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孙之卓李建武:《大学语文》第九版文字正误与商榷
【时间:2011/8/7 】 【来源: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 【作者: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中文教研室 孙之卓,李建武】 【已经浏览5420 次】

    摘要:《大学语文》第九版是经修改的新版本,思想性强,特色鲜明,但文字、注释、课文提示等方面却存在一些瑕疵,主要是排版中文字有差错,注释粗糙,提示语不准确。
    关键词:大学语文;排版;注释;提示语

    由徐中玉先生、齐华森先生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已经有第九版了。该教材很有鲜明的特色与价值。第一,断然抛弃了文学史的体例,以专题“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关爱生命”等为单元;第二,十二个单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选文避免了纯文学性,有利于全面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第三,外国作品有,中国各个时代的作品都有,但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有利于继承古代文化传统。这也就是全国许多高校都在使用这个教材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该教材第九版也有别字等排版错误,一些注释粗糙,某些提示文字等有待商榷。希望编者、出版者能够引起重视,反复加以审查,以求日臻至善。因为这些万分之一的失误,看似微不足道却会影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声誉。

    一、排版错误

    教材第7页“提示”第2自然段出现:人道主人,当是:人道主义。

    教材第11页第4行出现:例举事实,显然应是:列举事实。

    《冯谖客孟尝君》曰“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教材第13页注释(6)将“食”注为shì,错误,应是sì。

    教材第27页“提示”第1自然段出现:《潍县蜀中画竹呈包大中丞括》,其中的“蜀”字乃别字,当作“署”。

    教材呈现给读者的《像山那样思考》第8自然段如下:“我现在想,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一座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里就可以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按:上文第一句也许脱了一
“不”字,当作:“我现在想,正是因为鹿群不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一座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只有如此,两个分句才具有因果联系。“鹿群不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可视为鹿多之意。鹿多,山才恐惧啊。《像山那样思考》第8自然段第2句,还有文章第7自然段都是阐发这个意思。而“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可理解为鹿少。鹿少,山就不必恐惧了。“不”字的脱落是由于外文,还是因为译文或排版,探究起来也的确并非易事。

    教材第59页注释(71)将“葅醢”注音为:jū,hǎi。而应是:zūhǎi。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教材第103页注释(25)不慎将“都虞候”误作“都虞侯”。大学语文教材不注意汉字的校对,客观造成不辨汉字的音、形、义,诸如此类显然不利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婴宁》有“唤婢襆被”之句,“襆被”之“襆”读pú,教材166页注释(32)误作pū。

    李斯《谏逐客书》有“昭王得范雎”之句,教材第201页正文、第202页注释(21)却将“雎”误排为“睢”。“穰侯”之“穰”,其音应是rǎnɡ,而非教材第202页注释(22)所注ránɡ。

    《吊古战场文》“悁悁心目,寝寐见之”之“悁”当读yuān,教材第214页注释(65)却注为juān。

    教材第228页注释(13)将“踯躅”误注为zhīzhú,当作zhízhú。

    《听听那冷雨》第1自然段有“孺慕之情”的文字,教材第251页注释(3)却误排作“孺幕之情”。

    屈原《湘夫人》“鸟何萃兮蘋中”,在教材261页却成了“鸟何萃兮中”,少一“蘋”字。“蛟何为兮水裔”之“裔”,本读:yì,教材262页注释(15)却误作:yi。

    白居易《长恨歌》之“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教材264页倒4行,“万”字却误作“马”。

    《我愿是一条急流》有“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根常春藤”的期盼,教材第299页【思考与练习】之二却排作“常青藤”。由于两者不一致,弄得读者莫衷一是。

    教材303页倒6行有“梦后楼台高锁,洒醒帘幕低垂”的文字,“洒”乃别字,当作“酒”。

    教材315页第2行的文字本应作:“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却将引号后一半丢掉,排成:“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依据《敬畏生命》第5自然段的正文,教材第343页的“提示”第2自然段中的“苦限”,当改作“苦陷”。

    附录《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教材第428页第7行有如下的文字:(2)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张中丞传后叙》)评:《张中丞传后叙》当作《段太尉逸事状》。

    二、注释商榷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无以,则王乎?”之语,教材第9页注释(5)说,以:通“已”,当然正确。但是注者接着说:无以,犹言“不得已”,却值得商榷。笔者仍然会从古汉语的角度把“不得已”视为“不能完结”;但是“不得已”更容易被今日读者理解为“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不得已”的现代含义大概并非孟子的原意。

