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第二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一)
【时间:2009/3/28 】 【来源:复旦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633 次】

一、单元教学思路
  中国文化和文学源远流长,《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我国的诗歌传统。
  《诗经》的“风”“雅”“颂”三种体式,采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奠定了汉语诗性表达的基础。
  “楚辞”是产生于战国后期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先秦散文蔚为壮观。《尚书》古奥艰深、风格质朴。《春秋》微言大义、严谨扼要。《国语》记言叙事、平实自然。《左传》叙事曲折、言简意赅,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战国策》人物鲜明、语言恣肆丰富。《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突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礼”和“仁”。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墨子》突出了墨子“尚贤”、“非攻”、“兼爱”等思想,语言崇尚实用和质朴,逻辑性强。《道德经》五千言,表现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语言韵散结合,用语简洁,含义丰富。《庄子》表现了庄子“无为”的政治观和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善用寓言故事,文章挥洒自如。《孟子》表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的政治观,气盛辞壮、犀利雄辨。《荀子》表现了荀子“制天命”和“人治”等思想,文章结构严谨、老练通达。
  汉代散文的代表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汉代诗歌方面,“赋”承荀子的《赋篇》而来有了很大发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射猎赋》,班固的《两都赋》,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建安时代(196—220)的文学以曹操、曹丕、建安七子为代表,形成了“梗慨多气”的建安风骨。
  东晋的陶渊明以《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散文、辞赋和诗歌,表现了高远的生活理想,以清新、自然、率真的文风别开生面。
二、单元课程目录
  黍离·蒹葭·采薇                                          诗  经
  逍遥游                                                    庄  子
  山鬼                                                      屈  原
  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
  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                                  陶渊明


第一课/黍离·蒹葭·采薇/诗  经

一、教学思路提示
  1. 《黍离》三章,每章以“彼黍”、“彼稷”开始,《毛诗传》认为“彼”指周王朝宗庙宫室,诗人路过此处,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长满黍稷,彷徨不忍离去,得出《黍离》哀叹周王室衰败的主题。后人对此多有批评,关键是从“彼”的语境看,无法确定它指代的就是宗庙宫室。《黍离》的“心忧”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而忧什么的具体内涵深藏不露,情感浓烈却又含蓄蕴藉,这正是《黍离》的艺术魅力所在。
  2.《毛诗传》认为《蒹葭》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无法稳定国家;魏源认为是咏颂秦襄公“求贤尚德”之作;还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作,也有人认为思念情人之作;多种解读显示了《蒹葭》的丰富性和朦胧美。
  “所谓伊人”,表明意中人难以向人明说,“在水一方”造成“伊人”与诗人的阻隔,“伊人”的不明确身份,结合“在水一方”的间离效果,让人觉得意中人身影模糊,可望可即。
  3.《毛诗传》:“《采薇》,遣戍役也。”但从《采薇》的内容看,“遣”(派遣)的意思不明显。全诗模仿一个戍卒(“我”)的口吻,前面三章写抵抗玁狁,居无定所,思念家乡。四五两章直接写战争胜利,末章写胜利后回到家乡时的伤悲。《采薇》是戍卒追忆战争生活的诗歌。
  《采薇》把思念家乡与战斗艰难结合起来,确定了中国文学中描写战争的基本主题。
二、作者背景资料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是四言诗的高峰,重章叠句。《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三种诗歌体式。风指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指宗庙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方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感物起兴。
三、练习题提示
  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中国成语绝大部分是四言的,你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喜欢用四言句式或者四字词语吗?请根据所选《诗经》的三首诗歌谈谈你对四言句式和四字词语的理解。
 提示:四言句式,四字词语,是汉语的一个特色,很多人写文章喜欢用四字句式或者四字词语。四字句式四字词语常常显得整齐有致,气势很足,但是也会有呆板之感。
  2.请例举《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各三句,并谈谈你对赋、比、兴的理解。
 提示: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黍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兼葭》
  比:彼其之子,美如玉。《汾沮洳》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硕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淇奥》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


