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王继红: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
【时间:2010/2/19 】 【来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 【作者: 王继红 导师:高明晨】 【已经浏览8830 次】

内容提要

    大学语文设立之初,是由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设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将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这样的提法使得自此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多地研究大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也就是偏重于大学语文“人文性”的研究,而忽视大学语文学科本身的课程性质和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人们对大学语文“基础性”的重视,并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能够给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点启示,使大学语文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  基础性人文性

目录

绪论1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析
(一)大学语文课程变革的历史
(二)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现状
(三)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新认识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定位
  1.本土文化地位的要求
  2.国外课程定位的启示
(二)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
  1.基础性
  2.应用性
  3.人文性
三、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的基本含义
(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的最终要求
  2.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三)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
  1.语言文学知识掌握
  2.文章阅读能力增强
  3.语言表达训练有素
  4.应用写作水平提高
  5.审美陶冶与心灵启迪
  6.人文积淀与道德熏陶
余论  

 
绪 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很难独自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社会需要文理渗透,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就应努力为学生构建这样的知识结构,让文科的学生掌握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科的学生加强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将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发展。大学语文无疑有着这方面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1它从匡亚明、苏步青先生提倡重新开设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在高校领域还没有真正站稳脚跟,有许多学校至今还未开设,即使在已经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该课程也经常会遭到各方面的质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将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这样的定位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没能扭转其边缘的处境,地位岌岌可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外在的,同时也有大学语文自身的原因。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身。但近

  1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出版前言第1页。

年来,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出现偏差。有的认为,大学语文既然是素质教育课程,那么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政治课,德育课,大学语文教学也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有的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可以包罗万象的,如文、史、哲等,凡是与素质教育有关的一切内容都要列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突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基础性、应用性。我们并不否认,大学语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同时也承认“人文性”揭示了大学语文学科的部分特征,但是,过分追求人文性,只会造成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质的迷失。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该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相互统一,它应该建立在传授语文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培育。我们不能因为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就可以脱离开大学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失去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涵。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同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一些专家提出了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建议,可以说,大学语文在高校课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如果要抓住这个发展契机,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确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这些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大学语文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对大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非常广泛,似乎要通过强调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审美教育中的优势,以此来扭转大学语文不温不火、尴尬的局面,因此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多的倾向于人文性。陈碧红在《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法》一文中,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指出大学语文教育更应关注人文修养上的跨越;2余亚森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中,也将
大学语文定位于“提高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求强调人文性,淡化工具性;3李景强在《大学语文学科基础和课程定位》一文中,提出“大学语文必须抛开‘语文’这个概念,舍弃‘语文’之名”,他“倾向于把大学语文改成‘大学国文’,以人文科学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4何晓园《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出“大学语文必须重视人文教育,这是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是大学语文的科学定位,也是拯救大学语文的必要途径。”;5

  2陈碧红:《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法》,载《政法学刊》,2004年8月第4期,第106页。
  3余亚森:《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载《文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1页。
  4李景强《大学语文学科基础和课程定位》,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3页。
  5何晓园:《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68期,第53页。

邝春明在《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兼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出路》中提出“‘大学语文’应改名为‘大学人文’,树立大学人文的观念,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所皈依,大学语文也就有了真正的出路”;6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发现,这几年的研究主要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突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大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思想道德熏陶和品格的塑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7等等,强调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多定位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上。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在教学目标上在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基础性、工具性,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人文素质,这三方面统一起来,缺一不可。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课程与教学论中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如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确立的环节等,同时还需要结合笔者之前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分析主要采用图表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6邝春明:《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兼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出路》,载《教育与职业》,2006年4月第12期,第47页。
  7王芳:《论大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1期,90页。5

  图表法是借助于表格来分析、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本文在区别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三者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层次关系,以及对先前对理工学院所作的调查统计结果时,采用图表法,使问题、结果清晰、客观、一目了然。

  归纳总结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本土文化的地位和借鉴国外母语定位的启示,归纳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然后根据课程性质,结合现在流行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析

