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彭新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
【时间:2008/12/20 】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 【作者: 彭新竹】 【已经浏览8414 次】

摘  要

    本论文针对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一些专业不相适应与匹配的现状,提出了在编撰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时注意与专业结合的构想,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介绍了几套现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分析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材注意的多是语文学科的共性,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往往只有一本教科书,缺乏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参考书、磁带、光盘等教材;教材出版和订购的相对自由,导致教材良劳不齐、龙蛇混杂。

    其次,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时代的要求;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是现实的要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有利于专业的创新。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有一定的可行性:文学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角度看是可能的;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

    第三,探讨了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在编写原则上,明确提出:教材基本定位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根本要求体现科学性,力求做到生动、直观,具有可读性、启发性;必须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和可选择性。认为编写体例主要按时代发展顺序来编排,也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灵活变通。

    本课题的重点在于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在具体内容选择上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在这部分,笔者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和艺术专业为例探讨了不同专业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同需求,并从教材的编撰与推广方面作了分析,进一步说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教材 与专业结合


引  言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它应具备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有所区别,同时它还应承担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任务。但是在涉及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笔者却深切感受到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与高职层次一些专业不相适应与匹配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寻找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即在编撰教材时,能尽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形成一整套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又为学生今后的职业作准备。

第一章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自1999年6月13日颁布以来,素质教育己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心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来围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与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当前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教育部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这里看,在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有二:“一是力图纠正专业分得过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二是纠正把大学教育仅当作职业教育(vocatninaleudcation)的倾向,强调大学教育仍然是一种普遍教育(genearleudcatino),应该为学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而打基础,也就是说,大学教育要着眼培养‘通才’,培养具有广博文化素养和深刻人生修养的人。”①

    ①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1版第143页

    我国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对功利性目标的要求,但同时它又是高等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还必须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这是因为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指一个人不仅有“才”还应“成人”),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高职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上,无可辩驳地承担了主要任务。

