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李瑞山:《〈大学语文〉拓展读本(第二版)》例说——以“现代文”为例
【时间:2009/7/23 】 【来源:卫方正新浪博客 2009-5-30 】 【作者: 李瑞山】 【已经浏览5885 次】

    所选刘梦溪《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较全面地叙述了《序二篇》作者之一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另一位作者陈省身的回忆文章《想起大学那段美好年华》,是为文简洁的模范。真是文如其人,看似简单,但内蕴深厚,叙事清晰,非大手笔不办,是数学家的丰采,与文学作品不同——但我们的大学语文新主张,正是在文学之外,还关注非纯文学的所谓“实用文”,而陈文庶几近之;对理工科学生也是很好的启迪。范曾的悼念专文《何期执手成长别》,气势很大,但文辞优美,内容丰厚,允为佳作。

    关于《序二篇》涉及的对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有王小波《智慧与国学》一文。该作角度颖异,常读常新。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摘要》,是以自然科学家身份谈论传统文化问题。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还可参读傅雷的《家书一则》。

    关于序文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可读孙犁《序的教训——〈耕堂序跋〉代序》。该文讲写序的费心与不讨好。金庸的《金庸作品集序》,算得上序的“标准写法”之一种,内容也是学生们应该感兴趣的。

    关于傅雷家书,“读本”又选了一则,是作者给儿子傅聪的另一封信,谈及青年恋爱,内容较为浅显,可一并来读,见出作者不但在思想心智上给儿子以营养,在儿女感情方面,也是慈父心肠。楼适夷的《读家书,想傅雷》,介绍了好友傅雷的生活和性情,对我们了解作者,很有帮助。傅雷家书的受信人、其哲嗣、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劫余家书》,清楚显示了父亲对他精神上的影响。龙应台的《十八岁的那一年》,既是写给生活在国外的儿子的家信,也可以看作书信体的散文,更显得有意为之,也别有深意。

    信函曾经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文体,现今虽说电子信函大量通用,其写作方式已有不同,但信函仍是不可或缺的文章类型。除家书之外,友朋之间,也常常以纸叙事传情。鲁迅的书信写作也堪为典范,《致许广平》、《致曹聚仁》,内容丰富。作家柯灵的《致维梁》极力誉扬他所敬佩的钱锺书先生,文词华美。陈世骧《与金庸论武侠小说书(两通)》,雍容得体。这几篇均颇值得推介。私谊之外,事关公务,写信也大有讲究。历史重大事变之际,信函明为写给某人,其实意在公之于众,毛泽东《致蔡元培》、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不但措辞大有可观,并且皆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曾国藩《家书二则》,也是有名的函牍作品,其影响贯穿整个现代历史。而所选江淹、司马迁的作品,则是古代书信体文的范例。

    王蒙《语言的功能和陷阱》尽显其才华和学识,而《一篇〈锦瑟〉解人难》则是他初次得到学界首肯之作:业余“玩票”,解李义山词,需要勇气,更需见识。《老子的帮助》一书,则是他最近的收获,其中“天地不仁”一则,有代表性,也包含了王蒙对古典语文的解读。关于汉语文,王蒙的《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影响很大的演讲,问世以来,引起过争论,甚至辩驳。关于“汉字文化”的提法,关于“复兴”的呼吁,均有些不同意见。但就整体言之,还是肯定者为多。原因无它,是本文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以有力的方式,得体地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本文就“个人的感受、经验”展开谈论,心态平和,论述中注意“弹性”,不把弓弦拉到很满,少有激烈之论;“大叙述”和“大字眼”中杂以“大白话”、幽默语;呼吁与论说交替互见,连续引证,“贯口”式的词语呈现,在在显示了特殊的“王式演讲风格”。

    而说到演讲词,前述杨振宁文和下述梁实秋文也是。他如“平行阅读”中的竺可桢《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更是名篇。

    《关于小说的语言(札记)》,是汪曾祺所作。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对语言的种种试验,他文学批评中对语言问题的种种议论,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现象。其影响,大且深远。“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成了不少批评家的论题。其小说语言脍炙人口,可不详论;其理论思考,也是非同凡响;要言妙道,层出不穷。从本文即可看出以上特点。一是他提出了许多新人耳目的观点。二是他谈语言,完全从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不谈玄蹈虚,而是平实中肯,例证丰富,趣味十足,全用事实说话。虽是理论文字,也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灵动幽默,俗而能雅,平淡而有韵味。

    周作人另有一篇《两个鬼的文章》,全面阐说他的文章写作情况。《死之默想》也是周氏的代表作,可从中看其散文成就之一斑。关于语文学习,梁启超是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著名现代学者之一,梁著《作文入门》是影响很大的书,近年在大陆也有再版。台湾学者龚鹏程为此书专门写了《导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著关于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观点。而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记也是梁启超有关语文的演讲,生动有趣,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是很好的启发。

    范曾《梵高的坟茔》。冯骥才《最后的梵高》与本文写同一位画家,可以作一对比,看其角度和意涵的异同。而范曾的近作《寂静的世界》,写聋哑人的世界,颇为感人,内涵与文词皆有可观,可见这位近年来声誉鹊起的散文家的最新成绩。

    贾平凹《秦腔》,写一种文艺形式。可再看他写自己家乡另一景观的文章《延安街市记》,以作比较。还可读与贾平凹出身、环境、学养完全不同的白先勇《我的昆曲之旅》,白先勇痴迷昆曲,近年来不辞辛劳,东西奔走,大力提倡,表的是一片痴心。两篇均是写一种艺术形式之妙,大可以比较一番。

    除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的《智慧与国学》也很有名气,可从中发现其文章的共同特点。《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都是王小波的名文,他身后出版的两本思想随笔集子,就分别以这两篇文章作集名。读了,可以对作者的思想深度有更多的了解。

