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步高: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09/1/12 】 【来源:江大实师“写作世界” 】 【作者: 东南大学 王步高】 【已经浏览4572 次】

全国大语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 2004-10

    我校是最早响应匡亚明先生的号召重开“大学语文”的高校之一,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开始十二年,列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已九年,出版自编教材并开设网上课程已五年,成为省一级优秀课程已四年。目前该课程的改革已建立起较先进的系列理论,编著和出版了12种文字教材、教参、辅导读物、音像教材和网络课件,有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有一支近十人以有博士学历的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我们的自编教材已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的唯一《大学语文》教材。我们还于今年7月开通了全国首家“大学语文”课程网站(http://www.daxueyuwen.cn)。东南大学也成了进入新世纪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之一。

    一、以学科定位入手,提出“大学语文”要姓“大”的教改理论

    匡亚明先生针对“文革”年间毕业的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而倡导重设“大学语文”课。许多相关领导也看到较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别字连篇,博士生做得出实验写不出论文,某些学生甚至连申请书、借条也不会写而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但其将“大学语文”定位于还初高中小学语文的欠帐上。更有些学校将新生先考一下,语文不合格的才学“大学语文”,有幸上这门课的均有一种“羞辱感”,故前些年“大学语文”逐年萎缩,教师队伍也不稳定,教材也严重老化。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应当姓“大”,应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如同不论初等数学学多好的理工科新生均须学“高等数学”一样。“大学语文”应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语文课,不是对中学语文“欠帐”的“补课”或“补差”。这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决定了“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它的教材、教法、教育理念均与中小学有本质的区别。

    诚然,我们承认有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但如果“大学语文”停留于浅层次的应用文写作,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抵制。“大学语文”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应当为绝大多数学生着想,给大家以全新的知识、全新的信息、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学术平台、全新的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厌学情绪,也才能改变“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像,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大学语文”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便具备对以前十二年所学文学知识的总归纳和对未来人生数十年语文自学的总启动这样两个重要的方面。归纳不同于炒冷饭式的总复习,而要系统化并查漏补缺;启动也不是一个动员报告,而是要有可指导自学的教材、有便于自学的方法。“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中转站。

    由此为出发点,我们觉得“大学语文”非常有必要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以文学史为纲,建构起简明中国文学史的架构,既将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纳入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也补充一些在文学史上有相当成就而被中小学语文忽略的领域或作家,如六朝诗、金元诗词、明清诗词、明小品文等等,此外补充许多重要的作家如:宋玉、庾信、李颀、冯延巳、晏几道、贺铸、周邦彦、张孝祥、戴复古、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张爱玲、董桥等。又如中小学语文中较少接触的爱情、闺怨、悼亡、孝悌等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予以补充,对一些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精选若干。这使学生对中国文学不仅留下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红花”,也有风格众多、流派各异的“绿叶”,在学生文学知识的园苑中便能多姿多彩。再将《中小学已学篇目》编入教材各单元之末,既使学生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激活”旧知识,也使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语文”姓“大”,还因为如今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所谓“少而精”,以“一杯水”打发所有人的时代过去了。随着年纪和学龄的增加,同学间语文水平的差距也在加大。十二年下来,学生的语文水平已是千差万别。高考是按总分录取的,总分相近,单科成绩却相去甚远。况且如今的高考语文的“标准化试题”、多项选择题能否真正考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也颇有争议。我们觉得,适当加大《大学语文》教材的容量,既有利于建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也使老师增大了选择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不再仅给学生“一杯水”或“一桶水”,而是给学生“一条河”。虽然它往往超出了课堂教学的需要,其深度往往也超出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学完以后对书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全懂。这不要紧,这本书应当跟学生一辈子,“白首也莫能废”。

    “大学语文”姓“大”,还体现在我们教育思想的“开放”与“多元化”思维方面。“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即解放思想,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多元化”则是相对于“一元化”而言的。它不再只是正面说教,不仅是灌输一种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提出在知识层面、学术观点、学术视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多元与开放。

    二、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的育人思路

    五十年代以来,政治课取代了德育课,实践证明,这并不很成功。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上升、自杀率上升、考试作弊等严重违纪率也有所上升。一些大学生相当自私,集体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均可置之脑后,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大学生并不少见。马加爵事件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高校的德育工作到了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应当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十多年来,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及教材编写,注重学生以下道德情操的培养:

    其一,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的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爱国者。屈原《哀郢》诗结尾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尚迷恋故乡,狐临死也将头朝着洞穴的方向。《古诗十九首》中更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的句子;陆游《病起书怀》更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亦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影响,一些青年民族感情淡漠,洋奴思想严重。读这些诗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较之政治课往往更胜一筹。“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虽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校。我们自己为国家的富强、学校的兴盛是否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呢?决不可怨天尤人,似乎党对不起自已、国家对不起自己、学校对不起自己、别人对不起自己,而不去想自己于党、于国、于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二、关心民生疾苦

