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大纲

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时间:2011/9/24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105 次】

第一章 基本理论

一 文件读解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是制定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组织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总纲。这个总纲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1.“普通高校”。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以实施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等,据教育部2011年5月23日发布的信息,全国普通高校共2101所。大学语文后来又被列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考科目,这个范围就更大了。几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可以借口自己特殊而不开大学语文课。

    2.“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大学语文是面向高校中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最后这个“等”字涵盖了高校的所有专业,所以几乎也没有一个专业可以说自己不用学大学语文。只有文科专业后面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必须注意,“除外”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不是文科专业,也不是中文系,更不是中文系升格后的人文学院。

    3.这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总的概念,涵盖了所有课程。科学的定义方法应该是“属概念加种差”。文化素质教育是属概念,语文课与其它课的“种差”就是语言文字,也就是高教司说的“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个定义规定了大学语文必须是语言文字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必须紧紧抓住大学语文的这一“种差”,才不至于把大学语文上成其它文化素质教育类的课程。

    4.“文化素质”包括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高教司使用“文化素质教育”一语是很准确的。单方面强调人文素质或科学素质都是不完整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说法应该是语言文字工具性与科学性、人文性的统一。体现在教材编写中,就是不但要有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也要有体现科学精神的科技文章。

二 其它界定

    大学语文还有其它一些界定:

    1.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这是指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课,而不是简单地在高中三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年课程,也不是因为中学语文没有学好,到大学里再补一年课。大学语文一定要有高等教育的高度,包括课程定位的高度,教材体系的高度,教学方法的高度,概言之,大学语文必须是“行大姓语”。

    2.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要有高等教育的高度,但不是越高越好,高不封顶。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再高也不能高到中文专业课去。大学语文必须研究自己的“公共基础”性,不能上成中文专业课,不能把中文专业的教材改头换面拿来作大学语文教材。同样道理,大学语文也不能上成其它专业课,比如文秘专业写作、司法文书专业写作等等。

    3.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的关系。目前高校中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往往是两门课,甚至在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由下,用应用写作取代大学语文。其实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应该是同一门课。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艺术文,一为实用文,语文课就是要用实用文来学习语言规范,用艺术文来学习语言艺术(变通),语文课就是语言艺术与规范的统一。应该以大学语文包容应用写作,而不是用应用写作取代大学语文。

三 本教材体系

    本教材是一种母语高等教育实验教材。“母语高等教育”是近年来人们对大学语文的重新定位。初始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抵抗外语对母语的挤压,为了改变大学语文遭遇尴尬和被边缘化的窘境。其后人们越来越发现这一界定还有更重大的意义,母语高等教育理论还能为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提供丰富资源。本教材前言中将其概括为“母语的权利与义务”“母语教育的终身性与阶段性”“母语的规范与变通”“母语的工具性与资源性”“母语的学得与习得”“母语的负迁移与正迁移”等几组关系。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本教材就是这样一种母语高等教育实验教材。教材基本框架如下:

    1.艺术文与实用文的统一。文学作品又称“艺术文”,应用文又称“实用文”,大学语文是艺术文与实用文的统一。大学语文包容应用写作并非本教材首创,不少大学语文教材也有这样两个内容,但是在教材体例上或者编成上下篇,或者编成上下卷,都不是真正的有机统一,而是“拼盘式”教材(魏饴语)。本教材提出母语规范与变通的理论,规范是指应用文,通过应用文学习母语规范,变通则指语言艺术,通过文学作品学习母语变通,也就是学习母语艺术。鲁迅先生说,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才更知道“应该怎样写”,规范与变通就是如此,知道了语言规范,才知道何为变通;学会了语言变通,反过来更体会到何为语言规范。教材处处设置这样的对比,单元设计中,艺术类记叙文与实用类记叙文,艺术类议论文与实用类议论文,艺术类说明文与实用类说明文,是这样的对比;具体课文中,《西湖的雪景》与《杭州西湖导游词》是这样的对比,《闻一多先生上课》与《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是这样的对比,布封《论风格》与《连战北大演讲》也是这样的对比。

