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大中衔接

顾月华:课堂实录:“流行音乐”与“经典文学”的亲密接触
【时间:2010/5/5 】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7年第12期 】 【作者: 江苏海安县瓦甸中学 顾月华】 【已经浏览4393 次】

    当前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并不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当前中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入手,来引导他们进入古典诗词的殿堂。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师:流行不一定都成为经典,但经典大多是曾经的流行。流行并非仅像人们普遍认同的那般转瞬即逝、浮光掠影、表面肤浅。在经过时光的清洗与沉淀之后,某些流行便成了经典,能够积年累月令人寄以怀想。所以同学们喜欢流行音乐我认为无可厚非,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堂与流行音乐有关的课。下面我们边听音乐,边看歌词,然后思考一些与文学相关的问题,看看同学们的欣赏水平如何,加油哦!

    欣赏《东风破》
   
    问题——周杰伦的《东风破》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请根据这些句子,联想我们读过的一些诗词,筛选出与之有类似意境的句子。

    生1:“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显露友人不至,心情怅惘。
    生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一种月圆人离的孤寂无奈。
    生3:“古道西风瘦马”,展现了一幅游子浪迹天涯的图画。
    生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现了怀人的愁苦和憔悴。
   
    师:看来同学们已走进了诗词所营造的氛围当中,联想很丰富,很有想象力。“一盏离愁”,“一壶漂泊”,寥寥几字,诉说的孤独和荒凉却是在无尽地延伸;“月圆更寂寞”是写月圆人不能团圆的情怀;“思念瘦”道出了思念之苦对人的煎熬。

    欣赏《千里之外》
   
    问题——《千里之外》歌词中“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跟王维的诗《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境相似,它们的共通语意是什么呢?

    生1:它们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泪声”、“人语”衬托出树林、空山的幽静。
    生2:它们都让人隐约感受到作者内心有一股幽冷、落寞的情思。
    生3:它们都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
   
    师:大家说得真好。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同样方文山的《千里之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欣赏《发如雪》
   
    问题——《发如雪》歌词中的“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概念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中的“……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其原义所指为何?

    A.指一个人的感情专一
    B.追求的对象众多
    C.沉溺沦陷于爱情中
    D.因思念而虚弱的身体

    生1: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让读者为之感动,这里应该是指一个人的感情专一吧,所以我选A。
    生(七嘴八舌):对,我也这样认为……
   
    师:选对了!大家可能是意会到了这个意思,但我们也要知道它的内涵。苏轼在《金山妙高台》中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之句慨叹仙山的远不可及,后人更以“弱水三千”之词喻不可及事物的浩如烟海,弱水难渡、仙境难及,如何在尘世之间乐道安然?唯一“取一瓢”以饮之!如此矢志不移,人间何尝不是乐土?现在多用来形容感情专一。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大家多读一些名著,多积累一些诗词,随着阅历的增长,渐渐会知其所以然的。

    欣赏《菊花台》

    问题——《菊花台》歌词中有“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你如何理解这个“黄”字?

    生1: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以花衬人,这里也应该是写人的憔悴愁苦。
    生2:人们用“老黄历”、“黄了”形容过时了,旧了,不成功,这里应该是写人远去,模糊,自己内心的失落。
    生3:“黄花”就指“菊花”,菊花凋残了,人也该离开了。

    师(总结):看来流行音乐也别有洞天,也有一扇通向文学经典的大门,我们要从流行中看到经典。今天的流行如果建立在昨天的经典之上,也许它就会成为明天的经典!
   
    通过开发与利用“流行音乐”这一资源,“流行音乐”与“经典文学”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学生在流行音乐中经受了文学经典的洗礼,逐步加深了与古典诗词的感情,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学会了在“流行”中辨伪去妄,也提高了鉴赏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9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