    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及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例如有些版本教材篇目大部分是古文,学生学来觉得深奥难懂,读都读不通,更逞论感兴趣;而觉得较有意思的现当代文章又非常有限,尤其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上没有见到。虽然美学上说距离产生美感,但作为母语是我们每天需要运用的,若老是采用一种只能远观的心态去审视的话,这种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会具有生命力吗?二是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巫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专升格而成,原来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学生毕业后都有工作分配,对教基础课的教师要求不高,因而语文教师相对来讲压力较小,进取心亦不强。高职学生从整体来说在高考中分数不高,但毕竟已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如果高职语文教师仍是采用中学的教学方法,甚至有的中学教师的课远比高职语文教师的课讲得精彩,那么学生又怎么会对语文课感兴趣呢?三是现行的考评制度制约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把建设“试题库”作为今后考评的重点,认为它能比较客观、标准地评价学生,但是作为思想性和人文性最强的语文,它那些题目是不是只有唯一答案?这种做法会不会扼制了学生灵性的发挥,使其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四是由于大学语文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它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明显成效,从表面看对学生实际作用不大,在追求功利性目标的高职教育中,客观上导致了学校领导对语文的不重视,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面谈到了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几个方面,牵涉面较广,依笔者的功力,是难以全面把握的,更遑论在短短的一篇论文中谈深谈透。这里,笔者只想就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使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做出更好的贡献。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义与内涵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根据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为高职师生应用而编选的语文材料。广义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可以教和学的语文材料,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书、参考书、课外阅读书目、投影片、磁带、光盘等。狭义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专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范本,即语文教科书。本文“教材”取广义。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1998年以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发展得较为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职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8年一2002年,全国新批准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就有459所,2002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招生781万人,为高校招生人数的53.4%,首次超过本科院校。而且今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教育部指出到2007年,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应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这一切都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0年以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刚刚起步,其教育目标、学科性质等正在探索之中,故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参照本科院校的情况,其教材基本沿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或是其压缩本。高职大学语文亦未逃脱这样的命运。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五类九种”之多)。1996年7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被推荐为当年普通高校通用教材,影响较大。这本教材在编排体例上,试行根据作品实际内容或特色相对组合的方式,分为人格修养、人生感受、爱国情怀、社会政治、亲情乡情、恋爱婚姻、登临怀古、写景状物、谈艺论文九个单元。2000年在1996年版的基础上出版增订本,容量大大增加,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分量,增加了凡篇外国名作。编排体例仍按文章内容归类,只是分得更为规范,分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传记·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等共十个单元,外加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两个单元。这两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对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继承传统、丰富修养来说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许多老师却感到:()l教材选文以古代文学为主,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2)因为每篇文章自有主要内容与主旨,又不只有一端意义,必会有交叉现象,这种新的编排体例不适于拓展学生思维;(3)选文非常经典,但与中学重复的篇目几乎占到三分之一,浪费了许多篇幅。而大学语文应与中学语文有所区别,并要高于中学语文;(4)对学生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系列的教材建设也被提到了工作日程。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司[2000119号),提出了“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编写、出版500本左右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的目标。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将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纳入其中。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及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开始思考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问题,寻找大学语文与高职教育的切入点,使大学语文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新编的高职高专系列的大学语文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1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通用教材《实用语文》(周治南、桂裕胜、李卫光主编),是较早的一本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语文如何编写的教材,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专语文教材整体优化新模式研究与实验》向高职高专教育滚动研究的一项应用成果。它强调在职业环境下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语文技能教育。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l实用阅读;(2)实用写作;(3)实用口语;(4)实用书写。从具体内容的编排来看,大部分是应用写作,另外增加了口语和书法。这本教材打破了过去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编排思路,突出了语文的实用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由李竹林、邸艳妹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属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系列,于2002年2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在原有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这本教材主要是凸现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编写宗旨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编写原则上强化实用知识的介绍,编写体例上分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文献阅读、文学欣赏四大模块,选文上追求前沿知识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的引入。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于2003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部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为阅读部分,以文体为单元,每单元附有关于文体的阅读技巧、方法和专门知识的讲解;下编为写作部分,较系统地介绍有关写作的基础知识;二是专门为教师编写了光盘,可供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使用。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的来说,近几年出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1、日益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学校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我国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偏重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与学习,忽视了语文对其他专业后继教学的工具性质,忽视了对现实生活和工作大有用处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仍是“呐于言”的人,这固然有它片面性的一面,但也不能纠枉过正,使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只注重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服务,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仅在我收集到的几套新近几年出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就有超过70%的有这样倾向。而且在平时的随机调查中,我发现不仅相当多学生,就是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认为,高职大学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的能力就足够了,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没有什么作用,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2、大学语文教材注意的多是语文学科的共性,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

    教本,教本,教学所本,就说明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依据。教学,没有教材不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虽然没有中小学语文教材那般重要,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增删,但它还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教学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能力,而且中小学没有分科,故其语文教材对一般学生来说都是适用的,可以大面积通用。高职教育不同,它培养的是未来各种不同职业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一入学,就初步确定了今后的职业,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基本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现行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通用类教材,各个专业通用,注重的是各个职业人群所共同需要的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

    3、往往只有一本教科书,缺乏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参考书、磁带、光盘等教材。

    从我所收集到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和所了解的情况看,除了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配有光盘外,其他教材大多就只有一本教学用书。也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来说,这算不得什么,因为他们大都是硕士、博士,学有所专、所长,且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比较丰富,寻找教学资料比较方便。可是对于刚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难题。因为虽然身份变了,但是学识并不是在短时间就可能形成的。教师面临的困难首先是自己所学有限,其次是学校图书馆馆藏有限,且大多是专业书籍,难以搜寻到大量的较丰富的资料;再次是受中学和中专的教学模式影响较大,教学方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还缺乏像中学那样庞大的网络课件的提供。我曾试过到互联网上去搜索教学参考书、教学用课件等教辅资料,却在键入高职大学语文几个关键词后发觉无此内容;也试过到书店寻找,却也是空手而返,后来还是在导师的指引下,购得了由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委托佳园科技制作的一个《大学语文》光盘。