    曾有一位领导人说:“未来党和国家的各级重要领导,多半会从我们这些重点大学培养出来。”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便是明天、后天的省长、市长、总经理。应当培养他们会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的民生疾苦。《大学语文》中有许多这样的的篇章。曹操《蒿里行》写战乱时代人民的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也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多流亡愧俸钱。”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亦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封建社会的进步文人尚且能心系百姓,以邑有流亡而自己享有俸禄为愧,这种民本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其三、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历代文学家写下许多宣传仁爱的诗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则曰:“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覆盖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我们更融合古代仁爱思想而简化为一种“吃饭哲学”:宁可自己喝稀饭甚至没饭吃,也愿他人吃干饭的人是伟大的人;自己吃干饭也希望别人有干饭吃的人是高尚的人;自己吃干饭却只想让别人喝稀饭的人是平庸的人;自己吃干饭,却不让别人有稀饭吃的人是卑劣的人。

    每次我们讲课中讲到这段“吃饭哲学”时,学生们均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杜甫诗中反映的是一种伟大的情操,而白居易诗中的境界则是高尚的。我们要求学生做高尚的人,学习伟大的人。这样的思想教育,既与文学相联系,又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们走上社会便易于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其四、具有刚直不阿的品格

    马克思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品格是阿谀奉承,我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力倡刚正不阿,要有一身正气。陆机《猛虎行》曾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欲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文人摒弃一切奴颜与媚骨的典范。杜牧亦曰:“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九峰楼寄张祜》)即便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时,诗人也倍感心痛。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中曾云:“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他屈身下僚,不得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因此他甚至羡慕献和氏璧被刖去膝盖骨的和氏,从此无法下跪了。近世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更应当是学生立身处世的榜样。“文革”中,多少有身份的文豪、名家在“四人帮”面前卑躬屈膝,当今也有许多知识分子在贪官污吏面前摇尾乞怜,应为我辈所不齿。

    其五: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应当教育学生增强应对人生磨难与挫折的素质。无论如何受打击迫害,也能笑傲人生,不屈不挠。这一点,苏轼是我们的榜样。“乌台诗案”以后,出狱贬官黄州,他并未觉得凄苦怨艾。他《初到黄州》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同作于黄州的《定风波》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岭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岛,身体也不好,他依旧乐观:“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几次被贬,他不仅没有绝望,反而使创作达到高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均作于黄州。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父母娇惯下长大的,往往任性、经不起挫折,我们年长的教师用自己在“文革”中多次被打成“反革命”甚至坐牢却顽强抗争的经历,让学生增强毅力,潇洒旷达,“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永不沮丧,永不颓废。……

    好的语文教师也是人生的导师,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多教一首诗、一首词更重要,而这人生观的诱导又从诗词文中来。

    其六: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中国文学的美学体系,一般形成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前者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后者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类。课本选篇注意既选有忧患意识,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有关的篇什,也多选山水田园,爱情悼亡的美文。让学生从“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多一点“高雅”,少几分“庸俗”,从而提高人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情操。

    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结构

    自1999年以来,本校自编的《大学语文》文字教材(五种版本)、教学参考资料、课外阅读文选、音像教材、网络CAI课件(三种),以及拓展教材已达12种之多。列表:略

    本教材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特点:
 
    所谓系统性,是指以文学史为纲,按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结合中小学已学篇目,能大致钩画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

    所谓网络式,是指每个单元的精讲课文按时代顺序编排的同时,附编的作品却按专题(如爱国、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悼亡等)跨时代编排,纵横交错,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阅历与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接触一些小作家的吉光片羽。

    所谓立体化,是指每个小单元以一两个或三四个代表作家为重点,选择其三五篇代表作为精讲内容,在备选课文及附录中又选择若干其他代表作,从而以少总多,兼及全人;由重点作家推广而至一两个或题材相同(如边塞、田园诗派)、或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家群。修订本书后又附有“中小学已学篇目”,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打破时空的界限,共同构建文学史的“知识树”。

    所谓大信息,一是指内容信息量大。教材全编修订本85.6万字(2001年版79.2万字),修订本正编课文128篇(2001版102篇),泛读617篇(2001年版379篇),其古文部分已超过中小学已学篇目之和;二是指学术信息量大,书中附有各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使全书学术视野十分开阔;三是理论信息量大:各单元均附有[总评](仅修订本)、[集评]、[汇评],辑录历代名家的精辟评语,且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让学生得到高峰体验;四是文献信息量大;每单元均附有参考书目,全书且附有总参考书目,《教学参考资料》中还附有补充参考文献,包括一些重要的论文目录。

    四、“浅化”与“深化”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历来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均是运用逐步“浅化”的模式编写的。一篇文章之外,介绍作者的生平、对作品加以注释、赏析,甚至加以翻译,使文章“浅化”、好懂,便于学生掌握。对大学生而言,仅仅如此,便不够了。应当运用双向思维,“浅化”的同时也“深化”它;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真伪考]、[作品争鸣]、[作品综述]、[研究综述]、[参考书目]等去“深化”教学内容。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提倡研究性学习,这又是大大“深化”,这是与过去中小学语文截然不同的。让学生能透过一层看问题,看到作品更深层的内涵,看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也看到某些作品的瑕疵。[集评]、[汇评]中甚至辑录了互相矛盾的观点,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这种“深化”既满足了高水平学生的需要,也给老师制造点麻烦,“逼”着老师去在职进修,在备课上花更大的气力。湖北大学杨建波老师称赞我的教材和教学改革“既提高了‘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也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地位。”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甚至摘录许多最新的重要学术论文,“逼”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研究综述]也有意“逼”老师去作学术研究,“逼”学生去了解一定的学术信息。

