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
【时间:2009/4/14 】 【来源:外研社网站 】 【作者: 外研社】 【已经浏览9667 次】

一、教学要求

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的基础;

学习本文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逻辑鲜明的论述方式;

体会文章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和和平的伟大意义;

思考“战争与和平”这个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

二、学习要点

从当代世界的角度认识巴以冲突的本质,并体会和平的重要;

体会文章从人性角度分析的特点,并找寻文章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根源。

三、作者生平

      伊扎克·拉宾(1922—1995), 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青年时代立志农业救国,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原来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后,他帮助释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犹太移民,于1946年被英国人软禁了6个月。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

      1964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带来和平,却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1974—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账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 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 9月2S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 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巴勒斯坦 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1995年11月 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5岁。

199631日,拉宾遇害身亡已近半年。这一天是他74岁的生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为拉宾的墓碑举行了揭幕仪式。

1996103日,拉宾遇刺身亡一周年还差1个月,特拉维夫地方法庭宣布了对刺杀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凶手伊加尔·阿米尔和其他两名从犯的判决。阿米尔被判终身监禁,两名从犯分别被判处12年和7年监禁。

1996114日,拉宾遇害一周年。在拉宾生前最后一次演讲的特拉维夫市国王广场,数万名以色列公众举行了和平集会,悼念这位卓越的和平斗士。参加集会的人们在广场上手持蜡烛和拉宾的肖像,一些以色列著名的歌唱家和乐队还在广场表演了悼念拉宾的节目。拉宾的遗孀莉娅在集会上呼吁以色列人民继承拉宾的遗志,继续拉宾所倡导的和平事业。特拉维夫市长米罗在集会上发表了演讲,他说:“拉宾这位伟人将永远铭记在以色列人民心中。”

四、作者思想

客观地讲,拉宾一生确有不少惹人非议之处。这位戎马倥偬的将军,曾给许多阿拉伯人带来苦难。当第三次中东战争硝烟弥漫之际,是他,作为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参谋长,与国防部长达扬联袂指挥了这场占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等大片阿拉伯领土的战争。在拉宾统帅的金戈铁马下,有多少阿拉伯无辜生灵惨遭涂炭!还有,拉宾初任总理期间,一度对阿拉伯人采取高压政策,扬言要用铁拳砸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骨头,使阿拉伯人对他恨之入骨。难道,人们是因此将拉宾遗忘了吗?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时代变了,拉宾也全然换了一个人。他没有表现出有些政治家常有的固步自封,而是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过去。在冷战结束的新形势下,拉宾和以色列国内的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靠战争和流血,是不能构筑保卫家园的坚固堡垒的,只有与邻国和睦相处,才是唯一的正道。于是,拉宾赢得1992年大选再度出任总理后,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昨天,像当年率领千军万马奔赴战场一样,领导以色列人民投入与昔日仇敌共创和平的战斗中。这是需要相当胆识和勇气的,且不说以色列朝野的重重反对,单对行伍出身的拉宾本人而言,做出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拉宾深知缔造和平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他依然勇往直前。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10万人和平集会上被刺身亡。与会前,他坦然拒绝卫士们要他穿防弹衣的劝告,称“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和平而献身,死得其所”。

      言语简短,却掷地有声,透出拉宾为和平而义无返顾的决心和气魄。这位雄心勃勃、想在有生之年为阿以和谈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的和平勇士,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而以他的一腔热血,祭奠了荆棘丛生的中东和平之路。

五、本文创作背景

杨曼苏:《以色列总理拉宾》(选)

1993829日,耶路撒冷以色列内阁会议室里。主持会议的拉宾总理与外长佩雷斯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他的部长们宣布:经过多轮秘密谈判,佩雷斯外长已于8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同巴解组织代表草签了秘密协议,在被占领土上的加沙和杰里科地区给予巴勒斯坦人有限的自治。此言一出,在座的部长们个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他们万万没想到总理和外长背着自己来了这么一手。随即,佩雷斯向不知所措的部长们汇报了整个谈判过程以及达成协议的要点。散会后以巴达成秘密和解协议的消息立刻像闪电似地传遍了全世界,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欢呼的、沉默的、批评的和愤怒的皆而有之。但是,即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对者,也不得不钦佩拉宾那非凡的胆略,因为他敢干其他中东政治家不敢干的事情,敢于出来解决中东最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一些人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心头都滑过这样一种感受:干得漂亮!又是一个萨达特式的惊人之举!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要想在复杂多变的中东地区里真正办成一件事,最好是搞先斩后奏,在事情没办成之前千万别吭气,否则事情一露馅就难办下去了。

