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专业分类

陈鸿雁:理工科院校负载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琐议
【时间:2012/1/9 】 【来源:文教资料 2010年10月号中旬刊 】 【作者: 兰州交通大学 陈鸿雁】 【已经浏览3739 次】

    摘 要:大学语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母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实施通识化素质教育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是理工科各专业提升学生母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理工科院校唯一正规负载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应以针对化的教材、团队化的师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母语教育功能。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重要载体,熔铸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自尊精神和自豪情感。 母语教育是其它一切基础教育的基础, 它为学生接受其它教育提供了一种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工具和媒介,为学生提高认识,激发思维,修身养性,培养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学者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 ”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强化母语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向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母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径。 我国的大学母语教育是指以大学语文教育发展为龙头, 多门汉语言课程共同发展的教育。作为母语教学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母语教育的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 又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爱因斯坦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大学校园是人类文化集中的圣坛,盛放文化之花。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在理工科教育中,教育者只重视科技知识对经济建设的价值,忽视个体的全面发展,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造成理工科高等教育中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匮乏。 时下识图时代青少年所热衷的时髦语(“顶”、“酱紫”、“雷人”)、文化快餐、流行文化泛滥,以其便捷有力的交互方式残酷地将汉语的文化传承脉络割裂, 让汉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挑战, 亦使我们的母语、传统文化陷入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直接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文关怀,心理脆弱,从自我为中心,应用母语能力较差,走向社会后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当他们面临许多问题时, 时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在社会上已造成极大影响的马加爵杀人、张亮虐猫、刘海洋泼熊等事件。

    1999年1月,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 文科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然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当前社会急需具备更为全面和多维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开拓、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远远不能够相适应。 这关乎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 即作为理工科院校如何利用大学语文的平台功能强化母语教育, 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终身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理工科院校如何利用大学语文的平台功能强化母语教育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倡导并主持北师大文学院大学语文课改革试验的王宁教授认为大学语文是 “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首先是让大学生有一个人文修养上的跨越, 要让他们成为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 自觉体验、 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1]结合教育部高教司文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做的描述,我们认为,大学语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母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 是对大学生实施通识化素质教育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是理工科各专业提升学生母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

    时代要求我们母语教学让学生成为不仅会练,而且“会说、会写、会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目前母语危机背景下“大学语文”所负载的文化期待压力与时代责任。 目前,作为理工科院校唯一正规承载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应如何走出母语教育“课程设置混乱”、“教员地位低、不愿意教”、“教材无序”、“学生不爱学”等的尴尬境地,并利用大学语文的平台功能强化母语教育?

    1.教材“针对化”

    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自制力、创新精神、意志力等人文素质、母语能力方面欠缺的问题与成长需求。因此,作为理工科院校唯一正规负载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要根据理工科学生实际,坚持突出母语的实用性、工具性特点,努力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注重母语与专业课的联系, 以母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容纳诗、赋、散文等文体,在内容安排上可以考虑那些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的,容易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如,可以选择有关理工科领域内的楷模詹天佑、茅以升、李四光等先进人物的篇章,精彩华妙的中外篇章(除让学生了解译作所折射出的他民族的文化外,更重要的是欣赏我们母语包融、转换外语的能力,让学生领悟母语的博大精深,体悟母语独有的魅力。 )及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着重让学生通过立体语言去体会母语中蕴含的精神、格调,以及包孕其中的审美体验和人生哲理,净化心灵,提高品位,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方面的内容,以此为支撑构成一个多彩的文学世界。教材要科学地进行文理渗透,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为主线。

    2.教师“团队化”