  (一)大学语文课程变革的历史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课,大学语文在建国前的许多高校都已开设,只不过当时名称和叫法很多,有的叫“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有的叫“文选及习作”,口头统一名称叫“大一国文”,这是当时各高校的必开科目,而且教师非一般大家所能担当。如当时的清华大学由最有教学经验的朱自清、吕叔湘等教师担任;山东大学也由沈从文等系里最好的老师来教授。这时的大学国文在各高校备受学子们的喜爱。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院系调整,教育学习前苏联模式,文理科分家,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被拆散。随着这一剧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仅在理、工、农、法、商、医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少数保存下来的文理合校的院校里也没有了踪迹。”于是,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知识渗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就中断了二十多年。直到1981年,当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率先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读大学语文,他们的呼吁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同仁的热烈响应。于是,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争取,大学语文课程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以重新开设。

  8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出版前言第1页。
  9同上。7

  (二)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现状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重新开设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它对于提高部分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很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更多需要具有深厚专业技能的人,社会需求的工具性造成学校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学生个人也都开始越来越重视掌握具体专业技能和一些实用课程的学习,人文学科在高校学科设置中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大学语文这门看似务虚的课程开始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处境变得非常尴尬,这用徐中玉先生的话说就是:“第一,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教时未规定,师资缺乏编制上的保证。第二,开设这门课程时常决定于校系领导人的是否重视与支持,不仅各校情况不一,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里,开或不开,教师多少,是否继续开设,也很不稳定,很不平衡。第三,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开设过这门课程。理工系科往往说本专业课时还安排不了,不能再设这门课。有些则因师资力量不足,即因课程地位未明确、教师编制无保证而未开设。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右。”10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没落阶段。不仅如此,在已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里,该课程也经常遭受到各方面的质疑,课时不停被缩减,师资队伍也萎缩得厉害,有的学校没有大学语文老师,就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直接由研究生代课。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说道,大学语文的现状“恐怕连边缘也说不上,许多大学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11造成大学语文目前这个状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体制的原因,在体制上没有给予保证;同时也有观念上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现在素质理念的提出使大学语文重新回到了课堂,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定位,同样也扭转不了其尴尬的地位。

  (三)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新认识

  大学语文在设立之初,是由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12这个开设初衷表明大学语文开设之初注重的是基础性,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教育部将大

  10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出版前言,第2页。
  11大学语文在线,网址:
http://www.dyonline.org/dynew/
  12《匡亚明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1页。

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从这时起,人们开始强调人文性,强调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在教材的编写说明和编排方式中就能体现出来。徐中玉先生在他所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说,大学语文“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13学好大学语文这类课,“可以产生下列一些重要作用:一、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二、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三、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四、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14吴满珍主编的教材里,也强调大学语文教学“旨在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15目前还有些新编教材开始直接按照人文素质课程定位进行编写,任公伟版的《大学语文》,把全书内容分为“人与自我的对话”、“人与形象的塑造”、“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环境的和谐”、“创造与创新——追求梦想的征程”等七个单元。罗玉峰,卢学英等也将他们的教材内容按主题分门别类,分为以下九章,“给生命注入意义的因子”、“在民族精神的旗帜下”、“向往桃源”、“心灵因博大而悲悯”、“苦难:精神的健身”、“在死亡中永生”、“爱在人生中的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编写说明第5页。
  14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编写说明,第3页。
  15大学语文研究,网址:
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1591

“泛舟在人生的河里”。编者按人文素质的逐步养成来编排选文,认为这些篇章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品格,能够成就学生人格完善、精神和谐、事业有成的健康人生。

  结合以上这些编写说明和教材编排方式可以看出,当前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许多人强调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要求大学语文不仅仅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学的教学,还要加强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学,有些媒体更是直接发出要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淡化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突出其文学性、人文性,已成为一个趋势。突出大学语文在素质领域的优势,认为它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这样的观点呼应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有待提高的看法。但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整个教育的重任,是各门人文学科共同承担的任务,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无法独自承担起这样“巨大”的责任,过分强调这些只会使大学语文缺乏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因此,要使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真正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地位和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明确其课程性质。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定位

  大学语文教学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始终纠结着一个课程定位的问题。课程定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明确这门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它能对学生具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在课程改革研究中,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实质问题。当前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必须在综合我国本土文化的需求,同时借鉴国外母语定位经验的基础之上,科学定位。