当然,把一切功劳都算到拉宾头上也有失公允,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独角戏是没看头儿的。与他同时成为这一新闻大主角的是巴解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他也以自己的现实、理智和大无畏气魄博得了广泛的称赞和敬重。但切不可把它看成是美国人施加压力的结果,因为美国人在这件事上并不像平时所说得那么热心,并没帮多少忙。实际上这个协议是两个当事人,拉宾与阿拉法特,主动拍板成交的。

820日深夜,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帕克路45号外交部大楼的小型会议室里,有几个人在低声交谈着,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神秘而令人激动的气氛。在场的有以色列外长佩雷斯、挪威外交大臣霍尔斯特、巴解代表阿布·阿拉和他们的几位助手,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草签以巴和平协议,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已艰苦地谈判了8个多月了。协议草签后人们自己动手打开了香槟酒,相互举杯庆贺起来,有的人眼角里甚至涌现出激动的泪花。大家的心情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在脸上: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开始捐弃前歉握手言欢了吗?人们情不自禁地用发出响声的碰杯来告诉自己这是真的。巴解代表阿布·阿拉首先抱歉地向众人告辞,他不得不先行一步,因为他不能让外人看到他与佩雷斯一起走出外交部大楼。他是用假护照来到挪威的,即使是签定了协议后也不得暴露身份。

从一开始拉宾和阿拉法特就明白他们必须保密,首先是得对自己人保密。即不但要对各自的反对派——利库德集团和巴解反对派保密,而且也要对自己的支持者保密,甚至还要对各自的核心——以色列内阁及巴解执委会多数成员保密。其中最担心泄密的是拉宾,他很怕吃不到羊肉反而惹一身骚,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对阿拉法特提出了必须严格保密的先决条件。他提出,此事绝不能声张出去,参与者的人数越少越好,范围越小越好,否则宁可不谈。他担心的是利库德集团搞到密谈证据后在议会里发难,弄得事情还没办成就先翻了自己的船。当然阿拉法特的顾虑也不少,近来在他最亲密的战友中也有人不断批评他的退让,更不要说一直与他作对的“解阵”、“人阵”和哈马斯组织了。在连部下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情况下,他再也经不起内部造反的大折腾了。

1992年底以色列当局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以来,拉宾和阿拉法特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他们都经受着沉重的内外压力。拉宾上台时曾发誓要竭尽全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解决以阿冲突,但言犹末了他便对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挥起了铁拳,国际信誉大受损害,而且安理会还要求他把被逐者接回去。在内部,反对和谈的势力嘲笑他的善意,认为那只会鼓励哈马斯等极端组织更猖獗的暴力活动。阿拉法特也是同样。他欢迎拉宾的和解姿态,但随即便发生了驱逐事件,使他相当被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哈马斯的影响急剧增长。相对来说拉宾的处境要好些,由于有美国人的大力庇护总算渡过了安理会制裁的难关,又夺回了一些外交主动权。而阿拉法特的地位则每况愈下,除了海湾战争引起的政治危机外又增添了财政危机,巴解组织已经窘困到了出售自己的房产来维持日常开支的地步。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他首先主动地采取与以方直接会谈的行动。

阿拉法特的手是伸出来了,但接不接这只手就要看拉宾了,衡量拉宾是不是一位能够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此一举。拉宾没有让人们失望,他迟疑了一下后也伸出了自己的手。他原本可以不这样作。他以前一直都指斥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大头目,发誓绝不与他打交道,况且在1992年底还称之为“中东和平的障碍”,现在怎么好改口呢?但巴勒斯坦问题急待解决,不与阿拉法特谈又与谁谈呢?拉宾明白,目前在巴解内部找不到比阿拉法特更有威信、更现实和更有理智的人。在巴解之外可能会找到更理想的对话者,但他们没有阿拉法特那样的根基和国际地位,谈到最后仍可能是一场空。时间不等人,现在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错过机会就只能与哈马斯去打交道了。于是,拉宾开了与巴解直接谈判的绿灯,尽管最初他表现得有些勉强。

