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一种表达教育思想的好方式——语录体
【时间:2010/6/14 】 【来源:http://Laora666.usors.cn 】 【作者: Laora666】 【已经浏览5754 次】

 

网络博客 2007-3-11

    摘要:古今中外,在教育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教育家、包括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等,他们以很多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向世人展示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其中,对话或者语录的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论语》和《理想国》就是这种简洁语录体著作中的杰出代表作。
    关键词:语录体《论语》《理想国》

      
    一个完整的历史研究(广义的)过程,必须包括两个环节,即研究(狭义的)与表述。前者指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整理资料、形成思想认识等诸个阶段;后者指编写史著,将研究成果加以表述。两个环节相互依存:研究是表述的前提,而表述是研究的结果与表现。若无研究,无从编写史著或写不出好的史著;若无表述,研究成果无以体现或体现得不尽完善。[1]可见,教育家的研究成果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重要的,当今在我们教育学术界的学术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多是以议论为主,以专著为大一统,这是论述观点的需要,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是否就仅限于有议论的文体写成论文或者论著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就是以多种方式呈现着的。例如对话或语录体、教育小说、教育专著、教育随笔、教育日志、信札甚至是传统家训或训规等其他的方式。其中,语录体的表达方式以其语言简洁易懂、形象生动更是被人们广泛认可,在中外的教育史上也留了很多对话体的著作。

    一.语录体的特点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看出,越是在最早的教育著作中,教育家和思想家们越是喜欢用朴实生动、简洁易懂的对话语录体来阐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呈现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表达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这种用平实、生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作品,是教育历史上的瑰宝,是永远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著作。而且实际上,正如很多人都赞同的,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因为这些高深的学者已将知识融汇贯通并且他们思维敏捷、文思清晰,于是就能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在“我—你”关系中,“你”告谓“我”,“我”对“你”的告谓作出回答,这就是对话。“你”无处不在,“我”领受“你”的告谓就是在“我”所发生的一切当中,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而告谓的符号也就是“我”所发生的一切[2]。对话,这种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话人生的基本运动是转向他人”[3],所以,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语句有肯定句也有反问句;在谈话中有一问一答式、一问多答式、亦或是多人谈论式;语气有同辈之间平等的对话、有师生或上下级讯问。总之,“思想不是按其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去表达,而以对话的方式去表达”[4],在平和的对话或是在激烈的辩论中,诸多的有关教育的问题被讨论着;教育的规律被探寻着;教育的真谛被揭示着;教育的理解被阐发着,留给后人的是先哲们的教育智慧,这些智慧帮助我们将今天的教育走向辉煌。

    古今中外,在浩如烟海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作品中,这种用简洁语录体的表达方式写成的著作是很多的,它们也是有着极强生命力的。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忠明教授在他的《衡山夜话》序言中说的那样:“谈话类的文章也好,著作也好,在久远的历史中也是经常看到的,我想举两本教育类的经典著作,一是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是中国孔子的《论语》,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可能比较容易使大家对教育产生一些生动的思想。”[5]除了这两部著作外,孔子的后继者孟轲和其弟子万章等编成的《孟子》也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的诸侯及有关学术问题的问答与论争,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情况。另外,《中说》(即《文中子》)是隋代的杰出教育家王通和他弟子的问答记录,由他的弟子所编辑,采用《论语》体裁,用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王通的思想。这些作品曾经对人类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也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

    二.语录体作品的代表作

    (一).《论语》

    《论语》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书籍。《论语》的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在对话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孔子“扣两端”的谈话艺术。孔丘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6]《论语》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全书共有二十篇,以孔子的言行为主,也杂有其弟子的言行,是无系统的语录和记事体裁。全书所搜集材料共有509条,有关教育的言行371条,内有孔子的教育言行333条。[7]《论语》是这样一部古代思想典籍,它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所以,我们看出,通过师生对话、或者弟子之间的对话,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就通过这种语录体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出来。

    《论语》通篇是按照对话的方式来展开的,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对话,生动地向世人诉说着孔子始创的儒家伦理道德,诉说着孔子的教育思想。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就闪烁在《论语》中对话录里,比如第一篇的《学而篇第一》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的开篇第一章,就首先讲到学习的事情,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以学治学,他一生的追求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学习着并快乐着,始终开心地学习。又在《述而篇第七》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还自称好学入了迷,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述而篇第七》)。孔子认为作为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就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时考虑不断进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的字字句句向我们展示出,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是一位“以德服人”的伟大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育者的光辉典范,也是被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这部闪烁着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作品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典籍,也是中国的最杰出语录体典籍。在世界权威机构评定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的排行榜中,《论语》排在第11 名。民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学做人”的说法。[8]

