而这种讲法与领导注重的课程的实用性、学生喜欢的课程的趣味性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最后可能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使各方都满意。从教学效果来看,一门课程的效果分三个层次,依次是从知识接受到能力转化再到素养提高,就大学语文这门课而言,知识接受比较容易实现,能力转化、素养提高,很难在一个学期三四十课时后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综上,我认为应该在总结前述各类教材优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述原因,在教师的学理性、领导的实用性、学生的趣味性和课时的有限性之间谋求融合,使大学语文能够在大学课堂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2.安徽农业大学在教材上的探索

    近些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也致力于谋求融合的教材建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1211月,出版了体现这种特色的教材——《大学语文新编》(以下简称《新编》)。

    一直以来,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是两门课程,在高校管理人员看来,大学语文没有应用写作实用。这是对这两门课程的误解,应用写作本来就应该是大学语文里的组成内容,然而由于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和主讲大学语文课程的老师均是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偏好以及受文学研究思维的影响,大学语文从开始就确立了偏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思路,即便有语言表达上的训练更多地还是跟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发生关系,而忽略了与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培养目标发生关系,大学语文中排斥了应用写作的内容。说到应用写作,一般认为应用写作层次低,不应在大学讲堂开设,应安排在高职院校。为提高应用写作的层次,教材比较注重对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总结,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学生没有应用写作经历前,实际指导学生写作的知识可能不是理论知识,而是范文。大多数学生在写作前惯于翻阅同类文体加以借鉴,如果借鉴之文没问题,学生的摹写就没什么问题。网络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范文,但很多范文是泥沙俱下,格式基本规范,但在文字表达上存在很多问题。应用文体现了写作者的思想修养水平、科学管理水平、社交礼仪水平,这些内容在应用写作教材中并没被表现出来,只是空洞教条的应用写作理论。所以传统的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都必须改革,要在这两者当中找到交叉点。要么将传统大学语文的编写思路引入应用写作,以文本为抓手,每一个文本都是指导学生应用写作的范例,每个文本后都有对文章的分析导读,侧重在挖掘应用文的价值及应用写作技巧上做文章;要么将传统应用写作训练的内容引入大学语文,以文学文本为基础,由文学作品阅读向应用表达实践领域拓展。

    《新编》尝试与应用写作融合,一般教材从板块上即可看出融合特色,像前述的基本教材,而我们这本教材从板块上看是一种体验式框架,以体验中西文化、生命四季为横轴,但在每一个单元的每一个话题下则以“阅读——思考——表达”为纵轴,学生从阅读话题文章入手,在对话题文章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面,在积累一定阅读量基础上,对话题进行思考,在思考基础上进行口语与书面语的训练实践。以“文化之旅”单元中的“中西比较”话题为例,该话题下编选了三篇文章,一篇是君毅的《中西文化精神形成之外缘(节选)》,一篇是朱光潜先生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节选)》,一篇是罗素的《中国人的性格(节选)》,三篇从各自的角度比较了中西的差异。文章之后是有关作者及文章的“注释”,“注释”之后以“编读”的方式对三篇做精辟的概括,以提示三篇文章的精髓。编读之后是“延展”,“延展”中提示学生继续阅读三位作者的作品,并又提供了林语堂写中国人性格的《吾国吾民》,明恩浦写的《中国人的性情》,梁漱溟写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等书目,供学生课后阅读。“延展”之后是几个思考题,思考关于“农耕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是否认同罗素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以及比较思考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思考”之后是“表达”,表达的题目与思考有关,设计了三题,一题是“以《我眼中的中国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一题是以“西方人性格好还是中国人性格好”为题进行辩论,一题是让学生观看电影《刮痧》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们认为,从阅读体验到思考再到表达,这是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实践规律的。

    3.安徽农业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学语文教材应重视表达实践的设计。目前很多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封闭,一般教材中有“思考与练习”,思考的内容是紧扣文章的细节,侧重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分析,很少设计具体的文章写作,更别说其它形式的表达实践。大学语文课程最终要与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比较得体地进行表达相联系。因此,《新编》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在内容上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将大学语文学习与实践推向校园、社会。教材结合话题,从实战角度出发,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专业学习与班级、社团活动相联系,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多种实践形式供学生选择,形式中既有传统的应用文写作,也有即兴演讲和辩论等口头表达实践;有编写剧本演出等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形式,还有与多媒体、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形态表达,将微博写作、PPT展示、微电影拍摄等设计在相关的话题下。以“青春之歌”单元中“大学”话题为例,该话题下编选了三篇文章,一篇是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一篇是朱海涛的《北大与北大人(节选)》,一篇是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的精神升华》。在设计表达实践形式中,我们设计了以“大学之美”为话题的即兴演讲题,以“大学里课堂学习最重要还是校园生活最重要”为辩题的辩论题,还有将徐志摩的散文改写成《康桥导游词》,撰写一篇有关大学校园文化的调查报告等。

    表达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以恰当的形式在校园里展示学生在表达实践上所取得的成绩。去年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我们总体设计了“美好安农”征文比赛,征文类型来自教材,也结合校园实际,以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为发散点,设计了校园文化调查报告、校园文化研究小论文、叙事抒情类文体、多媒体类等形式,供学生选择。课程结束后,我们将优秀的征文以颁奖晚会的形式向全校展示,受到了校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领导的好评,教务处处长认为我们这种实践法为文科类课程教改树立了一个标杆。宣传部部长表达了与我们进一步合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望。

    当大学语文实践形式的多元化能够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堂才能向更广阔的空间延展,才能让领导们看到大学语文的成效,让学生体验表达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新编(沈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1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