  1.本土文化地位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保存自身本土文化、发扬自己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而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外化。所以说,无论是民族文化的吸收,还是民族精神的形成,都需要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过程,也就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的母语——汉语所面临的情况是:它在国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现在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许多人在学习汉语,甚至国外许多国家的大学或中小学已经开设了汉语课程。“据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开设汉语课程的有近800所;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有200多所”。16在法国也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数居于欧洲首位;而在韩国,汉语考试更是已经走进高考,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可是我们再看,汉语教育在我们自己国家的重视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现在很多的学生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可是中文却很差。“200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每年一度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大赛,获取第一名的是由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学生组成的留学生队”。17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对汉语这样一种很有文化意味的语言冷漠,表达的欲望越来越丧失,我感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语言是一个文化的根本,语言出了问题,文化就更谈不上了”。18这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民族危机问题。因此,他建议,国家、社会要以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通过一组组美文,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言辞表达之美的同时,体味其中蕴含的文化,使他们充分感受自己国家的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母语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文化的热爱,逐步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16李凝:《世界掀起“汉语热”》,载《教育周刊》,科教网,网址:
            
http://www.stdaily.com/gb/education/2005-07/26/content_414028.htm
  17关复民:《透视汉语“外热内冷”之怪现状》,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6期。
  18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载《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第27版。

  2.国外课程定位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母语教育都已占据着并将继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国外的大学母语课程标准中都直接体现出对母语的基础性、应用性的重视,同时对母语教育的目的也给予了明确的说明。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母语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参与广泛经济领域的竞争,使他们成为享有尊严和满意生活的公民”。19他们强调,母语的掌握是他们面对今后竞争、生活的前提。因此,母语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的要求,必须为学生的今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美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对教育非常重视。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都十分注重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掌握。例如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英语课程标准中说“语言是沟通各门学科的桥梁,学生必须学会在不同领域内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所有的老师都必须适时适地的传授和加强与学生语言交流的技巧”。在他们的标准中,突出母语的应用性,强调语言的交际能力,要求母语教育要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沟通和表达的需要。

  19雷实:《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载《语文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期,第7页。
  20雷实:《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载《语文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期,第8页。

  俄罗斯大学对母语教育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通过母语教育“应使学生能进行积极的生产和交际活动;应向学生介绍俄罗斯文化,并进而介绍世界文化;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言语活动(阅读、书写、聆听、叙述);要包括语言的事实、规律和准则,使学生能自由、和谐、有表情地利用语言交往,形成初步的语言学和文化学读写能力,形成科学的技能和技巧(使用书籍、字典、对书籍进行简评、作摘记,扼要的叙述内容等)……”21他
们强调母语教育要涵盖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希望通过母语教育,能使学生拥有全面的、高质量的知识体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能为学生以后职业的自由选择奠定基础。

  从上述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都非常注重母语的基础性,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强调在任何领域的学习中,语言都是重要的工具;强调必须提高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以上对我国目前母语现状的分析以及国外母语教育标准的借鉴,可以明确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应具有的定位。大学语文应该是一门基础课,是对学生继续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应该成为普通高校除汉语言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

  21国外母语课程改革的基本背景,网址:http://www.zuowenm.com

  (二)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

  1.基础性

  大学语文的性质首先体现在基础性上,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是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其他各科的学习,也都需要以语文为媒介。像各种学科的典籍、著作的阅读,都需要语文这门重要的工具和武器,母语知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他们个性潜能的施展和发挥。我们可以看一下,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科学家,无不是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语文基础,像我们所熟知的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杨振宁等大家,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深厚,而且具有渊博的文科知识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能及时、准确地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表达出来,为世人所知,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要进入什么知识领域,还是想在某一学科深入研究,有所成绩,首先都要有深厚的母语基础。

  母语教学在每个国家的教育结构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教育的基础。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母语教育都被规定为公共必修课,无论学生学习什么学科,进入大学后都要求进一步学好本国语文。徐隆博士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四次学术年会的闭幕式上介绍到自己在美国高校讲授美国语文的情况,他说:“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各科学生都要再读一年本国语文课,是必修的”,22内容“选取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世界文学名著,积极爱国,有创新探索精神的”。23他们认为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门课如果通不过,就谈不上深造、毕业、取得学位等等”。24因此,作为我国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它的功能应首先重在基础性,要向理工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要培养他们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不断满足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此后的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22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编:《大学语文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2页。
  23同上。
  24同上。