    4、教材出版、订购的相对自由,导致教材良芳不齐、龙蛇混杂。

    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公认的较权威的教材,同时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材的征订主要由各院校自己掌握,随机性很大,而当前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众多,有些商家就瞄准了这里潜在的商机,或以出版社的名义邀请各个院校的教师参与编撰教材并给予一定的报酬,或请人编好教材后把各个院校的教师名字印上去并付予一定的酬金,或给各个学校征订教材的一定回扣,条件是征订自己的教材,据说回扣往往达到教材订价的15%以上。这样的教材,质量可想而知。当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编撰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良劳不齐、龙蛇混杂的局面。

第二章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①教材编得好,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有兴趣教,何愁达不到最佳学习效果呢?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同时也应保持其较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为学生“成人”服务。

    ①转引自李衰英、语文教材要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系统[J],教育研究1993(3)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的必要性

    1、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改善了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人类也逐步摆脱了蒙昧,走向文明昌盛、技术发达的时代。这反映在教育层面上,入学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专业划分也更细化,由此人们在科学上取得的成绩就越来越多,但在一门专业上取得新的成就也越来越难,只有走各学科互补之路才能在某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者本科读的是这门专业,硕士读的是那门专业,博士攻的又是另一门专业。美国有关学者曾经对1311位科学家进行过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对他们的论文、成果、获奖、晋级等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精通一门的“专才”,而是博才取胜。

    当前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也是开始注重文理互补、理工互补,注重加强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主张沟通文理科,他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说到:“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文科,而地质地文等方面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推原于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于理科。”①当代诸多边缘学科的兴起,不也正是各学科之间渗透与结合的结果。又譬如鲁迅先生,从小就在私塾中苦读,稍大点又进了学习时务的学堂,后负岌东渡日本学医,希望能医治中国百姓肉体上的病痛。可当他在电影里看到一些麻木的中国人面对同胞受侮辱竟能做看客时,受到极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认为疗治中国人的第一要著在于改变精神。试想,如果他不是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较好的文学修养,又如何能转型成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能获得巨大成功,在于他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狂人”形象,而“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形象的塑造成功,实际亦得益于他当年的学医经历。

    ①转引自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版,539页。

    2、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是现实的要求。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仅有的人文学科课程之一,它由于在选文上注重文质兼美,具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它不是板起脸来说教,因而在培养学生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时代还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稳定的阶段,那些能唤起人们美好情感、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的美文,会让学生对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从而也能用爱心来对待我们的这个社会。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只做一种工作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人们会为了改善生活,获得更高报酬或体现自身价值而更换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更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好一门专业作为自己步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同时还应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文化修养。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人的才能,训练他们并推重他们,而且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态度。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它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用人单位也一致提出,学生首先应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如果人都做不了,还能做什么事呢?只会是做坏事,只会是害人。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气质和人生境界,在高职学生选择人生道路上仍然有着特别影响。其实这也正是当年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议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响应,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有四: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倡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同样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几乎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但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三、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有人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话看似荒唐却是事实。于是大学语文就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的地位,在很多学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学生整天忙于专业、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自然对语文也是无暇他顾了。那学生的语文素质怎样呢?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结果许多学生达不到要求,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超过95%,有的不知道最简单的成语“邯郸学步”“东施效肇”是什么意思,更厉害的是一句话20个字错了13个。随着高校的扩招,形势会更加严峻。2004年高职批录取分数线在260-270分左右,连高考总分一半都不到,而且有些学校为了招揽生源,增加收入,通过收取高额费用降低录取分数线,更使得高职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的语文素质低下令人堪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的高级专门应用人才,他们就业的岗位,是在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线,其文化素质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对他们的认可。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最好的途径便是走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之路,使学生“自觉地将对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的理想与品格,人际关系和谐与协调,人类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问题的思考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以确立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创业与创新思维,增强非智力因素,即在广阔的视野内,确定正确的人生追求与价值”。①