    教材第10页注释(47)将“抑”解释为“还是”,似乎不妥。因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之间并不存在选择关系。此“抑”应是“难道,表反诘的副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个排比句中的“抑”,才是“还是,表选择的连词”。

    《冯谖客孟尝君》有以下文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教材第13页注释(14)训“无以为家”为“没有能力养家”,有歧义,不准确,容易引起学生对冯谖的误解。当直译为:没有什么用来养家。教材之附录《常用文言虚词例释》也正是这样解释的。对于“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教材第14页注释(29)训“下陈”为“指宫中地位低下的姬侍”,如此不顾语境的解释似是而非。姑且将“姬侍”代入原文,“美人充姬侍”显然不通。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下陈”:“古代殿堂下陈放礼品、站列婢妾之处。借指后宫中的侍姬。”可以运用对举见义的释词方法来破解此“下陈”。此十个字构成标准的对偶句,“狗马”、“美人”名词相对,“实”、“充”动词相对,“外厩”是个建筑物,“下陈”也应当是建筑物,或者是建筑物的一部分。结合“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的实际,我们只能选取“下陈”的本义,抛弃它的借指意义。

    《史伯对桓公问》有“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之语,第36页注释(29)对于“聘后于异姓”这样解释:这体现了“同则不继”。按:“聘后于异姓”怎么是只认同类的“同”呢?建议先解释其字面意思:从异姓中聘娶王后,然后加以评议:这样的婚姻可以有效避免“同则不继”。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庄83子《秋水》中的句子。教材第39页注释(4)以“水流”解释“泾流”,不曾离谱;但是释为“直流的水波”则更准确。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教材第40页注释(50)以“尽于此”来解释“尽此”,学生仍是不懂。尝试解释如下:尽,动词,完全像;此,代词,代上文所言“小石小木之在大山”、“豪末之在于马体”等。

    教材第46页注释(2)第一句为:“1958年4月,胡适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雷震被捕,杂志也被勒停。”建议修改为:“1949年胡适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1958年4月,胡适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继续共同主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政
府的专制统治。1960年杂志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后来被拘捕判刑10年。”修改的原因很简单:《自由中国》杂志的创办与勒停、胡适任院长并非都在1958年4月。

    对于《礼记·王制》“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教材第46页注释(4)开头两句是:“假于鬼神:假借鬼神的名义。时日卜筮以疑众:经常用卜筮的迷信举动来摇惑群众。”按:如此解说,切分不对,释词有误。“时日”并非“经常”,“鬼神时日卜筮”是由三个名词组成的并列词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可以今译为:假借鬼神的福祸、时日的吉凶、卜筮的休咎来迷惑民众。

    对于《张中丞传后叙》第一自然段,教材第98页注释(8):按,这里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评:这种注解,值得商讨。由于李翰《张巡传》已佚,导致事实难以查个水落石出。尽管如此,又怎么可以轻率借《张中丞传后叙》后文记载了南霁云逸事,就断言“雷万春”当是“南霁云”之误呢?情况或许是这样:李翰《张巡传》“不载雷万春事首尾”,韩愈甚感遗憾;但是韩愈自己也无从知晓雷万春事首尾。“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船上人”只告诉了南霁云、张巡之逸事,韩愈就写进了自己的文章。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是《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句。教材第98页注释(38)训“讲”为“讲论,评说”;实际上释“其”为“李翰”,解说也有据,但略嫌突兀。此代词“其”紧承“二公”,与“李翰”相距遥远,是否可以更直截了当释“其”为“二公”,训“讲”为“谋划”;承接“当二公之初守……虽欲去,必不达”前三句,将“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今译为:二公如此贤能,他们的筹划多么精当啊。

    对于“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注释(42)释“比”为“比并”。由于学生并不熟悉“比并”,所以建议通俗地解释为“并列,置身”。

    对于《魏公子列传》“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教材第125页注释(12)曰:“赞:告知,指介绍侯生。”查《辞源》所载“赞”的第三个义项亦为“告”,并且引用了《史记索隐》语:“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我却欣赏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周全的解释:“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至少按照现代交际礼仪的规矩,是让最尊贵的客人首先获得他人的信息;侯生是“坐上坐”的贵宾,宜是魏公子把宾客一个个地介绍给侯生。孰是孰非,诚望大家赐教。

    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之“向使”,当是同义复音虚词,乃“假使”之意,而非教材第202页注释(25)所说“当初假使”。

