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吕桂兰: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
【时间:2010/2/19 】 【来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2009年4月 】 【作者: 吕桂兰(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已经浏览3010 次】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几项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中很重要的方面,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良好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式的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模式,拓展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的时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为目标,让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回归它的本来。
  [关键词]大学语文;开放式;语文能力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在校生人文素质偏低、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反映在:人文素质方面:学生对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承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的关系认知以及人的自我认知方面认识模糊、肤浅甚至混乱;综合语文能力方面: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和加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几项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中很重要的方面。综合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赖于此。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来自于良好的复杂性沟通能力,良好的复杂性沟通能力有赖于良好的人文修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而良好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就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征。

  纵观学校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大学生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大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以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研讨为渠道,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内涵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

  根据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现状,要实现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迫使我们采用开放式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设法拓展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的时空,保障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单解决了一个课时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回归了它的本来。

  二、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特点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于1969年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来进行,教学和学习内容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教师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是其重要特征。

  开放式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教学,应由课内学习、教学和课外学习、研讨两部分构成。为更好地体现能力核心,课内部分从课型设计上,可设计成以教师分析引导为主的理论教学和以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为中心的拓展性专题研讨两种基本课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要使课堂教学具有足够的信息量和分析理解的高度,从而区别于高中语文。拓展性专题研讨部分,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进度,或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讨论产生研讨论题,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当代,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联系所学内容,超越所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报刊图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分析归纳,形成观点鲜明的论证文字。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研讨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达到提升的目的。

  三、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具体操作可以参照教育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生专题研讨模式进行,即给出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一个论述角度,每人查阅不少于2篇的资料,小组成员要进行汇总讨论,写出2000字的发言稿,并制作成课件。研讨会上,每个小组设一个主发言人,限定发言时间,研讨中可设教师提问或指定学生组成提问小组,以增加互动环节并促进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如果教学班人数偏多,可设观众互动环节,让学生分属于不同的团队,以增强其参与意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诚然,大学语文的阅读有它的特殊性,比如,有一些篇目离开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学懂,而且有些篇目所涉及的背景领域很广,教师必须予以点拨。因此我们应研究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主演,而是主导,其职责在于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以使自己的教学有效地运用好专题研讨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将课堂、课外融合起来,既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放到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使语文课堂有了弹性,同时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语文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彰显了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另外,在学习中不断感受探索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开放式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应体现在课外的时空延伸上,这一点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形式体现,如成立各种相应的学生社团———话剧社、诗社、演讲团、朗诵队,等等,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项目(文化节、艺术节、读书节)将语文学习贯穿到学生生活中。当然,每个语文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还有懒于相关部门的组织,不过,语文教师在其中扮演顾问、指导的角色还是可以做到的。

  四、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拓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一些知识,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面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大量信息,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各种观点,有些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左的。作为学习者必须汇集各家之言论,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推理、分析、归纳,实现认知的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应该说,这一复杂的活动过程,无论从知识上、能力上还是人文素养上,对学生的提升无疑是强有力的。通过研讨,小组成员之间、和别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无疑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协作的能力,至于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捕捉别人发言中传达出的信息的能力的训练是自然而然的。课外与大学语文相关的一些活动,则是学习前提下的创造,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其期望的结果不再是一个标准的答案或一个所谓正确的观点,而是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对开放式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教学,过程是最关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基于某种模式而随时准备超越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渠道去学习、思考、体验、感悟、升华,理解所学之蕴涵,感受其情感,辨析其是非,生发出一己观点。总之,我们期望通过多种方法的尝试,真正使我们的学生爱上大学语文课,让大学语文课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8日.
  [2]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
  [3]严运桂,龙厚雄.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
  [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N].南方日报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晓东)

    [作者简介]吕桂兰(1963-),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38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