一月份的寒冬,挪威外交大臣霍尔斯特不安地在家中踱来踱去,不时地看看表,他正焦急地等候着以巴两方的贵客光临。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他这个东道主绝不能出一点儿岔子。不多时有人先后打来两个电话,他放下话筒后轻松地舒了一口气,随即出门驱车远去。在他接电话的同时,两架班机先后降落到挪威两个不同的机场上,一切正常。舱门一打开,挪威学者拉尔森立即驱车迎上去接人,随后载着来客向奥斯陆东南方80公里处的一座庄园高速驶去。以巴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和谈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事情还得从199211月份说起。当时华盛顿的中东和谈陷入了僵局,阿拉法特很着急,请巴勒斯坦谈判代表侯赛尼和阿什拉维设法寻找新的突破口。于是,他们找到了力主以巴直接会谈的以色列海法大学教授希施菲尔德,请他打开局面。希施菲尔德是个敢说敢做的人,他于当年12月就会晤了巴解高级官员阿布·阿拉。这种会晤在当时是非法的,以色列有禁止此类接触的法令,此禁令直到1993113日才被撤销。然而,虽然双方坐下来谈了,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以方的对话者是热心的学者而不是负责的官员。看来还得另辟蹊径。于是,19933月间阿拉法特又试图通过俄国—美国—以色列的官方渠道来解决问题。但这个弯子绕得太大了,中间环节就出了问题。俄国人愿意帮忙,但美国人不愿意去做以色列的工作,而且话还说得很难听。美国国务院的答复是:要走就从正门走进谈判会场,别老想怎么从窗子里爬进去的馊主意。因此这条路也堵死了。尽管如此,拉宾还是了解到了对方的诚意,他不打算让阿拉法特彻底绝望。因此当巴解执委会成员阿布·马赞通过一位实业家来打开与以色列总理直接联系的渠道时,拉宾点了头。

阿布·马赞1935年出生于现为以包列的加利利的萨法德镇,他的真名是马哈茂德·阿巴斯,是法塔赫最早的成员。自70年代以来他一直是巴解领导人中不引人注目的鸽派,在华盛顿工作期间就开展了与以方的协调活动,与欧洲的同情者和以色列左翼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不顾巴解激进派的攻击,坚持与以色列和解完全符合巴勒斯坦利益的观点,到90年代初他的主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阿拉法特非常信任他,委托他全权负责与以方直接和谈的工作,而对包括政治部主任卡杜米在内的其他执委一直封锁着消息,到最后也只有极少数亲信知道内情。和谈成功后阿拉伯世界舆论普遍认为阿布·马赞为巴以和解的主要策划者,是阿拉法特的理想接班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哪儿谈,怎么谈。在美国谈看来是不行了,得另找个地方。以色列副外长约西·贝林提议在挪威谈,因为那里偏僻不引人注目,还因为挪威学者拉尔森擅长安排这类机密的会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外长佩雷斯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令人感叹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和谈的进展。时间在改变着人,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拉宾。最初派去谈的是希施菲尔德及另一名以色列教授,为的是去探探虚实,到5月份佩雷斯提高了会谈的规格,叫外交部精通谈判的官员替换了打开局面的教授。谈判走上了正轨。

和谈的突破性进展出现在8月份,那时拉宾开始直接指挥谈判,协议草案中的任何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动都必须经过他的认可才行。在这之前他对奥斯陆会谈多少有点三心二意,因为他的眼睛一直在盯着叙利亚人,他希望能与阿萨德总统达成以埃1977年那样的一揽子交易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上台后归还戈兰高地的问题很热闹过一段时间的原因。但经过一年多的权衡,他最终做出了选择巴解作为和谈对象的决定。这是因为:第一,叙利亚不愿作什么让步,始终坚持先还戈兰高地再谈判的要求。而以色列的舆论接受不了这个条件,因为戈兰高地上有已经定居了20年的以色列人。第二,巴解愿意做出诸如承认以色列及声明放弃恐怖活动等的让步,并且加沙地带已是以方舆论公认应该放弃的“火药桶”和包袱,与之和解的代价要小得多。第三,以色列现在最担心的是日益强大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的哈马斯的威胁,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8月份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了中东,他对局势的观察结论也促使拉宾做出了最后。因此,当812日阿拉法特任命巴勒斯坦和谈代表团7名成员为巴解执委会委员时,拉宾没有表示反对。

问题越接近解决,保密工作也就越显得重要了。除了经常更换会谈地点外,以色列领导人的名字也都用上了代号。拉宾的代号为“爷爷”,佩雷斯的代号是“爸爸”,以方主谈的副外长则成了“儿子”。有时,巴方的代表在打电话询问时往往会说出一句令外人莫名其妙的话来,比如“爷爷要求爸爸向儿子传达什么?”等等。专门负责窃听的摩萨德特工们始终没弄明白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然而上峰似乎对此并不深究。但真想捂得严严实实并不容易,记者那张刀子似的利嘴有时也能撬出一些值得回味的信息。有一次拉宾自己就差点儿泄密,他在一次讲话中居然称赞起阿布·马赞来,称他是个现实主义者,是个勇敢的人。好在记者们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才没捅出大漏子。无独有偶,巴方高级官员也曾差点儿露馅。阿拉法特的政治顾问纳比勒·沙特在一次讲话中竟然犯大忌地提到巴以会晤。记者们当然不会再麻木不仁了,跟着就是一顿穷追猛打,要沙特说清楚双方在哪儿会晤,谈了些什么。见沙特抵挡不住了,阿拉法特赶紧出来掩盖。他强调巴以曾几次想在华盛顿会晤,但都以失败告终了。这才算搪塞了过去。