    2.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但是大学语文也不是和中学语文完全无关的课程,大学语文要以中学语文为基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提升他们的母语水平。这也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所以本教材借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框架,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种教材体例。当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运用母语高等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这一体例。中学语文一个较大问题,是文体划分存在逻辑混乱,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并列,一篇通讯有时归入记叙文单元,有时又归入应用文单元。又有文学体裁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并列,一篇小说有时归入小说单元,有时又归入记叙文单元。本教材采用母语教育“规范与变通”的理论,将所有课文分为艺术文与实用文,然后再从中划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形成艺术类记叙文与实用类记叙文、艺术类议论文与实用类议论文、艺术类说明文与实用类说明文这样六种文体。当然这样划分还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抒情文体,尤其是诗歌的位置难以确定。本教材是一种实验教材,就包括要解决这样一些难题。

    3.关于应用文。按照上述认识,应用文是大学语文的半壁江山,不能不予以更多注意。以往应用写作课强调的是“写作”,事实上新闻、公文、司法文书、合同文书等等,学生将来写作的机会很少,重要的应用文阅读,这是天天要遇到的。即使是要学会写作,也不能不从阅读入手,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应用写作”的概念应该改为“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本教材重视应用文的阅读,比如合同书,就提示学生阅读各种文本,包括电脑下载安装软件时弹出的“协议书”。应用文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也是属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意识,应用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应用文阅读与写作对于语言规范的意义等等,至于具体的文种,公文怎么写,法律文书怎么写,这些是专业写作的范畴,如果有必要,会有专门的专业写作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写作不必越厨代庖。至于那些条条杠杠,这个性那个性,更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人是这样学会应用文写作的。

    4.关于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实际上还包括非文学文本,比如许多大学语文教材都选的一些外国名人的讲演。这正符合我们“规范与变通”的教材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外国文学在我们汉语母语教材中的位置。一些教材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将外国文学单元的名称改为“翻译文学”,或者“西文汉译”。单纯改变名称是不够的,要从本质上弄清楚外国文学与我们母语教育的关系。本教材强调外国文学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资源,要有意识地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词语、句法,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严谨。同时要注意母语水平对于外语翻译的意义,读外国文学,实际上是读的中国人翻译的外国作品,凡是好的翻译作品,都透露着译者高深的母语能力,读这样的作品,也是母语学习的重要内容。

    5.听、说、读、写。高教司说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对传统听、说、读、写说法的另一表述方法。语文课一定要抓住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还要注意提升大学生这些能力到更高层次。比如听课做笔记,这是听与写的能力培养,本教材提出要像孔门弟子那样做《论语》那样的“大语”笔记。每一篇课文都有这样的目标,有一些我们在课文导读和思考练习中已经体现了,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在教学实验中继续加以提炼。

第二章 教材框架说明

    本教材按记叙议论说明的文体划分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艺术类与实用类两种,在加上外国文学单元,每一部分大致由三个单元组成。只有但三部分是两个单元,一个原因是后来增加诗歌部分,教材分量可能要超出预定计划了;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时间比较仓促,来不及仔细筹划,所以暂时就缺去一个单元了,这些问题都会在教材实验中逐步解决。下面分述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记叙类文体的规范与变通

    记叙文是学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教材按照“规范与变通”的框架把记叙文分为艺术类与实用类,小说、散文等归入艺术类记叙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较特殊,我们是从“记言”的角度把它归为记叙文,古代文体文史哲不分,一些实用文也写得很艺术,随着时代远去,实用背景逐渐淡化,艺术价值日益凸现,所以《论语》这一类作品不少教材也往往归入文学类。本教材把它放在第一篇,还有重要意图,就是要让学生从第一篇课文开始,就学习孔门弟子,做语录体的笔记,作为一学期中的重要作业。

