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徐复观: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
【时间:2011/10/1 】 【来源: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153 次】

    今天所讲的是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问题。

    在大学里的同学,都会读大一国文。大一国文所教的教材,多半是取自古典作品。假若学生要能了解这些教材,一定会受到训诂的训练。但教大一国文的目的并不在训诂,甚至也不在思想,而系把教材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使学生读了以后,能感到这是文学作品。在此一目的下,大一国文起码含有三种意义:

    (一)训练学生的思想有条理,并培养其表达能力。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使学生能因此而得到人生的感发,此即孔子所说的“兴于诗”。不过,今日的所谓文学,不仅指的是诗。

    若说到文学欣赏的过程,乃是一种“追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指作者创作时的心灵活动状态。读者对作品要一步一步地追到作者这种心灵活动状态,才算真正说得上是欣赏。陆机《文赋》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及刘彦和《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即是今日所说的“追体验”。

    在“追体验”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许多观点与方法,因而可以得到不同的意境与效果。但应当有一个共同起步的基点,这即是对作品结构的把握。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首先在《诗学》一书中提出plot的问题。现今除了意识流的作者以外,没有不重视plot问题的。plot究竟是什么?在西方是指叙事诗及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后来小说当然更要触到这个问题。为什么由亚里士多德以至现今,都那么注重plot?这是由于作者的想象、叙述、描写,须通过plot而始能令作品得到完整、统一。所以
plot问题,即是文学的结构问题。有了结构,才有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形成文学的起码条件,也是文学欣赏的基点。

    中国文学,从历史的发展上来说,有与西方不同的地方。在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戏剧、小说,虽然不是没有,但未能得到适当的发展,所以过去用故事情节来批评文学的很少。但是,其必有一适当的结构以求文章之统一,与西方文学是绝对相同的。

    《文心雕龙·附会》篇,曾正式讨论到结构问题。《附会》篇中说:“夫才量(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这是以文章来与人相比。人是由神明(精神)、骨髓、肌肤、声气等,结构而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生命;文章是由情志、事义、辞采、宫商等,结构而成为一个统一体的作品。这与西方文学所谈之plot,在表面上虽似不同,实则彼此是相通的。

    文学作品的内容,可分为许多部分,但其中必有一部分最为主要,亦即是主题之所在,这在《附会》篇,便称为“纲领”。其他有关部分,都是为纲领来效力,使纲领能表达得更为清楚明白而有力。也即是说,纲领必贯通于各部分之中,这便形成一篇作品的结构。

    一个作品是否成功,首须视其纲领表现的程度而定。没有主题、没有纲领,固然不成为作品,但有主题、有纲领,而表现得暧昧、软弱,这便是在结构上有了问题,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纲领好比是人的大脑,其他各部分好比是人的四肢百体。大脑在分量上比四肢百体小得多,但大脑必贯通于四肢百体之中,否则形成麻木。纲领在一篇文字中所占的分量也比较少,但如何能使这分量少的字句,通过某种脉络而贯通于全篇文字之中,使全篇文字皆为此少数字句的纲领效命,这便是文章结构的问题,这便是欣赏某篇作品所首须把握到的基点。

    到此,应当进一步问:由少数字句所构成的纲领,到底要安排、呈显在作品中哪一个地方才为适合?

    凡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其表现纲领的方法是不断变化的,但在变化中亦未尝不可以提出若干典型。现在提出四种典型来稍加讨论:

    (一)《文心雕龙·熔裁》篇:“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彦和的意思是把作品分为三个部分,而把纲领安放在作品的中段。这是一种最普通的结构形式,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不谋而合。这种结构,是来龙在前,去脉在后,高峰在中间。至于首段如何引出纲领,则可用反面、正面、侧面等方法。但来龙、去脉两部分,用笔既不能太少,否则不够清楚;但亦不能太繁,否则喧宾夺主,减轻了纲领的分量。

    (二)把纲领安放在作品开始的地方。以简练的一句或几句话,把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因而把全文提挈起来。以后的文字,都是开端一句或几句话的发挥,并且在气势上要能振拔跌宕,对全文有登高一呼之势。例如李斯上秦王书,一开首便写“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此一句的内容与气势,即可笼罩全篇。用此种方法并不容易,要酝酿得够,提炼得精,并且多适于写短篇文章。韩昌黎在这种地方最为杰出。

    (三)作连锁性的呈现。即是把纲领分成几部分,逐步呈现。写学术性的长篇文章,多用此法。但纲领一定要分而能合、断而能续,才能算是好文章。司马迁在此种地方最为特出。《史记》中的《平准书》《货殖列传》,真可谓千载伟构。

    (四)把纲领安放在文章最后面,前面的文章只是一层层的逼,直到最后才把纲领逼出来。电影中的侦探片常用此种手法,前面是疑云重重,逼到最后才用一两个镜头点破。此一方法,须最后点出的纲领可以逆流而上,一直贯通到开首的第一句,使全篇为之通彻光明。贾谊《过秦论》上篇,即用此法。

    写好文章不容易,欣赏好文章也不容易。我这里说出一个欣赏的基点,聊供各位同学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1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