双方一共谈了14轮。当然,谁也不肯轻易做出让步,激烈地讨价还价和唇枪舌剑是难免的,谈判中多次出现使人窒息的僵局。主要的谈判场所设在保尔高德庄园,它是一座19世纪的农庄,室内装饰古朴典雅,屋内的壁炉里燃烧着劈啪作响的木柴,屋外白雪皑皑的园林中潜伏着双目圆睁的警卫。谈不下去休会时,以色列人常常是闷闷不乐地喝咖啡,巴勒斯坦人则神情凝重地猛抽烟,这不是个好兆头。但是,他们往往会突然脸色由阴转晴,眼睛里也放射出欢悦的光芒来,原来是东道主挪威外长那4岁的孩子爱德华欢蹦乱跳地走了过来,嘴里还吱吱呀呀地欢叫着。于是,一时间双方的代表们也像孩子似地爬在地毯上,围到一起与小爱德华逗着玩儿,在欢声笑语中大家的心头不快消失了。重新再谈时,人们似乎觉得刚才的分歧并不那么严重,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艰苦的谈判终于结束了,离别时大伙儿轮流抱着可爱的小爱德华一顿猛亲,那孩子一点都不怕胡子戳,还乐得格格地直笑。代表们感慨万分地说,这孩子不知道自己在谈判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真是个出色的打破僵局的“外交好手”!

奥斯陆协议一签定,随后的步伐就快得多了。83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协议草案,94日巴解主流派法塔赫也批准了这个协议。99日,以、巴相互承认。此刻多少有点儿难堪的美国克林顿政府决定快步走到台前,让人们看清楚谁是这场交易的真正经纪人。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傲然宣称:“要是没有我们,和平进程绝不会出现!”他强调,以巴双方都承认美国是这一进程的“教父”。94日克林顿总统建议双方于13日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以巴双方立即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才使美国挽回了因被排除在和谈外而丢的面子。

1993913日,全球各大电视台都把镜头对准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一个轰动世界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当克林顿总统陪伴着拉宾总理和阿拉法特主席来到麦克风前时,3000多位来宾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佩雷斯与阿布·马赞庄严地代表双方在和平协议的正式文本上签了字,中东历史揭开了新篇章。在他们放下笔后,人们再次热烈鼓掌表示祝贺,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70年代曾在中东地区刮起过穿梭旋风的基辛格。阿拉法特首先向拉宾伸出了手,拉宾多少显得有点儿迟疑,这时克林顿用胳膊把拉宾向前推了一下,两只手终于握到了一起,路透社形容拉宾说:“他看起来更像一个被强拉去看晚间歌剧的体育迷,而不像是个和平的缔造者。他仿佛不愿被人们看见他在鼓掌,因为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纷争几十年的痛苦太深了。”

在阿拉法特发表了演讲后,拉宾走近了麦克风。一时间他感情激荡,嘴唇都似乎有些颤抖,但他还是稳住了神把心中的话倾吐了出来: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值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次机会,并且再次对你们说:够了。让我们祈祷吧,当我们可以说‘永别了,武器’那一天,和平的日子就来临了。”

拉宾总理71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他参与了招致唾骂的血腥战争和凶残屠杀,也参与了眼前赢得鼓掌和欢呼的和解。今后他的选择是什么呢?他会沿着彻底解决阿以矛盾特别是其核心巴以矛盾的道路走下去,毅然承认巴勒斯坦立国和解决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吗?或者,他还能为以色列和中东和平另外做些什么呢?

——《以色列总理拉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本文铿锵有力,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感染力,请选择几位同学带感情朗读。

2.课文分析

本文是拉宾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同时也是拉宾和平主义思想的宣言。

文章首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谈到战争给中东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也谈到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服役军人和现在的以色列总理,心灵在战争中收到的巨大伤害。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逻辑上论证乐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呼吁人们抛弃战争,建立起真正的和平。最后,作者回顾了自己民族和前辈中的和平传统,在寄希望于得到更多和平支持的同时,更表达了对和平的希望和信心。

作为一篇演说词,本文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文章既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又善于渲染情感,思路清晰流畅,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深刻感人。同时,文章以高屋建瓴的演讲气势道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宏伟的思想和宽阔的政治胸怀。