    这一部分还有两大重要目标,一是提升记叙文学习高度。初中语文讲一般记叙文,高中语文讲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大学语文应该怎样讲记叙文呢?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把记叙文从教学文体回归到真实的艺术类记叙文和实用类记叙文,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第二是形成文体比较,艺术文实用文是两种不同文体,它们又有互相联系,比如艺术类的记叙文与实用类的记叙文,在记叙要素上有相同之处,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所以这一部分里的艺术文单元和实用文单元要比较着学习。

    再说一下外国文学部分。“规范与变通”,按常规应该是先规范后变通(所谓正变),但是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人们已经把文学和语文联系得更紧一些,假如一开始就讲实用类文体,大家会觉得不大像一种语文教材,所以把单元的位置变换一下。同样原因,大家也希望艺术文比实用文更多一些,正好再安排一个外国文学单元,这样艺术文与实用文的比例就变成2:1,从顺序来看,实用文与外国文学单元也是从规范到变通,部分解决了“规范与变通”的问题。至于效果如何,还须经过实践检验。

    第二部分 议论类文体的规范与变通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写文章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证明观点——这就是中学语文的“议论文三要素”知识。中学语文还有“议论文三阶段”的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似乎少有人想过这两个表述的矛盾。议论文三要素的表述颇有唯心主义先验论之嫌,但是用于“教学文体”,又有某种合理性,假如要写的题目比较简单,同学们比较熟悉,或者是社会约定俗成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道理,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心中已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已有一些论证所需要的材料,甚至连怎样进行论证也已想得差不多,需要做的只是如何组织文字表达的功夫,这样的议论文写作往往就只有所谓的“三要素”。大学语文要回归真实文体,真实生活中,议论文不是从“论点”开始的,而是从“论题”开始的,所以议论文的要素应该是论题、论据、论证、论点(注意,这个排列顺序不是随意的)。即使是议论文的阅读,大学生也应该追问一下论点的由来,即作者“拿起笔来之前”的一些事情。

    这一部分的单元设置同第一部分。艺术类议论文单元除了注意到议论文要素之类的知识外,重点提示它们的艺术性,说理也要有艺术性,议论文也可以写得很美,北大老师说,大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把败坏了的口味找回来,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实用类议论文单元各篇课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培养“论题”意识,引导学生从“议论文”向“论文”提升。选择的课文都是最容易互动最容易实践的文种,实用类议论文与艺术类议论文也是有对比关系的,只是具体篇目上还没有设计得和记叙文部分那样好,有待实验中逐步完善。

    第三部分 说明类文体的规范与变通

    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说明文有哪些要素?谁也说不清楚。因此有人认为说明文是不真实的,建议取消这一文体。我们不赞成这个建议,不能因为说不清楚就否认它的真实性,起码说明书的存在就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文体。另外还有各种教科书,除了语文,也都是用说明语体写成。西方还有更广义的划分,把文学以外的文体都叫做说明文,课件这一文体的重要。

    艺术类说明文历来课文都是以科普小品为主,本教材选篇更注重学术价值,导读中我们将其比拟为佛学中的小乘与大乘,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也应该体现为这种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实用类说明文我们更注重阅读教学,这些文种往往是人一生中也难得有机会写作的,确实天天都要阅读的。我们还增加了教科书阅读的内容,这是为一般说明文教学所忽视的。其实除了语文教材外,所有的教科书几乎都属说明文。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为谁打基础呢?当然要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基础,但是更加现实的任务应该是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打基础,为各门功课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这是实用类说明文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第四部分 诗歌——抒情类文体

    教材原来没有这一部分,在编写过程中听取大家意见,增加了中国古代、中国现代、外国这几个诗歌单元。五四前后,西方文体划分介绍到中国来,本来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四分的(还有再加上“描写文”五分的),后来为什么取消了抒情一体,并无人挑明,或许是当时社会上和青年学生中不重实用的泛情现象让人反感?抑或抒情这种文体确实难以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总之后来是记叙、议论、说明的三分天下。现在收入教材的诗歌课文,如果强加划分,也可以分为叙事诗、哲理诗、科学诗的,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各类诗体共同的东西总是要大于这样的文体划分的,所以暂时就不做划分,把它们放在一起。另外,本教材由于融入了应用写作内容,和一般文学类大学语文教材相比,难免会显得枯燥一些,也可以用这些诗歌加以调节。所以诗歌教学我们竟可以不计较它们的体裁,只做趣味的调剂,由老师们随意穿插。或者一堂应用文教学之后,还有若干时间空余,就讲一首诗歌来调动气氛。至于诗歌——抒情类文体究竟怎样才能科学地安排到记叙议论说明的教材框架,这也是一个需要在实验中探讨的课题。

