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徐绍建:大学语文课语言文字教学的特色
【时间:2010/2/21 】 【来源:武汉大学报(网络版)第978期第4版 】 【作者: 徐绍建 2004-06-21】 【已经浏览3190 次】

    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及其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大学语文课语言文字教学的目的决不止于此,而是有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即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审美感悟能力与表达效果。为达此目的,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充分揭示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大学语文课主要讲授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其中古代文学占有较大比例。因为古代文学是语言文字艺术极为丰富的宝库,凡文字功底扎实者,无不具有较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我们在讲授古代诗文时,不仅要求学生做到注释准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而且促使他们深入细致地感受、体悟语言文字的意象美、气势美、节奏美、流转美与色彩美。
       
    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使用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尤其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常呈现出令人反复咀嚼回味的美的意象,如明月、夕阳、杨柳、孤雁、霜露、秋风……等等。当学生准确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后,文字就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再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诗句时,就会浮想联翩,受到人间至情的陶冶,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启迪。
       
    古人行文颇讲究气势美。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等篇章,浩然之气充沛于字里行间。究其缘由,除作者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外,更在于他们襟怀坦荡,信仰坚定,有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且思维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与气势美相关的是节奏美。节奏美并非诗歌的专利,散文类作品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像上面提到的孟子、韩愈文章的节奏美,就体现在善于修辞和句式的灵活多变上。具体讲,他们擅长用比喻和对偶句、多种类型的排比句式的运用。如《张中丞传后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不仅酣畅淋漓,气韵飞动,而且句式长短交错,于整齐中求变化,极富节奏感。正如韩愈所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即使现代散文大家,如鲁迅、朱自清、冰心、朱光潜、沈从文、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也深受古文的影响,具有这一美学特质。使学生明乎个中奥秘,下一番研习功夫后,欣赏作品则自会寻幽探胜而心有所得,动手写作便能笔下生花而文采斐然。
       
    至于语言文字的流转美,当属文章整体构思的精巧,起、承、转、合之间的无斧凿之痕。苏轼名篇《前赤壁赋》即是显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乐、悲、喜的情感转换天衣无缝,体现在文字上则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有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再如京派小说家汪曾祺的《受戒》,其情节发展不再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而是一股“生活流”。因而叙述的语言在自然平静中向前流淌,颇具散文婉转而雅致的情趣,诗歌平淡又隽永的韵味。
       
    无论是古诗抑或是现代诗,都注意通过文字的色彩美写景状物、传情达意。前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后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白诗长于用色彩描绘人物的容貌与风韵,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徐诗则借金柳、青荇、彩虹、星辉等富有色彩的形象,营造诗的意境美,倾诉离别母校的感伤情怀;艾诗善于以黄色、紫色、黑色、红色等字眼,分别暗示忧郁、痛苦、艰辛、热烈的情感。
       
    人如其文,作品的文字运用及其风格因人而异,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文章作细致深入的解析。欣赏品味名篇佳作的语言文字艺术美,目的在于为己所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还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实践、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纳入成绩评估之中。就课堂讨论而言,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或因对作品理解欠深入,或因紧张,导致语句不够简洁、流畅。只要他们今后多参与类似活动,多思考,想清楚了再说,就会克服这些缺陷。按学校规定,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欣赏文章(或其他形式,如自编手抄小报、写读书报告等),作为平时成绩记载。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章。其中,约五分之二的学生文字运用能力较强,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且有一定见解。只有少数学生的文章有语病和错别字。这类问题,教师都会在课堂上指出、纠正。另外,我们明确告诉学生,期末考试的评分标准中,文字通畅、不写错别字(包括不规范的简体字)即是重要的一条。
       
    再次,大学语文课的教师在教学用语上应作出表率,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除通过手势和表情作辅助手段外,教学用语要做到:其一,板书时不生造简化字,除特殊情况外,不写繁体字;其二,力避诸如“这个”、“那么”、“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口头禅;其三,语言准确、简洁、流畅、生动,节奏感强,最好有一点幽默感。
       
    总之,语言文字是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人们彼此间交换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其规范化、标准化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言文字的运用与人的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关系密切,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课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徐绍建,(1945~),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871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