    教材第212页《吊古战场文》第3自然段有“声折江河”、“将军复覆没”这样的文字。虽然我们知道《大学语文》教材第八版与第九版选文依据古籍的版本有所不同,然而“声折江河”意思难明,“折”是否是“析”之误?究竟是《唐文粹·吊古战场文》确实为“将军复覆没”,还是衍生了“复”字?盼望解惑。

    对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还,多事四夷”,教材第213页注释(19)称:“事:指战事,战争”,显然不准确。事:动词,发动战事。

    《吊古战场文》注释(39)训“凭凌杀气”之“凭凌”为“横行,猖獗”,读者仍弄不懂“凭凌杀气”的意思。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释此“凭凌”为“凭借,依仗”,似乎比较妥当。

    对于“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教材第214页注释(62)将“苍苍”释为“众多貌”,似乎并没有确凿的依据。此“苍苍”借指天。《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苍苍蒸民”或许是化用“天生烝民”而来。

    《听听那冷雨》第2自然段有“皇天后土犹如是”之句,教材第252页注释(6)训“后”为“君主”,恐不准确。此“后”应是“土神”。

    白居易《长恨歌》有“宛转蛾眉马前死”,教材第266页注释(23)将“宛转”释为“身体翻来覆去转动”,显然是无辞书的依据。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亦有“宛转蛾眉能几时”之句。推敲这两句诗,语感告诉我们:“宛转”应该都是形容词,都是修饰名词“蛾眉”。商务印书馆《古今汉语词典》曾将“宛转”释为“柔弱妩媚”,笔者以为“宛转蛾眉”之“宛转”或许就是“柔弱妩媚”之意。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苏轼《赤壁赋》精彩的即景而发的比喻与议论。毫无疑问,“逝者如斯”之“斯”指代长江水;“盈虚者如彼”之“彼”是月亮。“盈虚者”应解释为“时盈时虚的事物”。遗憾的是教材第391页注释(43)竟轻率地将“盈虚”解作“指月亮的圆与缺”。倘若依据此解,本体、喻体指向同一事物,“盈虚者如彼”就说不通,就不成其为比喻。同页的注释(45)更是错误迭出。其一,“不能以一瞬”的“以”字脱落。其二,以“谓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来解释“不能以一瞬”,也令人顿生“天地何曾未存留?”的疑窦。其实,“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完全可以直译为“天地简直不能停止一瞬间”。以,通“已”,停止。《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可以佐证。

    三、其他不妥

    教材第73页对于穆旦的作者简介,使用了曲笔,只谈他的顺境,因而使人看不到立体的真实的穆旦。

    《赞美》有诗句“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这儿的“他”显然指“农夫”。但是《赞美》之“提示”却说:“我”已“溶进了大众的爱”,“溶进死亡里”,如凤凰涅槃一样,诗人的民族情感在这里得以飞升。评:第一,“农夫”突然蜕变成诗人穆旦,恐怕不利于学生读懂《赞美》。第二,其中的“名词”意义难辨,这正是教师、学生需要教材解惑的地方。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在《大学语文》第八版中被排为6个自然段,在第九版中被压缩为5个自然段,所以第128页“提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段”当改为“第一段”,“第三段”当改为“第二段”。

    教材355页“提示”第10至12行“第一首写百姓追随知府苏轼谢雨,第二首写农村少女争看热闹,第三首写庆丰收的赛神会,第四首写煮茧缫丝,第五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归纳有张冠李戴之嫌,不完全符合苏轼《浣溪沙》的实际。倒是配套的《大学语文教学用书》有如下正确的归纳:“第一首围绕石潭写村野风光,及民众追随太守谢雨的热闹情景;第二首写谢雨途中的见闻,上片着眼于村姑争看太守,下片写村中赛神庆丰收的场面;第三首写入村所见煮茧、磨粉等农事活动;第四首写农人缫丝、卖瓜等家居生活,以及作者口渴讨茶的情景;第五首表达自己热爱农村生活和希翼归耕田园的心情。”

    附录《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教材第425页倒6、倒5行有如下的文字:(9)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史伯对桓公问》)——四个短句中的“以”都是连接动作和目的。评:破折号后的解释语过于简单,欠规范。建议修改为:四个短句中的“以”都是连接两个动作,而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作者简介:孙之卓(1948-),男,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副教授;李建武(1975-),男,湖南常德市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教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792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