    本章内容(对于教材框架的梳理)不一定在课堂上讲很多,可以结合课文随时穿插,点到即止,重要的是教师们备课时一定要先搞清楚。

第三章 重点课文说明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是《论语》中的一个片段,内容较简单,而且中学已经学过,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第一课多数老师都要进行始业教育,选一篇简单的课文,可以腾出一些时间安排始业教育内容。二是想从这篇课文引出课堂笔记问题,中学生的课堂笔记往往是伏案照抄黑板(通常都是应试的标准答案),大学生则应该站起来四处张望了,他们的笔记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个性(比如孔子讲春秋,他的学生笔记就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实质上就是孔门弟子的课堂笔记,我们第一课就高悬这样一个目标,为的是让学生取法乎上,领会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根本区别。从笔记的完整性考虑,也应该第一课就提出这样的要求。

    5-1 连战北大演讲: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第一单元六篇课文,第一课和后面五课的内容不是联系很紧,拆开一下也无妨碍,所以建议把第五单元的《连战北大演讲》提上来讲,因为这篇课文重点安排了课堂提问的内容,也最好是从学期开始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样,通过第一第二课的学习,就基本把大学语文的听、说、读、写目标明确起来了。

    1-2 西湖的雪景

    这是一篇游记,有些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选过,本教材的侧重点是拿它和下一单元的《杭州西湖导游词》比较,一为艺术类记叙文,一为实用类记叙文,可以比较清楚地见出语言的规范与变通,即使中学学过这篇课文的同学,也能从中体会到大学语文更高的层次。

    1-3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这是《红楼梦》的选段,本课教学目标一是提出“雅文化”概念,“雅文化”应该是母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上庸俗文化过分泛滥、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母语品位的情况下,更有必要提出这文化雅俗的命题。   

    1-4 冷板凳会缘起

    这是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的开篇,小说采用通俗写法,经过电影《让子弹飞》的演绎,更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范本。我们并不反对大众文化,但是大学生是文化精英,我们的人文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要有精神追求;对大众,要有人文关怀。但是人文关怀的立足点必须有文化精英的高度,所以教学中可以把《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和《冷板凳会缘起》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文化雅俗的价值取向。

    1-6 闻一多先生上课

    这是汪曾祺《人间草木》中的一篇,本教材的一个思想是“以篇带书”,中学生要学会阅读一篇文章,大学生要学会阅读一本书,希望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人间草木》。这在以前很难,如今有网络传递信息资源很方便,可以提供《人间草木》电子版。只是版权问题还须在实验中设法解决。本课另一个目标也是“规范与变通”,就是与下一单元的《闻一多教授又遭毒手》进行比较。
    
    2-1 网上风景无限

    这篇课文本是一篇通讯,我们暂且不把它当新闻来讲,而是关注它的网络聊天,这已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聊天的语文学意义,它第一次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真正结合起来,对于母语提升发展有难以估量的意义。网络语言可以败坏我们的母语,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母语(从口语与书面语统一的角度),关键的是要正确引导。

    2-4 自传·简历·自我介绍
 
    这篇课文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应用文主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乏写作能力,而是缺乏写作的内容,而自传、简历一类写作,又不可能到写的时候再去收集材料,而必须从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做出成绩,然后才有可写的东西。这样进行自传写作教学,就把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了,这比泛泛地说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要更加实在。
    