  2.应用性

  大学语文的应用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人类的文明通过语言文字得以传承,也正是有了语言才有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说,语言的这一工具属性从语言的产生就与之俱来,从古至今,无论语言如何演变、丰富和发展,它的这一属性都一直没有改变,它始终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联结人类群体生活最重要的手段。大学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包含文字、文学、文化等元素构成的统一体,学生学习大学语文,也是为了能达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然而就笔者所在学校,存在相当数量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偏低,在大庭广众之下能出口成章、侃侃而谈的更占少数,这种状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不相适应的。对于这些,大学语文要发挥应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做语文”。25所以语言的应用性不仅指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这就是应用写作。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会涉及到调查报告、毕业论文写作等,都要运用到应用写作,因此,能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专业思想、观点,是学生对大学语文应用方面的最低要求。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他们把写作当成一门基础学科,一门应用学科。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包括工科大学在内的所有大学都十分重视写作的训练,例如哈佛让所有本科生修一门写作课,为学生即将面对的现实生活作实际的准备。“普林斯顿工学院有八组课程,第一组就是语文与写作,而且是必修的”。26不仅学校重视,现在整个社会也都重视写作,“在日本考学校,找工作,谋生计,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写作文”,27写作能力强的人,才有录取的可能。应用性,这是大学语文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拥有与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相吻合的求职谋生手段。

  2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38页。
  26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编:《大学语文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36页。
  27同上。

  3.人文性

  我们承认大学语文具有突出的基础性、工具性,同时也必须强调大学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选文章里面包含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和教育作用,从而加强学生的多种素质,这是大学语文教学必然产生的效应,是语文学科的特性,由作品本身决定。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篇章,多是情文并茂,“为时”“为事”的不朽之作,在其积极、健康的内容里凝聚着时代的精神,体现着作者高尚的情操,学生欣赏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自然会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感受到其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育。

    小 结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身,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然而,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过多地进行文学欣赏,而轻视语文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强调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但不能背离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淡化甚
至取消对他们一般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认为,过分追求人文性必将造成大学语文这门科目本质的缺失,大学语文教学应当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的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由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而形成的,而“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到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28换句话说,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能力内化于人的内心,形成的品质和素养,要想获得较高的素质,就必须依靠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看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人文性也是一个整体,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我们不能一味的只谈人文性,偏离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的基本性质。

  28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3页。


三、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

  明确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接下来就是明确这门课程最主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实现学生什么样的转变,这就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要研究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白教学目标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的基本含义

  “教育目标”这一概念,是现代教学论提出的教学范畴。这一词在目前教育专业术语中的使用比较混乱,在国际教育文献中更多的把它称之为“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含义,就需要首先弄清与之相关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这几个概念。

  首先,“‘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29而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就是教育目标,所以说,“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一级概念,比教育目的更具体,“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30而“课程与教学目标”呢,它又是教育目标的

  2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50页。
  30同上。

具体化,是对一门学科规定的更具体、更明确的任务指标。可以这样说“教育目标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达成目标,具有阶段意义,经过几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连续达成,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31以上是国际教育文献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概念的区分,他们分别表征了教育领域中目标问题的不同层次,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表1)

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其实也就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92页。

  之所以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是因为这是现代进行教育评价的需要,是为了使教育评价能有个可供衡量的客观标准,也就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有个可供参考的指标。那到底什么是教学目标呢?“西方的学者倾向于将教学目标看成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效果,或指教学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布鲁姆说:‘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泰勒则说:‘形形色色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32我国的学者则是把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联系起来,认为它是教育目的的学科化和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它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国内国外对于教学目标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所指基本相同,都认为教学目标存在于教学活动之前,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主观预测。同时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主要指学生要达到、实现的结果。

  3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93页。

  (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环节

  教学目标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要确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的最终要求

  如上文分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体方向。“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和方针。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它一般在教育法或教育方针中得以规定,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和长期目标。”33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规定: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4这项方针反映出了国家、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总的规定和要求。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也必须服从于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35可以说这就是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教育的总目标,是教学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它处于整个教学目标系统的顶端,对下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目标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33夏瑞庆:《课程与教学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3页。
  3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1999年6月13日。
  3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参见曾加荣《谈谈大学语文的定位》,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9期,49页。

