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修订前言”
【时间:2012/5/5 】 【来源:无 】 【作者: 徐中玉】 【已经浏览5218 次】

    《大学语文》教材第8版自2005年6月出版以来,至今已逾2年。承各地高校老师、同学们广泛采用,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尤其值得感谢的是,我们还直接、间接地收到、听到不少建议与指教,使我们对如何再作修订有了明确的方向。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2006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召开,会议达成“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样一个共识,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功能和目标也有了更加明确、更加全面的认识。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转发这次会议纪要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单位“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在这样的形势下,经过认真研究与讨论,我们决定推出第9版《大学语文》。现将修订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1.更换了大多数原版所选的与现行中学语文主要教材课文重复的作品,改选这些名家的其他佳作,或另选其他名家名作。我们坚持严选本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名家名作精品与现当代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兼收影响较大的外国名家名作,力求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新选入的一些中国现当代与外国名家名作,有的是文学作品,有的是具有文学魅力的其他人文内容的佳作,在选目的视野上较原版有所拓宽。

    2.保留篇目的作者介绍、注释与提示大多有所润色,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新增篇目的作者介绍、注释、提示和思考与练习,也都按照新一版的更高要求撰写、拟定,并增辑有关评论资料。期望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与阅读习惯、写作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作用。我们的课文提示不求面面俱到,而以把握要点,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学生尽可各抒己见,对课文加以讨论。所出思考与练习题力求从实际出发,期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要求学生意见一致,以便在讨论中交流提高。

    3.在加强教材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对于教材工具性的重视,增设了“学文例话”一栏,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四项,希望对学生的阅读欣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此外,附录的内容也有所调整,增加了《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文言特殊句法述略》、《常用修辞格举隅》等内容,而按文学史年代、国别排序的课文篇目索引也为习惯于按传统的课文排序方式上课的老师提供了方便。

    4.全书大多数的课文配有中国古典版画、水墨画,外国油画、木刻,以及一些人物照片,以求图文并茂,增强阅读效果。

    总之,第九版《大学语文》修订及新增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对第八版的一次新的提升。

    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中;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热爱祖国、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求真务实、忠诚认真、有团队精神,负责任、有使命感、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勤奋刻苦等等,这些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可以在优秀作品中充分体悟,《论语》中孔子那极为概括的“仁者爱人”一语,千百年来就不知影响了多少仁人志士。以人为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精进不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追求的正道。名家名作中蕴涵着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的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感悟得来,累积起来,对我们都是极好的营养。名家名作各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体味;但未必没有局限,并不需要全都照搬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独立思考,择善而从,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现在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当然仍要注意,但不断渐进,进一步还得讲究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有感悟,受熏陶。这决不是简单观念的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要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发挥其潜在的熏陶、润泽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与愉悦中,最终得到感染,受到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在细读名家名作后,得到启发或警示,积累得多了,就能自然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再加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两相比较、补充,就会更牢固、更扎实。这样会比从简单观念出发,重复许多枯燥又未必真实的教条,耳提面命式的强制灌输办法,正当、有益得多。

    “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教师同样要认真负责,善于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课内与课外,指授与讨论,思考与写作,都要与学生一起设计,有个计划。有准备,有计划,师生共同商量,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效果就有保证。提高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情操,都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但求速成。相信努力做去,认真做好,一定会有成效,获得成功。

    《大学语文》教材选取的篇目多一些,编写的内容丰富一些,除课堂学习外,亦可供同学们课外自学,这比有些学生特爱读时尚类的、消费性的杂书,方便、有用得多。光靠每学期或每学年教几十篇文章,学生即使有收益,仍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多读好书,多练习写作,多独立思考,能质疑,会提出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功力。舍此不学,自欺欺人,可能一事无成。

    现在大学扩招,学生很多。已有一些大学试行对入学新生进行语文考试,如学生基础已较好,经过测试属实,不妨同意他们不必再修“大学语文”课,便于他们选修其他人文性课程。“大学语文”宜于小班教学,否则教师难于做到关心每一个同学,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讨论。较小班级的教学效果,会比百人以上的大班灌输好得多。“大学语文”课如何考试,据各自情况,未必需要统一。据我所知,国外大学常常由教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经典性著作,要求他们写交阅读报告,按时交出若干篇幅的习作或笔记,连同学生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由教师综合评出等第,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我以为值得借鉴。