    3-1 乌托邦·关于职业

    《乌托邦》是世界名著,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以往学生阅读往往跟着感觉走,也就是只凭兴趣爱好,这就容易堕入肤浅的阅读口味。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值得读的,读了是终身受益的。即使开始没有趣味,也要强迫自己读,在阅读中培养趣味——事实上《乌托邦》是很好的记叙文本,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描写。大学生和中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为考试而读,为兴趣而读,而是要为谋生而读,为人生发展而读了。目前一些所谓大学语文“问卷调查”,还在问“你喜不喜欢”,这是对于大学生学习的误导。

    3-3 青铜骑士

    前面已经说过,外国文学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资源,因此,学习外国文学也就是学习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语文学习外国文学,不能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不能以猎奇心态来欣赏异域风情,这些当然都是合理的阅读需求,但是大学语文课主要不是听故事(有人说大学语文要向百家讲坛学习,恐怕是分不清娱乐与教学),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更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将来自己就愿意读什么外国文学作品都可以,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选这篇课文的一个原因,是王小波说这篇翻译好,说读这样的翻译作品能够学到“最好的汉语”,其实我们也还没能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但是我们相信王小波,反正是实验,读得好保留,读得不好修订时(大约明年就会修订)删掉。
    
    4-1 逍遥游·怎样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这篇课文介绍文言文的白话译本。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都要从文言文阅读,终其一生,能读几本?所以我们推荐大学生阅读好的文言译本,希望能够从这些译本,来了解全本的《庄子》,全本的《史记》,乃至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这些译本都是附有原文、文白对照的,假如从译文读出兴趣,想要进一步阅读原文,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是同样存在版权问题,希望国家今后能精选一批名著以电子版形式向学生免费开放。

    4-2 魏晋人说理

    这篇课文是要颠覆以往议论文板起面孔说理的形象,让学生看到议论文可爱的一面。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由此而阅读整本的《世说新语》。

    4-4 美文,4-5 小品文的危机

    这两篇文章是想让学生了解一些现代文学史上的事情,“美文”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现代白话文成功的一大关键。中学里大家都欣赏过《荷塘月色》《秋夜》《西湖的雪景》一类“美文”,但是往往不知道这些美文产生的背景,这就影响了欣赏的效果。有一种大学语文教材也是标榜“美文”的,可惜此美文非彼美文,编者声称和明末小品、五四美文没有干连,真是可惜了。鲁迅《小品文的危机》是一篇杂文,有助于弄清楚现代文学史上“议论文”一体的发展脉络,也是想帮助大学生认识真实的鲁迅。据说许多教材不选鲁迅了,本教材绝不附和这种做法。本来还想选一篇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的,终于有所顾忌而没有选。
    
    5-3 怎样写论文

    论文属议论文,又不完全相同,区别起来,议论文是教学习作文,论文是学术研究文,议论文讲三要素,论文必须讲四要素。后者多出来的是一个“论题”,论文写作要先选题,做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这都属于论题范畴。只学过议论文的学生,到哪里去学这些东西?往往没地方学,至多是临写毕业论文了,才听老师简单说一说,然而论文的选题和收集资料是一个较长期的工作,所以预先提示的责任也只能由大学语文来承当了。

    6-1 苦闷的象征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译者是鲁迅。选这篇课文,自然主要还是看重译者,鲁迅是主张“直译”甚至“硬译”的,也就是在内容之外,尤其注重外国语言风格的引进,以改造和完善我们的母语,这在语文学上有重大意义。一般学生不喜欢看过于欧化(其实包括西化、日化等)的作品,那是因为这种陌生的语言风格影响了对故事情节和内容的欣赏,大学语文就是要告诉他们,除了欣赏故事,还有一种语言学习上的阅读,一定要培养自己这样的阅读习惯。

    6-2 论风格

    《论风格》是布封的著名演讲辞,布封的成就主要在36册的巨著《自然史》,但是中国人知道布封,却往往因为这篇《论风格》。选这篇课文的理由,一是它的文学理论性质,可以和连战北大的实用类演讲相对照,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文本细读”的例子,历年来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阅读少,文本细读有助于纠正这样的情况。《论风格》里每一句话都值得细读,尤其是“风格就是人”一段,历来是误读的典型,一些教科书至今也不见得能够正确诠释,这个例子可以提示学生文本细读的重要,重视对语文“读”的能力的培养。

