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第三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二)
【时间:2009/3/28 】 【来源:复旦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678 次】

一、单元教学思路
  五言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七言诗句更加口语化,唐朝大量出现七言诗并迅速走向成熟。
  初唐的上官仪、杜审言、宋之问和沈佺期等宫廷诗人总结声律、对仗、韵律等方面的经验,确定了绝句和律诗的规则。而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和卢照邻)反抗倚靡的诗风,提倡清新刚健的诗风。
  盛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其标志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及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
  中唐诗人众多,风格多样。其中白居易、元稹、张藉等人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干预现实,语言通俗化和口语化。韩愈、孟郊、贾岛等人追求奇崛险怪的美学。柳宗元的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诗豪”,风骨苍劲。李商隐一生坎坷,善用寄托象征手法,喜欢用典,语言上凝练精工。杜牧………
  宋代诗歌具有自身的特点,严羽说宋代的诗歌: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宋代的词成为宋代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样式。
  北宋初期最有名的词人是柳永,他的词内容丰富,歌颂“承平气象”,表现羁旅行役,抒写才子佳人的男欢女爱。
  北宋最有名的词人是苏轼,苏轼是士大夫中溶儒道佛三者为一体的典型,他一生在官场上跌宕不定,几次流放,诗词别有一种境界。苏轼的词是豪放词的代表。
  北宋晚期的周邦彦集北宋婉约词的大成者,开创了一种典雅富丽的语言风格。
  李清照是由北宋进入南宋的词人,她的词意境深厚、造语清新。
  南宋的豪放派词人有陆游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元朝文学成就主要在戏剧。元末有人记载:“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大元乐府”就是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杂剧《窦娥冤》是著名的悲剧,歌颂了弱女子窦娥的反抗精神。王实甫的《西厢记》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富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语言上能把典雅的书面语言与白描性的口语结合起来,文采华丽、淡雅质朴。
     明清两代,文学众体皆备,尤以小说成就为最高。明代的白话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短篇集。清代文言小说以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最有名,白话小说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有名。
二、单元课程目录
  将进酒·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天末怀李白·登高                                          杜  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不伏老                                                    关汉卿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曹雪芹


第一课/将进酒·沙丘城下寄杜甫/李  白

一、教学思路提示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目,李白沿用旧题,实写与岑勋、元丹丘两位朋友痛饮狂歌的场景。
   两个“君不见”长句起兴,暗含全篇之旨。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奔流入海的一去不返,头发在“朝”“暮”之间由黑而白的瞬间巨变,表达了光阴不可停留,人生非常短暂的沧桑之感。一空间,一时间;一阔大,一微小,开篇境界雄放但情感沉郁。“人生得意”以下四句,人生尽欢既是沧桑之感的内在发展,也是对沧桑之感的世俗化抵抗。
 李白诗歌的妙处在于不会让沧桑之感一沉到底不复再起,而是一沉到底后能再度昂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空谷足音,把诗人的自信、旷达昂扬到极致。接下来是朋友之间喝酒的真实描写,诗人的情感回到现实而趋于平缓。“与君歌一曲”是转折,是酒后真言与狂言的另一种表达。把对钟鼓馔玉的轻视和长醉不醒的选择,延伸到古来圣贤惟有饮者留名的绝对判断,和陈王曹植斗酒万钱恣肆欢娱的具体人物,诗人的情感由平稳趋于愤激。接着从历史的场景一下跳跃到眼前的酒桌,诗人对于主人说没有钱酒少了很不满意,指手画脚,反客为主,要主人拿出五花马、千金裘等贵重物品换美酒来喝,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用真言、醉话、狂语凝聚起来,仿佛长江大河突然刹住,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为此。
二、作者背景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西域碎叶,成长于四川绵州(今绵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涉猎广泛,喜欢剑术,有游侠思想;喜欢隐居山林,有访道成仙的道家观念;同时也有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天宝元年(742) ,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本想一展抱负,但只是被当作文学侍从,加上遭到腐败势力的诋毁和排斥,不满两年便辞官离开了长安,此后过着漫游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流放夜郎(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而归,不久病死安徽。李白诗歌今尚存900多首,表现了盛唐时代雄壮的气魄。他的诗歌反抗权贵、鞭挞庸俗、追求独立、讴歌自然,再加上想象奇特、情感奔放,形成了自屈原之后又一浪漫主义的高峰。
三、练习题提示
  1.李白一生与酒为友,以《将进酒》和《月下独酌》为例谈谈酒在李白诗歌中是如何被表达的。
  附:《月下独酌》(四首选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提示:李白写酒,常常直接写喝酒的情景,很具有现场感。并且把喝酒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融为一体。李白写喝酒,常常借助与别的景物的结合来深化表达,如与月亮意象的结合。
  2. 《将进酒》和《长干行》都属于汉乐府旧题,汉乐府用今天的话说属于民间创作,李白学习汉乐府等民歌而创作的诗歌多而且艺术性非常高,如《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课余写一个流传家乡的民间故事,或者五首家乡的歌谣。
  提示:此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际审美感受,进行有感情地论述。具体答案不限。