第二课/逍遥游 /庄  子

一、 教学思路提示
  庄子追求逍遥游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反对“人为物役”,人要突破功、名、权、位等的束缚,回归人的本性,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描绘了一幅广大无边的世界,南溟天池中,鹏鸟双翅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飞升九万里,但是鹏鸟要凭借风的流动;反推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达到无所待而游无穷的境界。第二层,用尧与许由、肩吾与于连叔的对话,突出去“名”和去“位”(即“功”)的方式和重要,以达到“无己”的境界。第三层写惠施和庄子对话,突出“无用之用”的意义。大樗无所用处而不受斧斤之害,人无己而不受功名利禄之困。第三层看似偏离前面两层,但实际上是对前面两层的深化。
  《逍遥游》喜欢用“寓言”说理,人物地方,无所凭据,充满神奇的想象。
二、作者背景资料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是战国时宋国人。他和老子并称“老庄”,老子的《道德经》和他的《庄子》(又名《南华经》)均为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庄子》共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相传内篇是庄子自己所撰写的,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撰写的。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文采飞扬,善用寓言故事类比,富有浪漫色彩。
三、练习题提示
  1.《逍遥游》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已经对“逍遥游”有了清晰生动的描绘,但是庄子还继续写了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的四段对话,请你谈谈对此的理解。
  用尧与许由、肩吾与于连叔的对话,突出去“名”和去“位”(即“功”)的方式和重要,以达到“无己”的境界。写惠施和庄子对话,突出“无用之用”的意义。大樗无所用处而不受斧斤之害,人无己而不受功名利禄之困。实际上是对前文观点的深化。
  2.庄子文章的语言很美,请选择《逍遥游》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此题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螺,任意发挥,进行有感情地论述。具体答案不限。


第三课/山鬼/屈  原

一、 教学思路提示
  《山鬼》选自屈原《楚辞·九歌》,是祭祀山鬼的颂歌。
  《山鬼》所写的山鬼是女神,有人认为就是巫山神女。闻一多认为《山鬼》采用的是对唱体,即山鬼女神与山鬼男神(诗中的“公子”、“君”)的对唱,前十句为山鬼男神的歌唱,后十六句为山鬼女神的歌唱。姜亮夫认为《山鬼》采用的是独唱体,全诗为山鬼女神独唱的歌词。后说更为有理。
  《山鬼》语言,以七字句为多,两个三言,中间用“兮”联结,与《诗经》的四言句式,同为汉语结构的基本形式,又瑰丽清新,富于吟唱。
二、作者背景资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修明法度,抵抗秦国的侵略。后来因为同僚上官大夫的进谗,被楚怀王疏远。楚襄王时,因为令尹子兰的猜忌,被流放到江南,后来看到楚国朝政腐败,被秦国侵略,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是“楚辞”开创者,他的诗歌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树立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典范。
三、练习题提示
  1.楚辞极富有楚地的特色。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有中国本土的特色,在中国文学中,各地的文学有各自地域的特色。请以你家乡(这里的“家乡”小到你的家庭,说不定你祖辈或者父辈中就有作家,大到你所属的省、市、区)的一个作家为例谈谈你对文学地方色彩的理解。
  提示:此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有感情地论述。比如山东的学生可以选择张炜、莫言,江苏的学生可以选择苏童、叶兆言,上海的学生可以选择王安忆,湖北的学生可以选择池莉,陕西的学生可以选择贾平凹等等,具体答案不限。
  2.《山鬼》为巫师所唱,屈原的《九歌》都与楚地的巫文化有关,你了解巫文化吗?你了解巫山神女的故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巫文化是古代楚地的文化特色。巫是古代社会中通过歌唱舞蹈使得神降临的人,女的叫巫,男的叫觋。巫一般由年老的并且很有学问的人担任,巫的主要作用是治病。对于巫在古代社会的出现要辨辩证地看。现代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巫文化包括中国北方诸民族传承的萨满文化和中国南方诸民族中传承的傩文化。