    6-3 饭前的祷告

    这是英国作家兰姆《伊利亚随笔》 中的一篇,选入的目的是想要学生完整阅读这部作品。《伊利亚随笔》曾在五四以后风靡一时,许多人模仿兰姆的文笔,今天中国人的很多议论文、小品文还能看出这样的痕迹。课文导读只提示一篇,就是钱钟书的《吃饭》,很多大学语文教材都选了这篇的,这可以看出中国最好的散文作品,往往也是模仿、学习西方的结果,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世界名著。
    
    7-1 水经注·江水

    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艺术类与实用类文体界限也不清楚,比如《水经注》本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应该属于实用类文体,然而里面又有大量的优美描写,独立看几乎成了游记作品。以往教材多注重这方面内容,把一部地理学著作读成了游记。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培养阅读专业书籍的意识,从景物描写中发现地理学资料的重要线索,这对于他们的专业阅读是很重要的。

    7-3 美与物理学

    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一篇讲演词,内容非常专业,却采用了美学鉴赏的视角,穿插了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篇讲演词就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好例子。假如能培养起这样的审美态度,那么理工科的学生,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各种专业的学生,就不会成为单纯的技术分子,而能够永葆人文主义的精神。

    8-1 合同的阅读与签订

    一般应用写作教材都讲合同书的写作,实际上学生现在和将来写作合同书的机会很少,多的则是合同书的阅读,这是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不受不法商家的文字误导、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能力,同时能够培养自己语言文字规范的能力。这篇课文以“QQ协议”为例,说明这类活动经常都在发生,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只能正确面对,把它作为学习语言的好机会。

    8-5 大学语文编写说明

    选择这篇课文,当然首先因为我们这门课也是大学语文,我们这本教材也是大学语文教材。但是本教材的目的,远远不止是大学语文,而是希望学生培养其一种普遍的读书态度,不管什么书,都要首先注意它的前言后记之类的内容。前面说过,中学生要学会独立阅读文章,大学生要学会独立阅读书本。独立并不是孤立,书的前言后记就是你的向导,关键是你要知道去找他。

    抒情类文体——诗歌

    这一部分内容,本有调剂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们不妨按照自己固有的态度(往往是文学的),自由选讲。每篇课文的导读都是借用现成的鉴赏文章,教师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利用这些鉴赏文章,讲讲诗歌鉴赏的方法。下面略选几篇稍加提示。
    
    《诗经》二首(子衿、鹿鸣)

    最近,国学表演艺术家哈辉把这篇《子衿》诠释得高雅唯美,可以在网上下载到视频。《礼记·乐记》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本是古人诠释诗歌的方式,亦是今日青年喜欢的形式。

    形影神(并序)  陶渊明

    这一首最具伸缩性,可以当做无厘头的调笑,也可以扩展到魏晋玄学。从来都只知道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至鲁迅始揭示出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大众文化起,人们又发现了《闲情赋》,如今再给学生介绍这《形影神》,真的是说不尽的陶渊明。教师们想讲多少就可以讲多少。

    五月  穆旦

    穆旦是一个最具现代意识的诗人,他看到了所处的时代,文言与白话、旧诗与新诗,内容与形式等等各种凸出的表面化的矛盾之间处处充满张力,于是用这样怪异的诗歌形式来表现现代对传统的解构。他是无厘头的祖师。然而当他垂垂老矣,忽然又向往起久违了的“古典”情怀:“在冬夜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穆旦的诗,是能够打动今天青年的心的。

    蝴蝶  [德]奈莉·萨克斯

    这是一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她犹太人的身世,家人被法西斯关进集中营杀害,她只身逃离德国,从此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诗歌。蝴蝶荷载的罪孽太过深重,几不可言,只能写得这么短,这给课堂诠释也带来了困难。建议不必讲具体的词句,只向学生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学生自会领悟诗中的隐喻。(教参将提供这些图片)