  2.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大学语文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人们对大学语文教育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或理想设计。教学目标确定于教育活动之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决不是教育者的凭空想象、主观臆断,而是在对教育客观规律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习者的需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等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1)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学习者的需要是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什么是学习者的需要?就是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就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处在一个交往日益频繁,关系日渐复杂,竞争也日趋激烈的社会,学生们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还需要具有丰富健全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型人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现在许多人强调必须把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区分开来,大学语文应该有高层次的侧重点,应该有更高的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上的教育。但一门课程存在的价值首先应满足学生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目前有很多理工科学生,他们专业能力很强,但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却相对薄弱一些,其中不少同学还存在完成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困难,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条理不通、词不达意。在笔者写作本文之前,曾对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汽车、交通、生物、材料、机械等学院的理工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最希望在以下哪几个方面能得到提高。这六项具体内容是:(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2)得到思想启迪与道德熏陶(3)提高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4)加强语文训练与文学修养(5)增强语文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6)提高应用写作的能力。笔者共做了426份调查,其中13份为无效问卷。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26

  通过上面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大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语言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方面的提高。

  21世纪,职业、岗位都在激烈的竞争,现代人只有不断学习,尽可能拥有全面多的能力才能获得就业机会,随着时代的越向前发展,这一点就会越明显。《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36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
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37如何使他们拥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简明、准确地写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训练,既是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者自己的需求,是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能够面向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的基础。

  3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第18页。
  37周玉龙:《商业应用文》,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2页。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受制于一定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教育必须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会对教育提出不同需求,要求教育事业培养出适应其发展需要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8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对建国成立50多年来的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反思与总结,是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的思索与反应。大学教育应该贯穿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应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提供坚实的素质基础。

  “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要落在大学语文课程上”。39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引导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一般的政治理论课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普通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38《中共中央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96年。
  39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载《教育与职业》,2007年4月11期,第101页。

  (3)当前学科发展的需求

  “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在《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期《我国大学母语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教育部2004年至2006年三次对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三年中,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母语教育日益受到轻视的问题,有的高校正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不少高校重视各种实用的专业课程,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消减或干脆取消”;40从已开设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学语文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不高,选课率一般。当然,造成上述状况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校领导、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以及学校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觉得它能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也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什么用?”因此,若想重新开好这门课,真正扭转它的“边缘”地位,大学语文就必须明确自己的课程性质,切实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这是这门课程存在的根本。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一门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切合大学生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程。

  40大学语文在线,网址:http://www.dyonline.org/dynew/

  (三)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根据总目标确定的,是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前文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间关系。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养成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他们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是逐步转化,逐步升华的。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必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全面提高的目标。

  1.语言文学知识掌握

  理工科学生的语言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他们进行语文知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前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海南大学时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41李岚清副总理也说过“学文科的要懂一点科学技术知识,学理科的要懂一些文科的知识”,42这是社会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初高中时,语文课本中所分的单元间没有联系,只是同一单元里的文章体裁相同或相近,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分为不同册,可能我们这学期学到的是李白的诗,下学期学到的是杜甫的诗,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对作家个人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整体上的把握。而目前普遍应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像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步高版的《大学语文》,它在编排上是以史为纲,这样就会对学生以前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更为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以文学史为纲,努力提供给学生中国文学的基本框架,使他们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熟悉我们国家文学宝库中的那些辉煌成就。像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主要的戏曲大师要了解一些,对他们的代表作品要读过一些,要知道一些诗歌类型,了解一些作家流派。如讲到《诗经·蒹葭》篇时,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多少篇,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的是什么,“雅”指什么,“颂”又是指的什么。《蒹葭》是《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的最为圆熟的一篇作品,已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和谐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也必须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讲到《论语》时,要知道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汇集言论和事迹的一种书,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总之,知识是浩瀚的,学生不能只限于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他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这些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可能理工科的学生用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它的掌握,会使学生对我国母语有更深的了解,使我们的优秀文化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可以不断延续下去,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41参见1993年4月14日前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海南大学时的讲话。
  4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37页。

  2.文章阅读能力增强

  阅读是一个人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成果激增、信息膨胀的年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年都有大量科技先端的论文发表,大量的图书出版,阅读是获取这些信息的主要手段,一个人要想获取外界大量涌现的新信息,就必须不断阅读。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目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阅读是这样解释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基本上是语言的书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43这时的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读,思考性的读,是以了解意义为中心的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能对文学作品作出个人的反应,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过程的展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紧紧联系起来。语文阅读的过程,首先是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领略到不同文体语言间的差异,记叙文语言的通顺、流畅;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散文语言的生动、优美,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其次,阅读是理解的过程。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明白规范的句式格式、修辞手法和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方式等。同时,阅读还是吸收的过程。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44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的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为今后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提供各种素材。