第四课/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一、 教学思路提示
  李广,汉朝名将,与匈奴大小战斗七十余次。《李将军列传》重点只记叙了四次战斗:上郡之战、雁门之战、定襄之战、元狩四年之战。上郡之战刻画李广善射善骑、富有智谋的形象,不正面直接写战斗,只是写战争中偶尔发生的一个插曲。雁门之战仍不写战斗的大场面,只写李广兵败被俘,机智脱险的一幕。定襄之战才正面直接地描写战斗的大场面,突出李广在大敌当前临危不惧、意气自如、身先士卒的品格。
  《史记》的史学精神和文学成就历来为人称道。班固认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二、作者背景资料
  司马迁(公元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游历湖南汨罗江、九疑山,浙江会稽山,江苏淮阴,山东曲阜,江苏徐州沛县等地,积累了丰富的文史素材。后来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志向,出任太史令,并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作《史记》。公元前98年,由于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辩解被处以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大约于公元前92年完成了《史记》。
  《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述了上自皇帝下自汉武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史记》一百三十篇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三、练习题提示
  1.谈中国文化,不可不谈《史记》,谈中国历史,不可不谈《史记》,谈中国文学,不可不谈《史记,谈《史记》,不可不谈司马迁,谈司马迁,不可不读他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课余阅读这两篇文章,并联系《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李广的描述和评价,谈谈你对司马迁人格的理解。
  提示:司马迁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处厄境而承担道义的人格的代表。《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李将军列传》三篇文章是理解司马迁人格的主要篇章,一方面他直接写自己的不公遭遇,也通过写李广这样的杰出人物得不到重用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又表达了自己即使在“弄臣”的位置也仍然要完成《史记》写作的坚强品格。
  2. 《李将军列传》是如何来刻画李广这个人物的?对你观察人物和描写人物有哪些启发?
  提示:刻画李广这个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主要有:第一,选择李广一生中对他的人生最具转折意义的事情来描写。第二,选择了重大战事和日常小事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得文章气脉有张有弛。第三,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李广的遭遇。第四,抓住李广的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等来刻画。


第五课/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陶渊明

一、 教学思路提示
  《五柳先生传》据载是陶渊明的自况。
  文章以简洁的笔墨点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怡情;安于贫穷;著文自娱,最后把这些特点归结为“忘怀得失”。重点写嗜酒怡情。嗜酒不是单纯沉溺酒水,而是显明忘怀得失、对于贫贱和富贵泰然处之的志趣。
  《饮酒》一诗前四句概述诗人的志向:结庐人境,远离喧嚣车马,心存高远,喧嚣自会宁静。中间四句描述了一幅自然、平淡、融和的意境:东篱、南山是对“人境”的具体化,菊的傲霜高洁,与诗人“心远”融合一体,诗人的悠然自处,与山气日夕的佳处,与飞鸟返巢的依依相伴,融合成人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二、作者背景资料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东晋诗人,名渊明,字元亮;后来改为名潜,字渊明,出于《诗经·鹤鸣》:“鱼潜于渊,或在于渚。”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这正好表现了陶渊明寄身田园、淡泊名利的志趣。陶渊明曾经断断续续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因为不满官场黑暗,最后辞官隐居,亲自耕作。他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歌的诗人。
三、练习题提示
  1.你喜欢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吗?在历史上或者现实生活中,你觉得有人可以归入五柳先生这类人物中吗?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比如可以选择魏晋时期的其他作家比如阮籍、嵇康或者其他历史的作家进行分析,具体答案不限。
  2.有人觉得陶渊明的语言“枯瘦”,不美。请你联系《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和《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示:陶渊明的语言自成一格,用朴素的语言直接写人写景,很少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式,但语词的自然准确,与诗人的淡然意趣浑然一体。

本站链接:

 

第一单元 重新发现母语

第二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一)

第三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二)

第四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三)

第五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一)

第六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二)

第七单元 立意与构思

第八单元 组织与结构

第九单元 修辞与风格

第十单元 说话的艺术

第十一单元 日常生活与写作

第十二单元 语文常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49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