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吴琦:《大学语文》两个版本的差异比较
【时间:2009/9/27 】 【来源:《文学教育》 2006年第8期 】 【作者: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吴琦】 【已经浏览4348 次】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等学校中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试科目。目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材是由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组编本。全国全日制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通用教材是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这两个版本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具体的教学目的的不同,同时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侧重点乃至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本文拟从对这种差异的分析入手,探讨一下这两套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同是《大学语文》,但两套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前者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相当于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自考应试者,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后者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选文编排体例不同。前者把选文按体裁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这是比较传统的分类方法,可以强化学生认识文章的体裁特点。后者在增订版里,把选入的文章,除中外小说创作之外,根据题材及主旨大体而又较细地分成十类,即“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传记·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这种分法比较新颖,在十类文章中,每类都有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文章,较便于同类比较,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抓住个性,对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均有益处。

    (三)、教材容量不同。前者根据自考应试者的实际情况,全书选入的篇目比过去有所减少。有精读课文32篇,泛读课文33篇。为便于自学,适当增加了注释的详度,对作品的难点有所提示。在各篇作品后列的“思考与练习”中,提供了有利于增强写作能力和审美思考的启发性问题。容量不大,方便考生考前复习。后者容量比较大,127篇选文加注释,连同便于学习的“附录”,接近七十万字,可以使大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像《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以及唐宋八大家,以至当代的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两套《大学语文》教材上的这些区别,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出国内两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总而言之,前者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后者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它根生于小农经济和我国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长达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响极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有所扭转,但从“小学——中学——大学”基本学制仍没有根本的突破。要转变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小学和中学,考试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入学与升学考试,一是毕业考试(或者说文凭考试),进入高校之后便不一样,学生面对的是将来的就业压力,那么,取得高等教育的的毕业文凭便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片面追求考试通过率也便成了应试教育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考试转,以便学生能根据试卷的模式,较完整地记牢教材的有关内容,并且准确地回答试题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关键词语,以达到顺利通过的目的。素质教育则不一样。素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素质教育是全面结合的完整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应试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为了应考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能力,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考试通过率为目的,不顾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的短期行为。

    应试教育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等,但至关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只有真正地发生了这种转变,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这样说,不是要否定自考教材的作用与价值。事实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考试模式还将存在。这是因为,传统的模式的影响力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而我们国家的社会现状也决定了目前考试制度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应试教育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在社会就业中,学历和文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用人单位考察应聘对象最便捷的因而也是用得最为普遍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文凭甚至成了应聘者基本素质中最主要的构件。这一点,就迫使自考者将学习的目的专一地放到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文凭上来。加上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都是因各种原因未能通过统考正式进入正规大学的青年。他们往往是在承负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参加自考,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他们于此之外,去顾及其它。而就自考辅导班级的主办单位来说,通过率高,办学声名也高,生源会更广,经济效益也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学如何针对试卷模式,让学生把握重点,也就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正是上述诸多因素,促成了目前自考中的这种倾向的形成。而作为自考中参考面积最广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就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地代表了上述倾向。  

    在自考大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自考指挥棒的影响,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不得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发挥助学者的作用。他们首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亦即所谓要求学生“字、词、句”过关。其次是孤立地讲解分析某一篇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因为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而对于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丰富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对这些作品在记人叙事、写景抒情、论事说理等方面所体现的精湛的艺术技巧,则往往多为忽略,或者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自考试题历来极少涉猎于此。

    高校素质教育就不一样,一方面,学生学习课文已不再有应试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入选篇目逐一讲述。“大学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也必然要扬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大学语文”素质课程的教师,教学上多以“启发式”为主,使学生拓宽加深原有的知识,从而向较高层次的阅读欣赏迈进,并进而使学生从课文中学得的艺术技巧在自己的写作中得到较好的运用。积极引导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俱进,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大,国家更为繁荣和昌盛。  可以肯定地说,《大学语文》两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着,这也就要求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遵循教学规律,区别两类教材的不同特点,完成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所规定的任务,以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45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