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大中衔接

杜红蓉:新课程背景下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时间:2009/5/10 】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 】 【作者: (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杜红蓉】 【已经浏览5468 次】

    [关键词] 新课程;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母语教育
    [摘 要] 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祖国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应当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接轨并有所延续。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共同完成繁荣母语教育的使命。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学术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广大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解决大学语文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不少问题。

    一、对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区别的认识

    在众多的改革呼声里,许多专家、学者、一线的大学语文教师普遍认同,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东南大学王步高等教授表示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肯定是有重合的地方,但两者定位是有区别的。中小学语文课相对而言偏重工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人文性只是兼顾。而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中学语文教学还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华东师大的徐中玉教授提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南开大学周志强博士则表示,在中学,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技巧;在大学,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强调广阔的视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既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学习大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

    与此同时,在2006年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在讨论中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为此,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正确处理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任务分工。

    总之,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几乎都过分强调了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同。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祖国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从语文科目设置的历史上来看,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还是新时期以后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它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课程。不论在语文知识、能力,还是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它都应该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性与深化性教育。随着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学科专业化的发展,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再处于基础与核心,但是其所承担的母语教育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不能无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它应当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接轨并有所延续。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必须对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进行关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语文基础教育的巨大变化。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 1~9年级的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2004年秋季,山东、海南、广东、宁夏4个省区率先启动,此后两年,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6个省区也逐渐进入,到201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率先启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地区的学生, 2007年秋季已经开始进入到大学学习,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推进,人数也将越来越多。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促使大学语文教育思考自身的教改方向。

    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方面规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块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含了“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选修课程则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5个系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7个模块的有关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学内容可谓全面而充实,这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作品“肢解式”的分析,而是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解读,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涵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

    三、关注新课程改革,做好大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我们应当清楚,自己的学生决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大学语文课堂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影响下,和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必然知识面更广、自主学习意识更强、人文知识更加充实,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旦进入大学,语文课所学知识如果比他们在中学时所学还浅、还窄,教师的教学方法依旧是老一套的“高四”语文教学方法,不能帮助他们重新整合提升中学所获取的语文学习经验,就很难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压制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对学习失去热情。因此,当我们抱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积极性不高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有自己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他们由于在其中学读书阶段,没有经历过这次新课程改革,就进入高校工作,又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也缺乏应有的关注。

    总之,要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走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走出来的大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及中学所学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让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一起,共同完成繁荣母语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爱华.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N].科学时报, 2007-01-29.
[2]孙重安.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之比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143-145.
[3]乔光辉.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浅探[M].中国大学教学, 2007, (3): 26-28.

[作者简介]杜红蓉,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和语文教学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0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