本文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章往往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和平的宝贵、战争的残酷,文章中的很多语句都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例如“我在军队中服务了几十年。经我之手,那些渴望生活、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却走向了墓地。他们为了保卫我们而献出了生命。”“无论是我们世代,还是未来世代的每一位领袖,他们眼前都应该摆放上儿童列队前行等待屠杀的照片,放上火葬场外惊恐万状的妇人们的照片。这些应该成为对所有掌权者的警告。”

3.课文难点讨论

        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世代血仇,近两年又有加深的趋势。请联系本文对战争与和平的观点,讨论两个民族是否可以走向和平。

4.相关评论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刻不容缓,以色列不仅要筑起对付恐怖分子的栅栏,而且要安上与邻国和世界合作的合作之门。拉宾“在整个国家还没有做好接受和平的准备时,他就勇敢地致力于和平”。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拉宾的葬礼上引用了《圣经》中的“替罪羊”的故事来评价拉宾。  “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对上帝的忠诚,命亚伯拉罕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掉。当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亚伯拉罕果真准备这样做的时候,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让拉宾去了,他是在用更加严酷的方法考验我们。我非常喜欢他,对他从士兵转变为和平缔造者、从政客成长为政治家的能力由衷地钦佩。克林顿还说他将在自己的余生一直缅怀拉宾。这位与拉宾结下不解之缘的美国前总统呼吁人们继承拉宾的遗志,推进巴以和平。

七、练习

1.选择题

1)《战争,还是和平》是以(   A   )为背景的。

A.巴以冲突     B.海湾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印巴冲突

2)拉宾在( C )年被刺杀。

A.1993     B.1994     C.1995 D.1996

3)拉宾、佩雷斯和(  C  )共同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A.布什     B.克林顿   C.阿拉法特     D.沙龙

2.填空题

1)拉宾曾经     次出任以色列总理。

2)《战争,还是和平》是拉宾在 诺贝尔颁奖  典礼上的演讲词。

3.简答题

       试分析这篇课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答:(1)文章既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又善于渲染情感。文章中的很多语句都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2)理寓于情,情理交融。

3)文章往往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和平的宝贵、战争的残酷。

八、研习与思考

1. 本文是如何将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的?

答:(1)文章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从个人直接生活体验出发;

2)以情感为基础,以个人为起点,在理性上作进一步升华,使个人生活与社会、民族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表达出深刻的哲理。

2. 选择文中你所认为最具感染力的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要求结合一定的史实,对和平问题、民族问题、人道主义问题作一定思考。

3. 结合你所知道的以色列历史或巴以冲突情况,谈谈你对拉宾这篇文章的体会。

答:巴以冲突持续多年,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水资源问题,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权势力的干预和影响问题,都在思考范围之内。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和平之歌

拉宾遇刺前身上所带,其后被鲜血染红的诗篇《和平之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

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

生命之火被熄灭的人,

血肉之躯被埋入黄土的人,

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

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

无论什么人,

无论是胜利的欢乐,还是光荣的赞歌,

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

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

不要小声地祈求神灵。

引吭高唱和平之歌,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2.毕加索名画《和平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十、延伸阅读

1[以色列]拉宾夫人:《最后的吻》后记

我们来你这里,伊扎克,报到点名……

我们来你这里,如同一个大家庭,我们一个接一个

你是我们的指挥官,已注定成就伟大的事业

你不只是指挥官,你也是同志,是兄长

 

在牛棚,在闷热的小屋,在潮湿的帐篷

这些宿营地中

沙漠行军,只有一只水壶

期待“小小的移民船,船长,我们水上见”

 

在达那炸药1映红天际的夜晚

在食面包果酱,着短裤凉鞋的白天

兄弟们的誓言,依旧留在我们的记忆间

没有写下,没有述说,奇妙,真正的誓言

联系着我们,你活着的同志,来到你的墓前

……

因为你是我们忠实的兄长,真正的兄长,从不伪装

 

我们歌唱,“哪里,啊,哪里,有人和那个人一样?”

在赫茨尔山上的一次纪念仪式上,同伊扎克从帕尔马赫时期就并肩奋战的战友哈伊姆·海弗说出了这些话。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青年时代唱的那首歌中所提出的伤心问题愈加明显。是什么使得伊扎克这么特殊——得到如此广泛的崇拜,如此的信任……如此的悲伤,如此苦苦的思念,人们如此地需要他?

我能够开始认识到我刚刚16岁那年遇见他多么幸运,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他有多么独特。我终生陪伴着一个伟人——分担快乐与忧伤,沉浮起落,好与坏。在我们国家短暂历史的每次转折中我们能并肩奋战该是一件多么荣幸之事。我们国家的人们带着巨大的使命感在坚持。我们将克服困难。我们将奋斗下去,不松懈,不放弃。我们将生存下去。

独立战争之后,伊扎克在接受一次采访时宣布,“我将奉献我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所以我们将永远不会看到我们在这样一种易受攻击的地位上保卫以色列”。从那时起,他承担起将以色列国防军建成世界上最强大、装备最精良的部队的责任。他从不休止地为我们民族的生存而贡献一切。每天结束繁忙的工作后,他总是问自己做得够不够?留下什么事情没有?在他的纪念章上镌刻着,“我把我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安全与和平”。千真万确!