    (二).《理想国》

    《理想国》是西方国家语录体作品的杰出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著。成书于其壮年时期。约30万字。原书不分章节,到中世纪初被分为10卷。书中以其师苏格拉底和格劳孔(Glaucus)、阿得曼托斯(Adeimantus)等人的对话的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节育、宗教、道德、文艺、教育等各种问题。[9]柏拉图借自己已故老师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让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们一起参加谈话,这就确定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和独特的谈话方式。[10]在他们充满智慧的谈话中,柏拉图构想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统治者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想于一身的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这种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他重视教育的主张:他认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于人种的进步,象其他动物一样。”[11];指出榜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你有没有注意到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吗?[12]”;提倡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身心和谐发展,强调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13]指出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使人的品格完美;认为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规定统一学制,国家对教育内容应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不变性,使教育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有力手段等等的教育思想。

    这本对话录很好地表达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而且唯有这种辩论式的对话,才恰如其分地令柏拉图把他关于教育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思想的首次尝试和检验也有除了它外在的相似形式之外的另一种形式,在其中对话起很大作用。如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熟悉这一点,对柏拉图亦然。”[14]

    (三).两本名著中对话方式的差异

    《论语》和《理想国》都是以对话的方式表达着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但是这两本书语言的风格又是不一样的。《论语》的对话是比较温和的,多是弟子问而孔子答,或是孔子阐发自己对于教育、国家等问题的理解,在孔子睿智的语录里折射出孔子的教育智慧。而《理想国》中多是以多人讨论或是辩论为主的方式,柏拉图在借自己的老师作为代言人,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理想渗透于其中,显示出他作为哲学家的胆略,也显示出思辨的智慧。人们普遍认同把这种对话法称为“苏格拉底法”,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亦称“产婆术”。它包括讥讽(不断提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等四个步骤。[15]而在《论语》中更多的是,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进行答疑解惑,在向弟子们解答问题的时候,也在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推行“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由此可见,这两本中西方语录体杰作的对话方式还是有着极大区别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著作中的体现。

    三.语录体的当代启示

    用浅显易懂的对话的方式表达出著者的思想,这是著者的智慧,也是人类的财富。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价值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极为活跃,人们渴望“对话”,“对话”甚至是在处理国际问题或争端中被极力倡导的,所以对话式的著作也多了起来,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忠明教授和同事在《衡山夜话》后,推出了它的姊妹篇《东海夜话》。在序言中,金老师说道:“‘对话’正渐渐地成为我们时代的生活常态:学术论文的商榷、电视台的时事论坛、居民小区的管理协议、人大立法的市民听政……乃至多种样式的学术‘茶馆’和艺术‘三人转’在各类媒体上喧腾起伏,映衬出当代社会民主意识空前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逐步显现——毋庸讳言,其间也夹杂着若干浮躁、轻率和莽撞。古代哲人孔子的‘扣两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当代智士哈贝马斯的交往对话理论模式、弗莱雷的平等对话教育模式,交相辉映,且日渐渗入学校和社会的底层。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到‘逻辑与对话的整合’,凸现对话精神、对话途径下真理的相对性、个人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16]

    诚然,教育思想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否则,史家对教育历史的认识就永远处于思想形态,难以得到交流与传播,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17]。所以,教育思想是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然而也不是必须用深奥的教育专著体现出来,教育理念也可以用对话的方式来呈现,因为理念不一定就是深奥的术语,不一定就是“宏大叙事”,《论语》和《理想国》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去年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和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从事学术研究和策划的黄万盛先生关于“西方当代思想家对启蒙理念的理论反省和批判”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构建现代性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展开了对话,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对话录发表在2005年《世界哲学》第四期上的《启蒙的反思——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而且,正如威廉·亨伯特在其著名的论著《论双数》(1827)中说的,“在思想的一种能力和另一种能力之间,除了言语之外别无其他的中介。”这一说法在费尔巴哈那里被简化为一句格言:“真正的辩证法不识孤独的思想者与他自己的对白,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对话。”[18]因此,我们在当今似乎是“教育论著”大一统天下的时候,可不可以大声呼吁一下,期待更多这种对话体裁著作的问世呢。
    
    参考文献:

    1.杜成宪 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金忠明等.衡山夜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序言.
    3.孙垂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毛礼锐 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寒羽.品读《论语》[J].同学少年.2006,(1).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张健 韦海英译.[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8.潘一禾.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理想教育观[J].浙江学刊,1996,(6).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10.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12.金忠明等.东海夜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注释:

    [1] 杜成宪 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9.
    [2] 张健 韦海英译.[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3.
    [3] 张健 韦海英译.[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35.
    [4] 张健 韦海英译.[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31.
    [5] 金忠明等.衡山夜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序言,1.
    [6] 孙垂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
    [7] 毛礼锐 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210.
    [8] 寒羽.品读《论语》[J].同学少年.2006,(1).
    [9]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
    [10] 潘一禾.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理想教育观[J].浙江学刊,1996,(6).
    [11]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8.
    [12]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8.
    [13]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8.
    [14] 张健 韦海英译.[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40.
    [15] 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9.
    [16] 金忠明等.东海夜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1.
    [17] 杜成宪 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6.
    [18] 张健 韦海英译.[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4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211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