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时间:2010/9/2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225 次】

    本站按:中国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

   

    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 中国文学史
    作者: 林传甲
    1904年
    上海科学书局 民国三年第六版


中国文学史序

  吾友林子归云,著书才也,年二十,著书已等身,声誉半天下。甲辰夏五月,来京师主大学国文席,与余同舍居。每见其奋笔疾书,日率千数百字,不四阅月,《中国文学史》十六篇已杀青矣。吁亦伟哉!或曰古之著书者,瘁毕生精力,所得常不能累寸,而勒成书以问世,尤致兢兢焉。或且夷然,不自屑也。今林子乃于怱怱百日间,出中国空前之巨作,不已易乎。余谓是不然。天下惟视事甚难,而事乃卒无一就。故善治牛者,目无全牛,惟其易也。夫著书至难事也,而林子犹易之。天下更何足以难我林子者。异日出其身,以任天下事,犹之是书也。任事则成事之始也,其亦又何讥?况林子所为,非专家书而教科书,固将诏之后进,颁之学官,以备海内言教育者讨论焉,其不可以过自珍秘者,体裁则然也。虽为学问者无穷之事业,人类者进化之动机,他日者国民程度益以高,林子学识益以大,乃徐取其少作而芟夷刊定之,使底于至精且粹,或复属不敏为之,操觚扬榷之则天下,踌躇满志者宁有过是欤?故余非第序林子今日之书也,余且为学界之前途也。光绪甲辰季冬之望弋阳江绍铨序


    该书目录后有林传甲自己的一段说明:

  右目次凡十六篇,每篇十八章,总二百八十八章。每篇自具首尾,用纪事本末之体也。每章必列题目,用通鉴纲目之体也。大学堂章程曰:“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撰讲授。”按日本早稻田大学讲义,尚有《中国文学史》一帙,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昔京师大学堂未列文学于教科,今公共科亦缺此课。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然公共科文学,每星期三小时,分类科文学,每星期六小时,此半年之程度,实足与公共科全年程度相符。大学堂研究文学要义,原系四十一款,兹已撰定十六款,其余二十五款,所举纲要,已略见于各篇,故不再赘。传甲更欲编辑中国初等小学文典,中国高等小学文典,中国中等大文典,中国高等大文典,皆教科必需之课本。否则仍依大学堂章程,编辑历代名家论文要言,亦巨制也。或曰《中国文学史》义取简约,古今一律,然国朝文学昌明,尤宜详备甄采。当别撰《国朝文学史》,以资考证。传甲不才,今置身著述之林,任事半年,所成止此。昔初编讲义时,曾弁短言为授业预定书,今已届一学期,爰辑期内所授课,为报告书,由教务提调呈总监督察核焉。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朔,侯官林传甲记。


    讲义开篇:

  传甲学问浅陋,僭登大学讲席,与诸君子以中国文学相切磋。今优级师范馆及大学堂预备科章程,于公共课则讲历代源流义法,于分类科则练习各体文字,惟教员之教授法,均未详言。查大学堂章程,中国文学专门科目,所列研究文学众义,大端毕备,即取以为讲义目次,又采诸科关系文学者为子目,总为四十有一篇,每篇析之为十数章,每篇三千余言。甄择往训,附以鄙意,以资讲习。夫籒篆音义之变迁,经史子集之文体,汉魏唐宋之家法,书如烟海。以一人智力所窥,终恐挂一漏万。诸君于中国文字,皆研究有素,庶勗其不逮,俾成完善之帙。则传甲斯编,将仿日本笹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焉。或课余合诸君子之力,撰《中国文典》,为练习文法之用,亦教员之义务,师范必需之课本也。
  
    目  录

   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第七篇 群经文体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第十篇 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


  第一篇 古文籕文小篆八分草书棣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一 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二 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三 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四 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五 古文藉许书而存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七 六书之次第
  八 古文籀文之变迁
  九 籀文以后之变迁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十一 传说文之统系
  十二 篆缘之变迁 
  十三 篆棣与入分之区别
  十四 絿草之变迁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十六 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韻之变迁 
  一 羣经音韻
  二 周秦诸子音韻
  三 汉魏音韻
  四 六朝音韻
  五 经典释文音韻
  六 广韻
  七 唐韻
  八 集韻
  九 宋礼部韻
  十 平水韻
  ……

    (何二元输入,断句或有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5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