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刘志梅:试论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0/8/6 】 【来源:时代文学 2008年 第20期 (2008-10) 】 【作者: 刘志梅】 【已经浏览3341 次】

    近年来,关于“大学是否需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常常见诸于报端,其探讨内容之广泛,讨论程度之热烈,参与人数之众多,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实属罕见。各方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课程本身的定位、教学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讨论随着“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被写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06年底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的召开而尘埃落定。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发函明确建议各个高校把大学语文确定为必修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带动下,大学语文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迅速普开,教育界掀起了大学语文的热潮。

    在社会各界一片叫好声中,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绝对不是这门课程探索的结束,恰恰相反,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这门课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急待解决的就是教材问题。教材问题是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能否开好这门课最根本的问题,而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着很多弊端。

    一、教材版本众多,让人无所适从。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第2版刊登徐维彬、杨晨光的文章《“语文”回大学必修课堂,师资教材问题待解决》,其中就大学语文教材的数量提供了这样的一组数据:“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东南大学中文系王步高教授形象地把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版称之为群雄割据的“春秋时代”,实在是非常形象。

    的确,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可谓汗牛充栋,各类教材各领风骚。在全国高校使用的各种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与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使用范围最广,徐中玉先生是《大学语文》教材的开创者,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和他的教材一起成长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成为各个高校的首选。其次,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以其教材为依托,形成一个教材、教参、教辅、配套网站、配套光盘开发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系列。教材自1999年出版以来,成为国内使用量较大的大学语文教材之一。再次,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等教材也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不少地方高校自编自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在瓜分着市场份额。

    各地高校教学和学生水平不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编教材本是值得肯定的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编写者自身水平的限制,自编教材普遍水平较低,有一些教材甚至粗制滥造,完全是在抄袭别人教材基础上的拼凑,实际是徘徊在低水平之上的知识重复和资源浪费,这种教材缺乏编写者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有的内容甚至不考虑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知识结构。

    笔者曾见过某高校自编自用的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此书的选文达167篇之多,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该书所选篇目既没有课前导读,也没有课后鉴赏、知识拓展,甚至有的篇目缺少必要的注释。这本教材选文甚多,以区区几十个课时,显然教师不可能全部讲解,但是,这种简而又简的知识线索,即使学生想要自学又该从何入手呢?

    教师自编教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学校明知教材不好而要采用,细细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利益的驱动。学校组织编写教材,参编教材的老师,除了稿费之外,参编的那部分教材达到一定的字数之后,可以在职称评定时起到一定作用。有的地方,教材主编以及教材采购者可以拿到根据教材使用量的商业回扣……正是由于如此,教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才不是个案。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优秀的教材,大学语文教学就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1、内容庞杂,系统性差。

    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缺少统一的标准,有的教材内容庞杂,系统性差。以笔者在上文提到的那本自编教材为例,此书选文内容包括古文字、音韵、语法及各类文学作品,书中所选文章内容之庞杂,涉及多方向专业知识之深入,实在不是一般教师的知识水平可以驾驭。以古文字为例,这本书中所选的古文字资料共7篇,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如果不具备古文字专业硕士的知识水平,这些内容教师自己也是搞不懂的。

    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师中具古文字知识背景的人并不多,在目前专业领域划分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教师很难成为样样精通的全才,多数人在非自己专业研究领域中,具有的仅仅是中文系本科的知识水平。如果老师自己对于书中的知识都不熟悉、不精通,自己昏昏如何能够使人昭昭?这样做的后果,必定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即使任课教师可以避重就轻,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那些教师自己都难以驾驭的知识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又将如何面对呢?

    2、《大学语文》教材篇目与中学《语文》教材篇目重复率高。

    笔者由于条件的限制,无缘亲见所有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但是根据对其中的部分教材的考察,笔者惊奇地发现,现行教材所选用的文章,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率非常高。笔者曾以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各个高校选用率最高的徐中玉、齐华森主编《大学语文》(2001年第1版)为样本,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这本教材所选的127篇文章中,高中已经学过的篇目32篇,初中已经学过的篇目18篇,其重复篇目占教材篇目总数的39%。据说,有的教材“其中各地中学讲过的课文竟然高达70%以上”。

    大学语文课程上世纪80年代在苏步青先生、匡亚明先生的提倡下开办,其通用教材由徐中玉先生主编。这门课程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经历十年浩劫后的青年人学业荒废,缺乏祖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读写能力很差,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其实是给年轻人补文化课,希望能够通过此举提高学生素质,帮助他们达到本科学生的国学素质。按照当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这种课程内容设置无疑是合理的而且实用的,但是在教育已经走上正规化的今天,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显而易见。

    大学生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准、情感需求、理解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需要大学语文呈现出崭新的面孔,让新鲜的内容带来学习的兴趣,摆脱应试教育留下的语文味同嚼蜡的阴影,真正体会生动活泼的文学之美。大学语文应当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可见,大学语文教材因袭中学语文教材篇目和内容设置,使得教学内容的重复,书本知识的老化,《大学语文》课程因此失去了新鲜感,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3、《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是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的文章精选,所选篇目重中国文学,轻外国文学;重中国古代文学,轻现代文学;有的教材甚至清一色是中国文学的内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先民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是全面的,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跨度大,时间长,作家多,应当重视。但是,现当代文学的突出贡献也不容小视,而且这部分往往也是学生兴趣之所在。巴金、茅盾、老舍的大家风范学生渴望瞻仰,沈从文、张爱玲、王朔的风格特色学生也希望了解。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外国文化精品同样不容忽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拿来主义”的呐喊言犹在耳,大学生应当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不容置疑,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那些用词精当、各具特色的译文,让学生在吸收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同样能够领悟到母语的博大精深。另外,大学生中青睐外国文学的同学数量众多,教材中开设外国文学部分,会极大地增加此门课程的吸引力。因此,外国文学这扇精神文明的窗口应当敞开而不是关闭。

    笔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深切感受到《大学语文》课程期待具有时代特点、选材新颖、符合大学生学习规律、能够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教材,因为只有这种教材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文学鉴赏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民族认同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697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