    至于“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是针对过去不加分析地反对“不求甚解”而提出来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一定深度,很难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去“求甚解”,如[集评]、[汇评]、[总论]等。留下些许模糊不透彻了解之处并不太影响对整体内容的把握,相反可以使教材和学习内容更适合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反复学习、反复吟味,从“不求甚解”而“每有所会”,渐入佳境。其实任何学习常常是从“不求甚解”开始的,儿童幼年背古诗,对自然科学的许多结论,我们大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属“不求甚解”之列。中小学学习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这样其信息采集量极小,不能从更多的信息去把握重点、开阔视野。

    善于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变为能力,是“大学语文”深入改革的重要途径,要将文学知识转变为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将语言知识、音韵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要找“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两句的出处,又没有可以直接可以检索到这两个句子的电脑软件,花死功夫查上三年也不可能找到。却能借助诗词格律的知识,判断它是词的句子,而且是《朝中措》或《清平乐》词的结尾二句,运用大型分调本词集,总共只花一个多小时便可完全解决,知道它是元好问《清平乐》词中的句子。这一例子也使学生颇受教育。

    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全国

    东南大学十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通过《大学语文》1999年版、2003年版《序言》,《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序言》和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第八、九届年会、海峡两岸“大学语文”研讨会、全国精品课程工作会议、江苏安徽两省第一、二届大学语文研讨会上王步高教授的论文及发言,传播了我们“大学语文”的系列改革理论,“大学语文要姓‘大’”等论点,已被全国同行所广泛接受,我们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已成了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之一,印数自1999年以来,以每年递增约60%的速度增加,先后重印20次,仅去年以来印数已达近20万册。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湖北的数十所高校邀请本课题组的教授前去讲学,也有许多高校组织老师来东大听课、取经,还有些学校派“大学语文”教师来我校当访问学者。或报考我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目前我校“大学语文”教师中有近十人具有博士学历,而且大多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从年龄结构而言,老、中、青三者各占一定比例,中青年居多,年龄结构较合理。这些教师大多比较能“教”,获学校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二等奖的有五人,获学校教学一二等奖的也有五人,还有一人获校教学特等奖和宝钢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并被推荐为首届省教学名师候选人。

    但是我们深知,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尽可能贴近学术前沿,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学术水平。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以下一些纵向课题:与浙江大学吴熊和教授合作完成国务院古籍规划重点项目《唐宋词汇评》(我们承担约100万字),其中《唐五代卷》已出版;完成江苏省“九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词学研究电脑专家系统》(一期工程),已通过专家鉴定,已刻光盘百余张,为海内外词学专家所采用,受到广泛好评,我们还完成了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明杂剧研究》,出书后受到学术界较高评价。此外还完成了多项横向课题。

    目前我们正在完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项目:《全先唐诗编纂与研究》,教育部古籍整理规划委员会已批准立项,全书将达400多万字。结合编《全先唐诗》,我们可以掌握许多一手资料,并拓展为《隋代诗歌史研究》、《中国格律诗词的起源》等专题研究,从而在唐以前诗歌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我们还承担中宣部、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子项目《司空图评传》。我们还建有中华词学研究所、戏曲小说研究所,还办有《中华词学》、《诗鸿》等刊物。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87篇,教学研究论文12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编写教材10多种。

    我们还承担教育部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如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语文音像教材建设”(项目代号:126202214);目前已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刻盘3300张,赠送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受益学生已达10万人,今年还将继续增加。我们的“大学语文”还被定为省第二批网络课程。2002年,2003年各完成一次网络课件,前者获2002年省优秀网络课件奖,刻盘600张,受益学生达6万人,后者成为2003年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一部分,已加进东大精品课程网,目前我们再将学校资助的4.8万元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全部注入,对网络课程再作大幅度修改,使之成为与系列文字教材相比毫不逊色的精品教材。我们还将倾注全力,努力办好“大学语文.中国”网站,使之成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和信息交流的中心之一。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确立并经受实践检验,系列教材的编写并定期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全国范围该课程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教学研究网站的建立,新的课程题库及考试系统的制作,并进而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新的理论、教材与实践体系。全国已有20所“211”工程学校和20所地方重点高校及军队院校参加了我们文字及电子音像教材、网络课程的建设。南京重新如八十年代初年一样再度成为全国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之一。我们的教材已为近200所高校所采用,是全国去年发行量最大的《大学语文》教材之一。

    我们决心遵循“每年迈一小步,五年迈一大步”,和“出理论、出教材、出方法、出经验、出人才”的方针,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全国,当好排头兵!

    2004-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98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