第四章 教参

    本教材将编写配套教参资料,包括教学建议、教案、课件、光盘、网站。教学建议是对教师的建议,教案是供教师们向学生讲授,两者不一样的,教学建议类似教材编者向教师们说课,在提供给教师教案的同时,希望他们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这是一般教材的教参所没有的。PPT课件课用作多媒体教学,本教材高度重视网络化学习,希望有条件的教师,都能争取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学光盘将包括更多的信息,如电子书、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网站www.eyjx.com,是教材主编多年经营的一个大学语文研究网站,可以提供师生们(包括与教材编者)互相交流的平台。

第五章 作业与考试

    大学语文学习要注重平时积累,每一篇课文都有思考与练习题,建议教师选择几篇重点作业,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形式开卷或闭卷,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具体安排。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也请各校自行确定。本教材是一种实验教材,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期末考试如何为好,恐怕要经过实践之后才能最终确定。下面提供网上的一个自学考试大纲。不是说我们的教材可与自学考试教材类比(那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种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考试的事,总比我们想得更周到些,我们可以做些参考。


附:“大学语文”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徐中玉版)

    一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程是电大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该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外国作家作品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员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为准确、快速地学习本专业其它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写作方法、技巧的深入分析和命题作文的强化训练,有效地提高自考学员的协作能力,为其完善、熟练地表达本专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做好准备。

    二 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 该课程通过对中国文学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对文学史基本常识的讲述,使学员初步了解我国历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色,从而培养他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及品评作家的基本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通过对我国优秀文学遗产重点作品的学习,陶冶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操,为塑造四化建设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地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点作家及其重要代表作品。
    (三) 学员应能够借助教材的"注释"和其它工具书,基本读懂中国古代及近代文学作品,并能对其进行大致鉴赏和分析评述。
    (四) 通过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和具体写作技巧的分析,通过作文的实际训练,使学员提高写作水平,基本做到文通字顺,主题明确,结构合理,符合规范。
    (五) 该课程约略地介绍了少量的外国作家作品,学员对此亦应有初步的了解。
    (六)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良好学风。

    三 使用的教材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语文》。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国家教委高教司为该教材写了"出版前言",作了批示。

    该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便于大学生在校其间几年内持续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稳步提高对文艺的鉴赏能力。并且便于教学组织者针对不同专业的学员特点,进行不同的作品组合教学,实现了一部教材可以分别适应于不同专业学员,各高校教师都能够灵活选用的目的。为此,我们针对电大自考公关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从该教材的127篇作品中,选出64篇作品作为教学考试范围(详见"教学内容与要求")。除此之外的63篇作品不作为该课程的考核内容;而只作为学员在校其间的课外阅读物,为进一步提高修养所用。

    四 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授课为180学时,分两学期授完,每学期90学时。第一学期授完《哭小弟》以前的作品,共32篇。第二学期授完《蒹葭》及以后的作品,亦为32篇。本课程以面授、函授、自学为主要学习形式。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教学的文章作品

    教学的文章作品包括:作家作品简介、作品正文、注释、提示及思考与练习。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为教学重点。(作品目录略)

    第二部分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要求每学期至少四次,其题目是由任课教师自拟,要求写作议论文体。任课教师应对学员作文给予针对性指导。

    本课程平时作业以教材中每篇作品后附的"思考与练习"为基本依据。

    五 各单元学时分配(略)

    六 考核

    该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由主考单位统一命题。命题中作品考查与作文考查之比为6:4;考试内容和范围以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学期教学内容为依据,每一个学期考查规定的作品32篇。该课程分两个学期,各考一次;教材的[附录]部分和本大纲未选定的作品,一律不属于期末考试范围。考试后实行集中阅卷,统一评分标准。自考学员没有取得每学期四次平时作文及格以上成绩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平时作文成绩须于考前统一填报各电大分校教务处(科)备案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39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