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在高职论坛上的发言
【时间:2011/12/1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5436 次】

    (注:“2011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日前在杭州召开,2011年12月11日下午的“语文写作分论坛”安排我最后一个发言。)


    
    各位同行,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听了一天的“人文”,现在我想说说“语文”。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假如不讲“高级”,只讲“应用型”,那么不办大学也行,社会培训机构也能完成各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或许效果更好,比如“新东方”之类。
   
    所谓“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是在专业技能以外,还要注重人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除了学习专业技术,还要学习各种“通识教育”知识,主要体现为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要不要开?这看你是想办大学还是办社会培训机构。假如学校领导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回答他们的是:你想当一个大学校长,还是想当一个社会培训机构的老总。

2

    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本是同一门课,现在往往成为两门课,于是就发生问题:高职高专学校应该开大学语文还是应用写作。
   
    两门都开当然最好,假如只能开一门怎么办?许多高职学校在这样的两难抉择中取消了大学语文。这是很可惜的。
   
    这个问题可以用“母语高等教育”理论解决。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艺术文,一为实用文,母语教育就是用实用文培养学生语言规范能力,以艺术文培养母语艺术能力,母语教育就是规范与艺术的统一,所以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缺一不可。
   
    现代大学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他们缺少是语言规范或是语言艺术的能力,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能区分两种能力,写出来的东西,艺术文不像艺术文,实用文不像实用文。
   
    所以我们要提出标准(而不是简单屈尊套用中小学语文标准)。好的语文的标准是艺术文要像艺术文,实用文要像实用文。再进一步,更加好的标准是艺术文而不失规范,实用文而不失灵气。
   
    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发扬古人文史哲合一传统,把文学与应用文看做一对在对立中统一的矛盾,亦如鲁迅说的不但要知道应该怎样写,还要知道不应该怎样写。知道文学是什么样,才知道应用文不应该什么样;知道应用文是什么样,才知道文学不应该什么样。所以两门课是不应该分割的,所谓合之兼美,分之两伤。

3

    应用写作课究竟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应用写作?这是一个问题,然而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大学语文当然是公共基础课,作为大学语文一部分的应用写作自然也应该是公共基础课,然而现在却成了各种专业应用文的大杂烩:公文、新闻、经济、司法……
   
    这就导致种种尴尬。
   
    教师尴尬,他们本是中文教师,从来也没有拿到过其它各类专业的师资证书,他们成了无证上岗。
   
    学生尴尬,他们还没有取得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就被要求写这些专业应用文。以看似最简单的公文为例,他们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他们不熟悉官场的语言(官话),他们也没有文秘专业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专业写作,却安排在尚未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并且由非专业老师来教学,这是中国教育最荒谬的事情。
   
    教材也尴尬,这是一种讲专业应用写作的非专业教材,最终只能讲些文种格式,条条框框,不知道有什么用。从来没有人是从这样的教材学会应用写作的。
   
    还会有将来的尴尬,假如真有专业需要,以后一定会有真正的专业写作课的,比如财经文书写作、司法文书写作等,并且是由专业老师教的,肯定比大学语文教师所教的应用写作更加本色当行。到那时候学生有了比较,我们语文老师曾经讲过的应用写作课就成了批评和嘲笑的对象。

4

    “应用写作”这个叫法不妥,应该改为“应用文阅读与写作”。
   
    许多应用文体,这辈子不一定写,然而却常常要阅读。比如合同书,美国是不教学生写的,因为那是专业律师的职责,一般人就是会写,也不具备法律效应。美国是一个职责分明的国家。中国也是同样,甲方乙方,作为乙方一般人只有阅读签字的份儿。即使律师,写作合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为了制止语言陷阱、霸王条款,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由国家制定各种格式合同文本。
   
    还有药品说明书,人人要吃药,人人要读,美国甚至把能否读懂药品说明书作为是否文盲的标准。然而有几个人将来会写作药品说明书呢?
   