  4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05页。
  44冯钟芸、张鸿苓:《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31页。

  要达到阅读能力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大学语文课程不可能占用较多的课时,因此,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下能够尽可能多的阅读经典作品,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用课内学到的教学方法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将有效的课堂阅读与良好的拓展性阅读结合起来,培养起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语言表达训练有素

  语言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人人需要必备的能力,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关系到人们的交际、学习和工作,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从具体的方面说,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中的沟通,经济领域中的洽谈,科技成果的推广,都需要语言表达。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尽情地运用语言,那么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如何使学生语言表达流畅,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这就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和准则,把握语言的风格特色,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表现力,这就需要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分析,特别是对语用效果的分析,注重在具体环境中的语言运用,把语言表达和内容的表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定一些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回答。这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之外,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必须准确而简洁,语句、句式要合乎语法规范,条理要清楚,中心要明确。除了回答问题,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拟定一些话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甚至争论;也可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下评析或者进行有主题演讲,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能力训练目标是要让学生达到说话“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总之,要能使学生自由、和谐、有表情的利用语言进行交往,能自由的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的听和说。

  4.应用写作水平提高

  重视写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5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也提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46从这些可以看出,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写作,他们把写作同建功立业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与治国安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写作这种能力在古代就已经受到重视,那么到了当今这个时代,它更成为一种普遍的需要,要求我们具备。

  45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268页。
  4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61页。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规定通过大学教育而毕业的人,第一条要达到的就是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的写作;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第一条也是“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47我国文艺理论家周扬认为“不论是想当作家的人,还是不想当作家的人,都应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问题,一个有文化的国家,人人都应获得这种能力”。48因为在现在,写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最基本的能力,不善于表达,不会写文章,将会寸步难行。有人认为,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大学语文不应该立足于此。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语文面对的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有的甚至达不到基本写作的要求,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94%的理工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上,遇到过文字写作的困难。由于人的研究、创新成果都需要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表现出来,因此,理工科的学生,几乎每一步的研究工作都需要用到写作,在课题研究之初要写开题报告,研究过程中要做实验记录,取得阶段性成果或实验结束时要撰写总结报告或科学论文,甚至最后需要著书立说。这样的科学论文强调科学性,要求表达准确、简洁、富有逻辑性,如果语文功底差,缺乏应用写作能力,就不可能准确的表达出你的科技成果。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这也是为大

  47韩水法:《人文学科与通才教育》,载《教育综述》,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网址:
               http://www.edu.cn/20011023/3006262.shtml
  48毛信德:《大学语文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2页。36

学生今后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作实际的准备,不管学生以后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们都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必要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在学好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把学与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同时要借鉴规范的应用文体写作,在借鉴范文过程中,掌握范文的写作格式,学习范文的表达方式,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写作。同时,为了提高写作的能力,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对个别篇章进行仿写,或者续写自己喜欢的片段或文章,更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总之,要注意把讲授知识、分析范文、写作训练等环节的相互结合。使学生的写作逐步达到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更重要的是书写要能够合乎规范,写什么像什么,有文体感。

  5.审美陶冶与心灵启迪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审美教育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审美教育是美学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49“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0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51文学类的科目更是如此。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反映的一门艺术。审美是文学的特质,审美教育是文学对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功能。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篇目中,无不包含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其中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任何一部作品,它的思想内容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它的人物形象需要依靠语言来塑造;它的景物需要通过语言来描写;它的意境需要凭借语言来展现。可以说,我们每接触一篇优秀的文章,首先往往就是被它优美而深刻的语言所吸引。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学至文章》中也说道,文章的语言文字用得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感受,可以达到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52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对那些意美、音美、形美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讲到李密的《陈情表》,这篇文章千古传诵,主要就是因为它的文字优美、真情感人,还有就是思想内容的积极。文字方面骈散相间、文笔流畅。

  49曹明海:《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22页。
  50曹明海:《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22页。
  5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15页。
  5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第1版,第3页。