    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如何交流不同的教法与经验、如何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需要我们不断探讨与总结,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能发现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大学语文”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像某些人所说的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学生自小学至中学,各阶段都应有本国语文教育课,专科、大学、研究生等阶段以至再后的长期工作阶段,无疑都应不断学习下去;学习得好,就能将工作做得更好。各阶段的学生本身情况与客观需要不同,各有其不同的有一定差别的学法、教法。说是“补充”并非不可以,说是不断发展、提高和创新更恰切。凡属中国人民,哪能认为学过一阵母语之后,就已足够需要,不必再学习了呢?个阶段中学习上存在的欠缺,以后可以弥补,甚至超越。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其定位若是以工具性、知识性为重,那么,专科及大学阶段即当进而在不废工具性、知识性的同时,着重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兼具研究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哲理性。从低到高,从浅到深,大致有差别,有目标,循序渐进才易进步。最浅层次的工具性与最高层次的深刻的哲理性,虽程度不同,但可以并存,都要灵活掌握,不必井水不犯河水,人为设置屏障。各个阶段都如此,不是一“性”过了就停住,再重另一“性”。实际上,无论就不同的个人,还是就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某一“性”的作用都是可以不断深化的。例如工具性,似最单纯、简易,但在具体课文中,一字、一词、一句、一节等,往往即可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经常需要反复推敲、仔细判别才能真有收获;而若言之有据,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并存。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学习效果更好的境界,真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习有其差异,有其不全相同的学科规律。

    我们这样的初步设想是否有点道理,还有待进一步实践,有待于大家共同研讨。如能进一步明白其中有同有异的规律,必有助于我们今后教材编写工作与教法改进工作。这里提出浅见,期望引起大家共同研讨,因为我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效果也有不理想之处。

    坦率地说,这种情况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环境封闭、自由讨论太少有关。狭隘的政治标准第一,甚至变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唯一标准,培养不必有自己思想的人,许多语文课就变成了政治课。不讲艺术标准与学科特点,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几乎全被抹杀、批倒了。那时重视艺术标准、学科特点,每被指为不是政治挂帅,思想上有问题,人们无可奈何,也就只能守着内容僵化的教材求安全了。经过拨乱反正,我们现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重视“和而不同”,鼓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较过去确已有显著的改变。重大发展的环境无疑已为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在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视野和更好的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技术条件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文科学在各综合大学都有很多相关课,如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甚至音乐、书法、绘画等,可供理、工、农、医等各科学生来选。需要我们来进行研讨、改进的东西多得很,我们的工作前景真是无限广阔,我们的努程修力也是无有尽期。

    刚巧前几天读到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所作的对今后大学教育有极大期望的精彩讲话,发现其中许多意见与“大学语文”教学有密切联系,对我们极有启发。其中所讲,如大学应该培养也能够培养出许多有“智慧和心灵”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广大人民服务。大学教育要办得各有特色,不是千人一面的样子,要开放办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要既有专长,又能兼容,互相补充,形成整体综合的实力。大学出来的人,知识要广博,但必须能独立思考,有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与真知,真正能关心国家命运,不自私自利。理工等科的学生,要学些文学和艺术,学人文科学的,也要学些自然科学,扩大视野,大学者都是这样取得成功的。要全面发展,具有尽可能完备的综合素质。温家宝总理引用一位教育界前辈的话说:“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他指出,爱因斯坦也认为,大学出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他强调大学里的师生,都要重视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头脑与智慧,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才会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才可能产生真知灼见。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学习前人,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知识与文化,海纳百川。大学教育还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的学术氛围。这样努力做去,具有“智慧和心灵”的杰出人才就会大批出现,整个国家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温家宝总理讲话中的精辟见解,使我感到这与我们“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可以联系起来研讨,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他的讲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具体地说,无论在教材的编选,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各方面,都能起指导作用。(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据2007年6月14日《文汇报》所载概括)

    我们深愿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大学语文”这个“系统工程”不断推向完善。

    徐中玉
    2007年6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75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