    对于任何人来说,应用文的阅读总是比写作重要得多。就说大一学生,高考填写志愿,考上了阅读入学通知,入学了和学校签订入学协议,住宿也有协议,使用电脑有上网协议,使用手机肯定也和电信部门签订了一大页的协议,从网上下载软件,安装QQ,让你选择“同意”或“不同意”,都意味着签订了协议书,还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材的前言后记说明,考试的试卷说明,还有天天要看新闻,这些都是应用文阅读。应用写作课应该把应用文阅读指导放在第一位。
   
    试想从小学到中学,阅读了多少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到大学还写不好这些文体,难道应用文只须学习一两篇例文就会写作了吗?所以应用文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时间不足以完成大量阅读训练,但是可以告诉学生大量阅读的必要性,以及到哪里去阅读。
   
    比如公文写作,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量阅读各种法律法规、大量阅读各公文文种文本的基础上,必须让学生培养这样的阅读意识,阅读这些东西是很艰苦的,枯燥乏味的,但是学习本来就是艰苦的事情,我反对总是问学生“你喜不喜欢学习”。还有公文的文本(红头文件)学生很难接触到,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注意公文的新闻转换格式,许多公文都是可以从报纸上读到的,比如这次关于文化建设的文件。要想进行公文写作教学,就必须提前培养学生读报的习惯。

5

    写作教学当然也要的,但是必须区分公共应用写作还是专业应用写作的关系。大一应用写作是公共应用写作,而不是专业应用写作。公共应用写作可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应用写作基础知识,比如应用文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这本是毛泽东对应用写作(报纸)提出的要求,然而长期来却成了文学标准,应用写作反而忘记了这个标准。比如消极修辞的方法,许多学生可能从来还没有听说过这种修辞。和文学有关的是积极修辞,这是学生熟悉的,假如不讲与应用写作有关的消极修辞,学生就会把积极修辞的方法用到应用写作中去,那就不妥了。

     (2)日常文书,如申请书、请假条、计划、总结、新闻、简历等,这些中学已经学过,不妨再温习一下。还有一些高校需要的文书,比如各种社团活动的文书、演讲稿和辩论稿、调查报告、求职书等等。应用写作的最重要特征是实用,高校本有大量真实的应用写作语境,所谓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应该提出“校园应用写作”的概念。
   
     (3)还有各专业都需要的论文写作,在高职高专学校是实验报告写作。论文不是一般的议论文,一般议论文的“三要素”之类并不适用,假如写论文也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围绕观点收集材料,那就是唯心主义了。论文写作必须有四个要素:论题、论据、论证、论点,先选题、开题,做文献综述,结论实在最后。许多学生临要写论文了,还不知道这些知识,结果造成临时拼凑和抄袭现象盛行,这是应用写作教学的失职。
   
    即使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也必须辅以大量的阅读。一本教材不可能提供大量阅读的材料,可以利用网络,比如导游词的写作,在网上很容易检索到“导游词100篇”,“导游词1000篇”。而且,网络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比纸质书的阅读更有亲近感。

6

    无论大学语文还是应用写作,都和中学不同,不应是“高四语文”,“高四写作”。一个比喻说法,大学语文应该是“开窗户”。
   
    中小学是应试教育,标准答案,没有自由思考余地,那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有一个比喻,叫做“添砖加瓦”。
   
    中小学把房子建起来了,却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封闭空间,大学语文要开窗户。(另一种大家熟悉的比喻:中学生伏案学习,大学生则要站起身来四下张望。)
   
    比如文学方面,不再是老师替他们分析一篇课文,而是告诉他们赏析一篇课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到哪里去找资料,如何上网检索。给他们开书目,一生的读书计划。告诉他们如何选择,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高雅的阅读品味。
   
    应用写作方面,不再是条条框框,而是告诉他们写作的方向。比如将来要写求职书,现在就要想好将来你写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现在要做起来,不能等要写的时候临时编造。应用写作功夫在文外,应用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这种“窗子”是朝向后面的,告诉学生后面大二、大三、大四的学习如何进行。最好的“窗子”还能引导学生的终身学习。
   
    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课时不多,讲熏陶,讲潜移默化,时间不够,开窗子还是可以的,一课开一个窗子,一学期开十几个窗子,就能八面来风,剩下的事情,就靠学生自己努力和悟性了。

7

    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应用写作,无论是分为两门课还是合为一门课,最要紧的都是要有好教材。这样的好教材目前还没有看见,高职高专方面的好教材更没有看见。
   
    所谓好教材,是指能够处理好上述文学与应用文的关系,处理好公共应用写作与专业应用写作的关系,处理好写作与阅读的关系,这样的好教材。
   
    我们有一个“大学语文教师群”,群里半数是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他们经常在群里问谁能推荐好的教材,大家都很想帮助他们,可是结果总是想不出那个教材是好的教材。
   
    这次论坛由职教会和高教社等单位主办承办,希望议论之后还能有所行动,联手组织力量,编出真正的好教材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20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