“四字句联翩,简洁清亮;对偶句迭出,情意酣畅;”53长短句交错,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就是感目、感耳,接下来再说感心,这篇文章感情真挚,以情切、诚挚的感情打动人心,“写祖孙时更相为命的实情,细密尽致;写自身进退两难的境况,铺排淋漓;写‘不矜名节’的心意,委婉隐曲;写‘天地共鉴’的‘辛苦’,信誓旦旦。这些陈述,无不情意言外,酸楚悲恻。”54作者面对忠孝,提出先进孝,后进忠,可以说这有悖于常理,但却得到晋武帝的谅解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在讲解完课文基础上,可以请同学们谈谈对忠孝二者的看法,在二者难两全时,他们又会如何来对待。在这阅读、分析和讨论中,定会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启迪学生的心灵,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讲析时就要把重点放在音律上,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有意识的去分析词篇的“音韵美”。这首诗是岳飞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的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作者在作品中使用激烈的言语和急促紧迫、沉郁高亢的韵律来有表达自己极其愤怒的情感。同学们在反复朗读这些铿锵有力的词句时,除了能感受到岳飞恐发冲冠、仰天长啸的形象,还能感受到他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起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还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在语言方面采取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五个字,三个停顿,下两句六个字,四个停顿,

  53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66页。
  54同上。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变得舒缓流畅,表达诗人的无可奈何,曼声长叹。全篇通过语言的长短不齐,音韵上的抑扬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我们能感受到苍凉悲壮的气氛,能感受到作者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的孤独悲伤。在教学中,老师在讲清这些音美、形美的语言之后,要引导学生去思索、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发挥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逐步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对一些高水平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古典文学或现当代文学进行阅读和思考,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6.人文积淀与道德熏陶

  文学不仅能使人情感愉悦,还能动之以情、明之以理,使人在理智上得到满足。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历代优秀的诗文,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可以说,大学语文就是以这些优秀作品为媒介,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习者的思想和情感,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与人文修养,影响他们对整个社会,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如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屈原的正直高洁,不屈不挠的伟大人格;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建功立业的抱负,这些都能对大学生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确立,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像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诗文中,无不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他们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抱负,国难之前能发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在生死的考验前能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当心照汗青”的壮语。这些极度凝练的诗文,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和激烈的情感,他们虽然创作于千百年前,但我们今天吟咏起来,内心依然感动,精神上依然可以受到洗礼。可以说,他们的正气,他们的情操,是过去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精神动力;是现在和平年代奋发图强,发展壮大的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也是我们现代的青年人所需要的。文学反映生活,作品透视人生,欣赏这样的作品,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种种特定的人生情境中,面对种种独特的生命状态,通过这些作品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进行思考,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境况的进行关注,从中学会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关照。大学语文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优秀的人文思想资源,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加深了学生的人文积淀。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要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人格完善的自觉性,使学生建立道德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基础性、应用性和人文性于一身,因此教学目标也要力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逐步提高,其中知识掌握是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才有可能提高它们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在课上、课下自觉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才能使他们产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可能。

  总之,大学语文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学习,通过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训练,要使学生了解文学方面的常识,巩固和深化母语基础知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审美和鉴赏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行政公文和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手法,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熟练地、高效地写作。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学生今后其他专业的学习,为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余 论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专家说过,大学语文要姓“语”,即以“语文为立足点”,它不同于中学语文,也有别于中文专业课程,有着自己明确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承担的任务是培养我们的学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授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大学语文课时有限,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是有可能达不到。我们在这里提出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是想要扭转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认识上的偏差,大学语文课不能只笼统的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以大而化之的人文课代替大学语文课,脱离开它自身的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失去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涵。同时这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上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一些理论指导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明显的比以前少了,很多人都没有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主要都是经典作品中精彩的段落和篇章,因此,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如果我们仅仅是重新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读全篇,这也可以说大学语文发挥出了教学作用。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阅读作品,在大量阅读后也自然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审美水平,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与写作技巧。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大学语文在母语教育方面,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能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一些重点大学也正在进行有效的探索、尝试。如北京大学已经设置了“素质教育精选课”,要求包括理工类的所有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上这些基础课,如蒋绍愚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可以说,现在是大学语文复兴的有利时机,于是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问题,要想开好大学语文课,使之成为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的一门课程,就必须明确它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这样才能真正扭转边缘的地位,重新在大学教育中站稳脚跟,成为高校必修课。

  本文观点浅陋,但意在抛砖引玉,由此若能引起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形成一个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理论研究的热潮,则本人实以得偿所愿。