但对他来说,强大的防御是通向和平的第一步。他被暗杀几天后,亨利·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上写道:“作为一个温柔的人,拉宾在显而易见的艰难困苦中强硬起来;作为一个军人,他逐渐艰难地学到了和平规则……其葬礼是对他如何将安全问题很好地提高到道德角度的验证。”

是什么使得拉宾在世界领袖当中具有独特性呢,最近有人让阿拉法特谈自己的见解,阿拉法特说,“伊扎克在他的百姓,在世界,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面前所表现出的寻求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勇气是非凡的——靠的是他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多重勇气”。“拉宾的和平是勇敢者的和平。他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百姓诚实。他不是力量与强权魔力的俘虏。由于这些原因,拉宾成了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伟大领袖”。

伊扎克认为倘若他不是个幸福的人的话,也是个幸运的人。他很少允许自己去享受幸福的奢侈。有些东西总是闯进来阻止他,使之放弃这种情感。六日战争胜利后没有。在和平时期没有。第二次出任总理他的追求取得胜利后也没有。他对能感受到这种瞬间即逝的辉煌就心满意足了。心满意足而且注重实际。因为总有工作要做,日程表上总有没做完的事,明天的内容在等待着他。

他不能不感激历史赋予了他不止一次的机会:有机会在1967年统一自1948年分裂了的耶路撒冷。有机会保证他辛苦创建的国家将得到安全。第二次出任总理使之有机会转移国家的工作重点,在三年半的时间,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使教育预算增加一倍,国外投资增加四倍,实行医疗卫生改革,失业率降低一半,吸收了成千上万的犹太移民,管理全新的以色列交通网络,更新了电力网,实现电信系统的现代化,创办“工艺温室”,将使以色列工业在未来进入领先之列。

但历史最让他辉煌的机会是使他把自己的国家引入和平时代。证明他不但是一位战士,还是一位追求和平的斗士。哎呀,还不止这些。

他死后所留下的未竟事业大声呼唤着他的智慧与洞察力。耶路撒冷、叙利亚、尚不稳定脆弱的和平、更别说我们国家内部的裂痕、将他置于死地的嚣张的暴力势力——所有这些加上其他一些东西需要他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手掌和纯洁的心灵。

现在,我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些备受珍视的品格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的死亡,就像古代英雄身上的瑕疵一样。伊扎克太能干,太强,太愿意单独奋战了。无论他是否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已经向我们,他的家人,向他在政府和百姓中间的支持者与诋毁者呈现出来。我们相信了他的保证,认为将他一个人独自派到那里是安全的,我们为此感到内疚。

在按照犹太历法伊扎克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仪式上,我们的外孙尤纳坦在墓地讲话。“一年过去了,”他说。“大家都请求宽恕。大人物和小老百姓,多愁善感的人和冷淡的人,世俗的人与教徒……他们都来祈求原谅。

“只剩下了我们。直到今天,我们才祈求你的原谅……所以我们到了这里。 我们在你的近旁请求你的原谅。

“外公,原谅我们吧,原谅我们相信你,原谅我们陷入你的网络中,原谅我们为你的魅力倾倒,原谅我们因自豪而闭上了眼睛。原谅我们未能保护你……

“请理解,我们不一样,我们错了。

“外公,原谅我们让他们把你从我们这里带走了。”

 

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可怕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它既痛苦同时又给人以希望。它与我们的孩子有关,也与以色列的孩子们有关。那就是尤纳坦在说“……我们不一样,我们错了”时所吐露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的父亲和祖父在世时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孩子长这么大,都是不喜欢谈论私事的人——诚挚,负责,不喜欢出名,讨厌把一切都讲出来。他们宁愿让父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父亲虽然有些腼腆,可是带着责任感与军人的天职去履行政治生活的义务。然而他不在时,我们的孩子们就得出场了,对和平事业做出响应,接受访谈,在国内外发表演讲,援引他们父亲的话,将他的遗志继续下去。多么可怕的伤悲,多么令人伤心的嘲讽,伊扎克现在不能看见他的孩子们了。不然他该多么自豪啊。