    韩少功《个狗主义》。作者还有一篇辩析一种观念的更有名气的文章——《性而上的迷失》,写得更用心力。《岁末恒河》,写作者在印度的观感和反思,显示了其散文内容的多样性,也可参照阅读。

    《我的四个假想敌》作者余光中的另二篇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和《催魂铃》,前一篇很可以代表作者的另一种风格,就其散文观来说,他似乎更加看重,但好像不如“假想敌”更自然、流传更广。
   
    写《下棋》的梁实秋还有《雅舍》(写其最初创作这类散文时居住之所,在重庆北碚),《理发》(也是《雅舍小品》中的一篇)。其他作者就一个话题,以幽默笔法写一种世相的文章,还有朱自清《撩天儿》,俞平伯《中年》等,均可比较。

    就鲁迅《复仇》所写“复仇”这一主题来说,伦理学家何怀宏的《鲁迅与耶稣》是很“切题”的文章,对加深理解《复仇》,很有帮助。而就散文诗这一文体来说,则《野草(三篇)》所选皆为名篇,是鲁迅独有的作品。而鲁迅《写在〈坟〉后面》一文,不但揭示了《野草》写作时期作者的心境,且其中谈及白话文发轫时期关于文言与白话的看法,足资参考。这一篇情感深沉,所阐述的“历史中间物”的观念,发人深思。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与此文大致写于同一时间的《过渡时代论》,也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代表作。虽然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章现象,现在不大有人如此写文章了,但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汉语文的形成,是有益处的。

    与唐敏《女孩子的花》同为女性作家的散文,有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这可能是最早的一篇女性解放宣言书,作者为此吃了大苦头;苏青《论红颜薄命》,立论角度十分不同。
    
    张爱玲的散文不比其小说成就和影响来得小。《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都是其很有名的代表作;《张爱玲语录》则是其好友林以亮从其日常谈话中所辑。限于版权问题,《拓展读本》均未能选入,但教学时联系《流言》,联系作者的其他散文,还是很有必要的。其他女性之作,选有另一位名声很大的女诗人林徽因的《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写作姿态大方而情感不失深挚,颇见风采。而台湾著名青年散文家简媜的《四月裂帛——写给幻灭》,“现代感”更加强烈,与唐敏之作颇有一比。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汪曾祺《金岳霖先生》都是写人的,写一位作者认为值得正面歌颂的人。在这方面,类似题旨的文章很多,选入的有启功《仁者永远无尽意——回想赵朴初先生》,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叶圣陶《两法师》,刘述先《母亲的追思》,朱伟《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内容是“父亲的追思”)等。作《两法师》的叶圣陶又是张文所写之主人翁。张中行的《胡博士》写胡适,《苦雨斋一二》写周作人,都是课文的作者,有多重参考意义。汪曾祺的《跑警报》也是写西南联大遗事的著名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则可以对照出另外一种父子关系(不同于傅雷、傅聪的)。这些都可以参照去读。
    
    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之外,还有《桃源与沅州》、《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均出自《湘行散记》。而同时代其他散文大家之作,如郁达夫《钓台的春昼》、《江南的冬景》,徐志摩《天目山中笔记》,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是写景的名篇。比较阅读之后,可见其各臻其妙。写《秋天的况味》的林语堂,还有别种风格的散文名作,如《冬至之晨杀人记》,如《读书的艺术》,对照讲授,可见其创作的多重面目。

    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选自《思辨录》一书,历史学家王春瑜为此书写有书评《读〈思辨录〉随笔》,其中第二节是专门评论这一篇的。同是写晚清事的文章还有张鸣的《可人张之洞》,作者为近代史学家,而文笔出众,颇得好评。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就讨论大学理念来说,可读徐复观《怎样当一个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回忆,有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节选)》。就“发刊词”这一文体而言,可参考张季鸾的《本社同人之志趣》(此文为“新纪”《大公报》的发刊词,张为总编)等。王芸生《为公理人道抗议》,则同属于民国时期“旧文”,旧文偏有新意,于今读之,别生感慨。

    前述《追忆逝水年华(节选)》一文,回忆作者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其中大半恰是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先生的。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外,另有《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赠蒋秉南序》。前者是现在常见的“序”,而后者则属“赠序”之作,也是文言写成,题旨相近。

    关于碑记的写作,还可参读《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碑文》,黄永玉的《华彩世家》(这一篇恰是写陈氏家族的)。与之相类的文体还有墓表,文章有唐振常的《墓表二篇》(分别为《师陀墓表》,师陀即芦焚,著名作家;《黎君墓表》,黎指历史学家黎澍),鲁迅的《鎌田诚一墓记》(鎌田为日人,为上海内山书店店员)。祭文,有吴其昌的《祭先师梁启超文》、毛泽写于抗战时期的《祭黄帝陵文》,这两种文体,均是纪念性的,可以对照分析其异同。

    同样著名的对大学生的演讲,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平行阅读”中,有前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讲述大学生活的,前已述及,有陈省身的《想起大学那段美好年华》,许渊冲的《追记逝水年华(节选)》(其中一部分讲金岳霖)及徐复观的《怎样当一个大学生?》等。

    这一版《拓展读本》还选收了几篇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文章。法学家贺卫方的《演说、辩论与法庭》、美国学家资中筠《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都论到大学生的一种口头语文素质的培养,并且辩证了其中的利弊得失。知名媒体人王小峰的《知不道分子》,谈及网络通行天下之际,信息吸收方面的取与舍。龙应台的《一张考卷》,以很有说服力的个案解析,说明了“制造”问题,对于深入阅读是多么重要。这些文字,对引导大学生深入准确地阅读理解分析批判各类语文文本,均会有所启迪。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0000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