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2]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简编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王志林:《大学语文》(理工类大学适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吴雄、邵良棋:《大学语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魏裕铭:《大学语文》,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曾庆元:《高等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8]张梦新:《大学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9]吴满珍:《大学语文》,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1版。
[10]温儒敏:《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1]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陈洪:《大学语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3]毛信德:《大学语文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14]刘炳新:《实用大学语文》,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6]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45
[17]夏瑞庆:《课程与教学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8]饶玲:《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9]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0]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3]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2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25]周玉龙:《商业应用文》,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6]冯钟芸、张鸿苓:《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27]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第1版。
[28]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2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30]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

期刊文献:

[1]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编:《大学语文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2]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编:《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大学语文研究集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4]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浙江大学编:《大学语文研究集刊》,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5]陈碧红:《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法》,载《政法学刊》,2004年8月第4期。
[6]余亚森:《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载《文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李景强:《大学语文学科基础和课程定位》,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何晓园:《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68期。
[9]李科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2期。
[10]胡运飚:《试论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王芳:《论大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12]邝春明:《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兼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出路》,载《教育与职业》,2006年4月,第12期。
[13]黄越华、杨宏:《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载《北京教育》,2006年6月,第6期。
[14]詹福瑞、李金善:《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载《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5]陈兆金:《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的再思考》,载《语文学刊》,2007年第3期。
[16]徐新:《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
[17]王同魁:《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载《公安教育》,1996年第4期。
[18]曾加荣:《谈谈大学语文的定位》,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9期。
[19]王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思考》,载《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20]刘新英:《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2期。
[21]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2]祝敏鸿:《大学语文定位之反思》,载《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
[23]刘燕:《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再认识》,载《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0期。
[24]苏涵:《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5]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载《教育与职业》,2007年4月第11期。
[26]吴建萍:《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载《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9月第3期。
[27]孙柳燕:《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思考》,载《东华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1期。
[28]倪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与教学改革探讨》,载《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期。
[29]黄海:《大学语文教学美育功能刍议》,载《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6期。
[30]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载《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第27版。
[31]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载《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第27版。
[32]张英:《大学语文修成正果》,载《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第25、26版。49


附录

调查问卷

年龄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

1、你上过、选过或听过大学语文课吗  (1)是(2)否
2、您喜欢大学语文这门课吗?如不喜欢,请简要说说原因
3、您觉得大学语文对于理科生来说,有没有开设的必要? (1)有(2)没有
4、您认为大学语文课的开设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吗? (1)能(2)没多大关系(3)不能
5、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应用文字写作的困难,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有所提高吗?
6、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您希望能够(可多项选择)
(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2)得到思想启迪与道德熏陶(3)提高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4)加强语言训练与文字修养(5)增强语文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6)提高应用文字的写作能力
7、最后您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例如(授课方式、教材、课时等方面)


中文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的研究,是目前大学语文研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实质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将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素质理念的提出和素质教育课程的提法使大学语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没能扭转其边缘的处境,地位岌岌可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外在的,但也有大学语文自身的原因。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身,但近年来,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突出人文性,淡化基础性、应用性。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首先是绪论。分为三小部分,一是选题的缘起及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这一部分的简单说明使大家认识到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二是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现在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大多定位于人文课程,因此研究也多是强调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教育领域的作用和优势。三是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富有意义的参考、启发和指导。

  其次是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析。我们综合分析大学语文发展过程中课程性质侧重点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重新开设是由于“现在许多大学生,语文水平比较低”,因此大学语文开设之初注重基础性,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素质教育课程的定位,开始偏重于人文性,忽视基础性,应用性。我们并不否认,大学语文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也承认“人文性”揭示了大学语文学科的部分特征。但是,过分追求人文性,并且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仅没有准确揭示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反而造成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的迷失。我们不能因为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就可以脱离开大学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失去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涵。

  再次是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大学语文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始终纠结着一个定位的问题。当前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必须在我国本土文化地位的现状和借鉴国外母语课程定位的启示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主要是基础性、应用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它应该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基础之上,通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的渗透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科定位应该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应该成为普通高校除汉语言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

  最后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这是本文的重点之处。明确课程性质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实现学生什么样的转变。教学目标的确立虽然是在教学活动之前,但它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在综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当代学科发展的需求基础上提出来的。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其课程性质,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大学语文只有切实实现自己教学目标,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成为切实满足大学生需求和时代需求的基础课程,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在大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希望能够为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4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