第二课/天末怀李白·登高/杜  甫

  一、教学思路提示
  1.天末怀李白
  杜甫与李白感情深厚,成为文人千古佳话。在人们印象中,杜甫很成熟,李白很年轻,其实杜甫比李白小了11岁。天宝三载,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识,结为好友,分别后两人有许多怀念对方的诗歌。杜甫写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回答:“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人认为是互相嘲讽之作,倒不如看作是知己的游戏之作,杜甫写出了李白之“狂”,李白写出了杜甫之“苦”。
  2.登高
  767年,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杜甫客居长江边上的夔洲,夔洲位于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这年秋天杜甫在长江边上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登高》一诗。
  首联写登高所见的山中景和江上景,突出夔洲的地势险峻,山间江面回荡的是萧森之气。颔联写望远所见,特写落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江水源源而来,突出秋天的肃杀之感。“无边”和“不尽”的不确定性无限地延伸了所见的空间。颈联从壮阔的景色回到诗人的脚下,着一“悲”字,涵盖了诗人辗转长安、天水、成都、夔洲的漂泊之感、疾病缠身无依无靠的寂寞之情、“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的忧国忧民之痛。尾联着一“恨”字,不仅是因为鬓霜重重、潦倒不堪的个人遭际,更重要的是因为诗人面对时世艰难又年老多病而不能有所作为的内心伤痛。起于“悲秋”,终于“恨己”是全诗的情感线索,表现了杜甫忧国伤时的崇高感情。
二、作者背景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仕宦家庭。少年时期饱读诗书,青年时代漫游吴越齐鲁,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浮获,逃出长安后,曾任左拾遗和参军,不久弃官,过着流浪生活,漂流于四川的成都、夔洲、湖南的岳阳、衡阳等地,于770年病死于湘水上。杜甫一生历经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四朝,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历史巨变,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被称为“诗史”。擅长各种体式,尤以七律最佳。他的诗歌内容博大深沉、感情郁结、表现入微,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达到了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后人评价甚高,秦观称杜甫为“诗文之大成者”,杨万里称之为“诗圣”,梁启超称之为“情圣”。
三、练习题提示
  1. 阅读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谈谈李白怀念杜甫的感情所在。
  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提示:李白与杜甫交谊甚厚,成为文人佳话。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李白、杜甫和高适同游现在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把酒论文,亲密无间。天宝五年,李白在山东兖州的沙丘城,杜甫在长安。《沙丘城下寄杜甫》即是此时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作。全诗以设问开篇,看似“高卧”的闲情逸致,掩盖不住李白离开长安后“竟何事”的茫然。“古树”、“秋声”烘托高卧的心态。鲁酒不能醉人,齐歌不能寄情,“竟何事”的茫然仍然存在。最后以“思君”点出,“竟何事”有了具体的落脚点。以浩荡南流的汶水寄托对杜甫的思念,用喻自然贴切。全诗句句写实,一片真气,是浪漫豪放的李白的另一面。但是与杜甫相比,李白更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
  2.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标出《登高》中对仗语句的平仄,撰写一幅对联表达对大学生活的感受。
  提示:此题应该充分要求学生根据有关对仗、平仄的知识,撰写一幅对联。具体答案不限。

第三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轼

一、教学思路提示
  这首词上阙写实。十年来词人之生与亡妻之死用“两茫茫”慨叹,既是普遍意义上生死之间永恒的相隔,也是词人对亡妻思念至深的表达。起句沉痛凄婉,定下全词感情的基调,但又不沾不滞,有穿越时空之感。“千里孤坟”承“十年生死”而来,空间的阻隔,使得各自心中的凄凉无处诉说。“纵使”一词让写实宕开一面,虚构出相逢不识的奇崛场景,“相逢”本是对十年茫茫、千里阻隔的弥合,实现话凄凉的倾诉,可是“不识”不但消解了弥合的可能,还把“无处话凄凉”推向陌生的境地,强烈地突出了词人十年来“尘满面,鬓如霜”的艰苦遭际。
二、作者背景资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散文家,合称“三苏”。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自愿离京出任杭州等地的地方官员。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为“乌台诗案”被判入狱,出狱后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司马光等旧党执政后,苏轼因为主张吸取新法中合理的部分又受到排斥,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儋州(海南儋县)等偏远之地任职。苏轼思想上集儒、道、佛三家,性格旷达,在词、诗、散文等方面文学成就很高,形成了豪迈奔放、灵动横逸的艺术风格。有《苏东坡集》等。
三、练习题提示
  1.苏轼是豪放词人的代表,请联系《定风波》和你所阅读的苏轼的其他诗歌、散文和词,谈谈你对豪放词人胸怀的理解。
  提示: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他的胸怀从文化层面讲,是在中国儒、道、佛三家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旷达胸怀。苏轼的胸怀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苏轼把历史装入胸怀,并看穿历史英雄人物悲剧的本质,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纵贯古今,气象雄伟。同时又在空间中对万物与人类以及个体做了平等的处理,胸襟更为宽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第二,苏轼能把现实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做平衡处理,做到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中“任平生”。
  2. 词,是要合乐的,可以用来歌唱。请挑选两首你最喜欢的当代歌词,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此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进行有感情地论述。具体答案不限。