    为了让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讲坛上盛放往日的光彩,首先要选拔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合理的教师成立大学语文课程组,以承担全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任务。 这些负责主讲的教授、 副教授在一定的学时数内将自己多年沉淀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将渗透着智慧光辉和人性光芒的人文素养渗透于对学生的母语教育工作中。据了解,有的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是由中文系教师“流水式作业”,本学期谁没有专业课任务谁上大学语文; 授课教师专业方向的不同带给大学语文教学的是不同的教学重点; 职称评定时学科定位和科研要求的尴尬使得专门设置的 “大学语文教研室”缺乏专任的大学语文教师,等等,[2]更使得“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存在缺乏必要的发展潜力。 所以,北师大成功的大学语文教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3.课堂“精心化”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大学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更是一畦无与伦比的进行创新教育的土壤”。[3]而课堂的“精心化”,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精心化设计等,向学生多维度传授文学、科学知识,以激发理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继承发奋读书、奋发有为的民族传统精神, 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传统型现代性公民所需品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学生借助于文本间、师生间、学生间的种种对话,能建构起新的情感态度。

    (1)新颖的教学理念。中国母语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4]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树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 显现人的个性, 以激发人的能动性、创新性为旨,重母语能力培养与人文精神建树的设计课堂的理念, 针对理工科院校自身特点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己任。

    (2)创新的教学模式。 设计符合理工科类学生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大学语文课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对文学作品的讲解仍按传统的三段论(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讲述,这显然与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学生心理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相背离。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打破单向度的纯文学教学模式,采
用启发式、辩论式、研讨式、比较式、情景式等的教学方法组织与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譬如,在讲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时,多数学生对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熟悉的,要让他们的认识不再停留于高中水平,我们可以采取课本剧的形式在舞台上演出来(学生通过剧本创作—演出的策划与排练—舞台呈现—演出结束后的评议这一参与过程就能加深对作品的风神韵味的理解。 )。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将文字、图形、画面、语音、文学作品等各种信息汇集到一起,增加课堂容量,实现文本内容中洋溢的诗意内化为学生情操,使学生在这片多彩的精神天空感受其间的声光色味,叩探生命的深度与时间的硬度。譬如,讲到当代小说家张承志的《黑骏马》时,可以让学生一面朗读小说《黑骏马》片段,一面观看电影《黑骏马》相应片段,找出文本与电影之间的意义差别,并比较媒体手段对我们感受力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经常交叉进行这类“视、听、读、思、论”练习,理工科学生不仅批判性思维会逐渐活跃,而且分析问题能力、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及语言表达技巧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同时,《大学语文》教学还能使理工科院校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母语实际应用能力,如,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简历、市场分析、合同、标书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规范。

    (4)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也是人文教育的直接载体。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走近生活,以提高学生的母语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形成健全、独立、完善的人格。如,

    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应用母语的实践、创造能力;与“学生文化社团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文化社团开展的各类形式的校园活动,如艺术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欣赏品味绘画作品,观摩戏剧)、感悟人生的实践教育活动(感恩、诚信教育、“防艾”红丝带)、青年志愿者活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学生远足)、扶贫济困捐助活动(“手拉手心连心”赴山区小学支教捐赠)、环保活动(保护母亲河)等。

    2006年5月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与青年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时说:“学理工的学生,要学一点文史、艺术,这样更有利于成才。”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集合趋势逐渐扩大, 中国高等教育已趋于大众化教育阶段,特别是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诸多学科交叉的新行业,对“通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时代的发展呼唤重视人文精神,和谐社会希冀用人文精神来重构。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当代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表达和写作能力,以及思辨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开放的视野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加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人文精神基础。 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精品课在这方面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宁.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文史知识,2005,(1).
    [2]王步高.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A].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9.
    [3]李香珠.阻碍大学语文发展的“瓶颈”问题[J].母语学刊(高教版),2006,7.
    [4]温儒敏.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文史知识,2005,2:4-6.
    [5]张静文.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探索[1][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1.
    [6]济南职业学院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介绍[EB/OL].http://www.jnvc.cn/downdata/20080510181312.doc,2008,5,10.
    [7]何二元.大学语文:学习“雅”的母语[J].文汇读书周报,2007-8-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