伊扎克逝世后,每个星期五下午都有一群人聚集在出事现场,点燃蜡烛,献上鲜花。最初只是一小群,大约五十人,他们在安息日前向伊扎克表示敬意。但在几个月中,人数已经增加至数百。只要可能,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他们在一起。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不仅是哀悼,而且也是沉思,冥想,终究是会行动的。这些聚会的确引起了一场运动。

我的儿子尤瓦尔是一个开始扩大范围的青年组织中的一员,这个组织名叫“和平的一代”,它寻求建立理解与忍耐的桥梁,以减缓我们国家的两极分化,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宗教的与世俗的。

与之一致的呼声在伊扎克被杀后不久就已经听到,那是在芝加哥一家保守派报纸《新闻》上登载的约瑟夫·阿伦撰写的一篇激动人心的文章中。“一个受过教育的、有知识的、笃信宗教的犹太人杀害了以色列总理,”阿伦写道。“要是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学会争执,必须复活希勒尔和沙玛伊2的精神,必须互相争论但不憎恨对方,必须意识到即使你的人没有掌握权力民主也得受到尊敬的时候,这个污点才能够开始清除……”

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一个民族。1995年,在大屠杀纪念馆的一次演讲中,伊扎克回顾了历史上我们所处的逆境,以及创造和平与和谐在犹太传统中居于永恒和统治地位的原因。那些话而今仍然值得记住。

“在天国创造和平的人,愿他为我们,为整个以色列创造和平……”3

几乎从我们民族诞生的黎明之时起,我们的祈祷词便在卡迪什以及“在天国创造和平的人”之间交替进行,卡迪什是种祈祷词,它尊崇至高无上的上帝,表达犹太人心灵深处的信仰。我们的喜悦中总是含着忧伤。婚礼的华盖和在华盖下踩碎玻璃杯互为陪衬,乔迁之喜总是伴随着显眼的灰泥,以纪念圣殿的被毁,逾越节家宴要吃苦菜。在以色列,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泪水溅在独立日载歌载舞者的身上4

犹太人了解他们历史上有很多艰辛的岁月,精神懦弱的时光,无依无靠的时刻,濒临绝望的境况……

我们了解丧失亲人与大屠杀的悲痛——我们从这些痛苦中胜利地摆脱出来。

我们做这些是带着信仰的力量……人靠信仰生存。人带着信仰死去。我们肩负着几代人的梦想。我们现在不该将其丢弃。

我们今天享受和整个自由世界一起庆祝胜利的喜悦——然而我们并不快乐……对犹太人的打击太沉重,令我们太难以承受。眼睛中的火花熄灭了——但什么也不能将生命与信仰的火花熄灭。是信仰指导我们走向未来——走向记忆与仁慈的日子,走向和平的日子。

让我们,犹太人,将现在化作“记忆与仁慈的日子”。让我们开始忍耐与理解,祈祷它引导我们的民族愈合创伤。

在以色列公墓,有一万八千座坟墓,其中放着年轻以色列人的遗骨,他们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自愿为保卫我们的国家付出最高的代价。悲剧发生后得名的“烛光一代”,很快便理解了这种丧失亲人的苦痛,在学校便接受了大屠杀教育——他们希望胜利地从中摆脱出来。他们愿意呼吁和平,要求拥有建造安全未来的权利。我们必须倾听他们的呼声,予以支持。我们必须像伊扎克那样珍视爱护这一代人。因为他们肩负着几代人的梦想。

上帝命令亚伯拉罕杀爱子以撒作燔祭:

“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5……”

上帝考验亚伯拉罕。但上帝表现出怜悯,让亚伯拉罕用公羊替代,于是他的儿子以撒得救了。

这一次没有公羊。仇恨将我的心,将这个国家的心挖走了……

我们愿意白白献出这燔祭吗?我们无法挽回对伊扎克所做的一切,但是我们千万别背叛他终生对人民所做出的承诺。“他走的是一条孤单的路,”亨利·基辛格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广播网采访时说。“可如果他做的是有意义的,那么不能由他单枪匹马地去干。”

哪里,啊,哪里,有人和那个人一样?

这或许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我们最大的责任是发现他们,培养他们,支持他们,那些为推进伊拉克主张、为他的优秀遗产而奋斗不息的男人和女人。我们自己必须有勇气追求勇敢者的和平。

——《最后的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龙应台:《巨人之死——记以色列总理拉宾

许多人记得的拉宾,是那个1993年在白宫草地上与阿拉法特握手的以色列总理。手轻轻一握,却有万钧之力,足以改变江山。

我记得的拉宾,是他不带表情的演讲面孔。19939月,以巴和平协定刚刚签下。以色列国会山庄的坡地上聚集了十万的人,对拉宾怒吼,指控他出卖了犹太人的利益。巨大的海报上画着拉宾穿着希特勒的衣服,两手鲜血淋漓。几个黑色的大宇:

“拉宾是犹太人的叛徒。”背着枪的犹太移民在坡地上走来走去,告诉采访的外国记者:“杀!对叛徒,要杀。”在震耳的喧嚣声中,拉宾是这么说的:

“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震撼……我是一个经过血浴战场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这是一个转机,虽然它同时是一个危机——”他的音调平淡,脸上没有政治演讲的激情煽动,但是他的话,深深震动了每一个人。

拉宾祈求和平的姿势有其他人不能比的重量;他不是一个昧于现实、高谈阔论的非战主义者。1948年,犹太人占领耶路撤冷,年轻的军官拉宾率领他的士兵攻入古城,进行激烈巷战。19561959年期间,三十多岁的拉宾是戍守叙利亚困境的以军统帅。叙军的炮火从戈兰高地射下时,他在第一线。19671973年的两次战争中,拉宾都是杀人不眨眼一心求胜利的战士。

从枪林弹雨中光荣地活过来的人,没有人敢怀疑他的爱国情操,更没有人敢批评他不懂国防。由浴血将军来谈和平,那个和平是一种九死一生的心底的渴望。

第二天,以色列国会行大辩论,要投票决定是否通过以巴协定。拉宾再度宣读他的和平宣言: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在这片苦难重重的土地上,我们和炮火、地雷、手榴弹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们深深植下,他们连根拔起;我们建筑,他们摧毁…我们几乎每天在埋葬死者。

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拉宾的话音未落,席下鼓噪声大作,反对派的国会议员开始大声叫喊。拉宾谈和平的声音,一直夹在室内议员的叫喊声和室外犹太示威群众的呐喊声之间。

在约旦河西岸,犹太垦民一边对上帝祈祷,一边擦亮自己的枪。在生儿育女开田种地的同时,制造炸药和炮火。这些炸药和炮火,从前只用来对付巴勒斯坦的敌人,现在更要用来对付自己阵营中的敌人——譬如与敌人握手的拉宾。

在加沙走廊,巴勒斯坦人一边对安拉祈祷,一边擦亮自己的枪,在生儿育女开田种地的同时,制造炸药和炮火。这些炸药和炮火,从前只用来对付犹太敌人,现在更要用来对付自己阵营中的敌人——譬如与敌人握手的阿拉法特。

拉宾难道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隐藏的枪口下?1995114日的夜晚,他面对上万的群众,以敞开的胸膛面对黑压压、看不清面目的群众,竟然未穿防弹背心。他与群众合唱一首诵赞和平的老歌,然后再度地为和平请命: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三声枪响。拉宾扑倒在自己的血泊中。

证明了什么呢?

证明人的偏执与愚昧。射杀拉宾的凶手可能是巴勒斯坦人,也可能是犹太人自己的同胞。当人们发现是后者时,全世界在震惊中暗暗松一口气:还好是个以色列人!

如果是个巴勒斯坦人,今天在全球电视屏幕上我们所看见的就不会是拉宾庄严肃穆的葬礼,而是凶残的烧杀抢掠,和平协定的撕裂、民族与民族的战争。因为凶手“幸好”是个犹太垦民,所以以巴两国领导在刺激之下,会更积极地推动和平,实现拉宾的遗志。

可是,谁知道下一声枪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响在什么人的身上?

拉宾是一个人口不过数百万的小国总理,但是丧礼的隆重无人能比。对犹太人有特殊历史情结的德国更是史无前例地派出总统、总理、国会议长、外交部长,前往耶路撤冷致敬。小国总理之死,举世哀恸。

拉宾之死,牵扯到整个中东局势的安危,固然是因素之一,拉宾个人人格力量的辉映,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他哪里会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脆弱,但是他有一个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信念,为自己的国家奠定长远的和平。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他可以背弃戎马干戈,他可以无视喧嚣鼓噪的群众。别忘了,他是一个民选的总理,选票是他的政治生命,但是他敢于不对群众屈服,他敢于对持着枪的群众,大声说:“你们四万个大声叫嚷的人还不如一个伤心落泪的母亲!”政客关心个人权力,哗众取宠;政治家关心国家整体前途,有拒绝媚俗的勇气。拉宾以生命来证明了这个分野。

3.拉宾的名言

“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这是一个转机,虽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危机……”
                                 ——1993913日以巴和平协议签署后,拉宾

在以色列国会前的10余万人集会上发表演说。    
     
“我当了27年的军人,只要和平没有到来,我就会矢志不渝地斗争下去。我相信现在有一个机会,一个争取和平的伟大机会,为了站在这里的人,为了更多的不在这里的人,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
                                     ——拉宾在遇刺之前的国王广场集会上这样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8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