第四课/不伏老/关汉卿

一、教学思路提示
  “一枝花”属于总起,概述关汉卿半生来折柳攀花。“梁州第七”是“承”,具体写作为世界浪子班头的生活。“隔尾”是“转”,人到中年,虽然饱受窝弓冷箭,但不肯虚度春秋。“尾”是“合”,也是套数的高潮,宣布自己是“响铛铛一粒铜豌豆”,不改向“烟花路上”走的人生选择。这套套数的理解要与关汉卿生活的时代联系起来。
  关汉卿生活的元代,汉族人地位低下,文人在十等人群中属于仅仅比乞丐高一层的第九等贱民;元朝统治者又停止科举,文人找不到出路。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极力张写自己在勾栏妓院的浪漫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关汉卿运用杂剧的艺术形式表现对社会的抗争。
二、作者背景资料
  关汉卿(1240?-1310?),号己斋叟,元代大都(今北京)人,风流倜傥、滑稽多智,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创作以杂剧和散曲为主,他的杂剧雅俗并举,贴近下层社会生活,他的散曲富有生活气息,泼辣有力。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等是其代表作。
三、练习题提示
  1. 课余完整地阅读《窦娥冤》,看是否能读到流泪,写下你对窦娥的理解。
  提示:诵读是体味语言、体会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戏剧,它本身带有表演的色彩,大声的诵读对于理解人物以及剧情有极大的帮助。
  2. 根据本支散曲谈谈你对关汉卿人格的理解。
 提示:从本套数来看,关汉卿是以忠于杂剧这种艺术形式而且以愤世嫉俗、放荡不羁的人格来反抗元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第五课/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曹雪芹

一、教学思路提示
  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的三个主要形象,本文选段以林黛玉为主来刻画他们三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谈心围绕着黛玉的“嗽疾”展开,宝钗认为黛玉年纪轻轻,要把病彻底治好,继而分析黛玉的药方并且提出方案:益气补神不宜太热,以平肝健胃为要,服用燕窝滋阴补气。可谓有根有据(中医理论),句句在理,情感真切。黛玉大为感动,才有掏心认错平日错怪宝钗的表达,这是钗黛谈话最融洽的一次。其实,黛玉之病不仅在肺,而且在心,既是身体之病,又是精神之痛。黛玉由吃燕窝引发的议论,既有主子奴才之间的矛盾,也有自己孤身一人与宝钗有母有哥有田有地的对比,其内核是黛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的凄凉。
  宝钗离去后,正是秋天黄昏之际,秋霖脉脉,秋雨淅沥,沉黑阴冷,与黛玉内心的凄凉融为一体,情景交融。黛玉本有诗人的灵气与敏感,胸有所感,发而为诗,写下了《秋窗风雨夕》一诗。这首诗以“秋”和“风雨”为中心意象,把景色与人物的心情完全融合起来,委婉凄凉,催人泪下。
二、作者背景资料
  曹雪芹(1715?—1763?),本名曹霑,字梦阮,号雪芹、或芹圃,芹溪。大约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出生于江宁(今南京)织造府。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曹雪芹祖上受到清朝皇帝的恩宠,连续几代人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雍正五年(1727),曹家可能受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被抄家,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家道由此败落。曹雪芹晚年居住在北京西郊,生活穷困潦倒,过着“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但是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
三、练习题提示
  1.请你根据平常阅读《红楼梦》的感觉,请挑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谈谈你对《红楼梦》语言的理解。
  提示:此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结合具体的语言表达来进行论述。具体答案不限。
  2. 请你谈谈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理解。
 提示:《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爱情婚姻悲剧的反映。

本站链接:

 

第一单元 重新发现母语

第二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一)

第三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二)

第四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三)

第五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一)

第六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二)

第七单元 立意与构思

第八单元 组织与结构

第九单元 修辞与风格

第十单元 说话的艺术

第十一单元 日常生活与写作

第十二单元 语文常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2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