    ①转引自何兴楚《论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月

    3、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有利于专业的创新。

    我们知道高职学校是为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服务的,但各专业的高职学生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常用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使用后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观念在一时间难以转变,对专业的新知识在学习上难以融会贯通,不利于专业的创新。

    高职各门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专业服务的,大学语文的开设也是如此。高职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我认为与学习中小学语文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的思维方式。文学因为源于生活,能具体生动地表现复杂变化的现象,而且由于这是作家辛勤汗水的结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容易深入人心。如果我们在编撰大学语文教材时注重其与专业的结合,所选内容不仅文质兼美,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具有专业性,那么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可激发他们驰骋的想象和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文学作品中的想象、联想、灵感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其实历史上就有很多科学家,他们的文学修养都很高,他们都说深厚的文学修养对他们本身的科技工作促进很大。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使我们高职学生既培养了文化素养,提升了人文精神,同时,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能性

    1、文学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前面笔者己经说过,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培养一种文学思维,而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杂谈》论述诗歌起源时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①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如《左传》、《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等,它们均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是历史著作,包含了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而诸子百家的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是哲学著作。文学本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晶,可以说文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生活本身是广阔的,涵盖面极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情世态,无所不包,从纵的方面说,它包括了从古代到现代一切文化的具体演变过程,从横的方面说,它包括了一切人类文化的具体形①转引自马积高、黄钧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6页式和内容。《论语.阳货》中有“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就是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养成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和幽默。近则可以应用诗中的道理事奉父母,远则可以应用诗中的道理服侍君长,而且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学些自然常识。孔子在这里不仅提出了文学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文学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文学语言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可以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联想,而且每个人由于出身背景、生活经历、思考方式、阅读背景不同,也由于每个人所持立场、观点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往往有差异,所以同是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曹雪芹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降花调主>小引》)。①很多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空白”点,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更能使读者发挥驰骋的想象,有时作者创作的形象还会高于其寄寓在形象上的思想,即“形象大于思想”。这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学具有具大的包容性。正是文学具有的这种巨大包容性使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①转引自马积高、黄钧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427页

    2、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角度看,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

    高职层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对象一般是十七、十八岁左右的青年,他们已经具备高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受过普通教育的训练,并有一定社会经验。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几个特点:一是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中学阶段,学生是在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进入高职院校后,自学逐渐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课程不是安排得太满,留有较多自学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不可能讲授教材的各个方面,而是布置各种思考题或介绍参考书供学生自学。二是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高职学生不再像中学生一样一切以教师说的为真理,他们不迷信专家权威,不轻信课本内容和现成的结论,总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喜欢讨论、争辩,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学习自觉性也较强,能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明白学习的意义价值,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三是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不再是学习唯一的主要途径,他们还要参加学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完成实验与生产任务,有时还走上社会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他们理智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他们所学的专业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是准备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其中,而且这种兴趣因为与自己的未来相联系,故而比较稳定而持久。

    目前高职层次课程改革方向就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达到“够用为度”,即使是必须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亦有所选择,如经贸专业的英语、数学教材就是围绕专业所需内容编撰的,其教材名称亦称作经贸英语、经贸数学;就连应用文也是围绕专业进行编写,有旅游应用文、财经应用文之分。虽然有些内容学来较为枯躁,但因为专业所需,学生还是认真在学。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举例说,一个想做物理学家的学生花费时间去学习西方文化遗产,他可能会很不耐烦,假如叫他以物理学为学习中心,探讨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结果以及物理学与伦理学之类的科目,那他就会注意了,这种课因与学生所学主干专业联系密切,有很强的综合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良好的兴趣更是推动高职学生学习进步的最大助力器。那么,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正可以利用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在内容的选择、形式的编排上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使我们高职大学语文更富魅力和特色,从而激起学生更高更浓的学习兴趣,以此实现高职大学语文既为专业服务,又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作用。

    3、实践证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行的。

    笔者刚任教高职大学语文课时,曾被这样的情况弄得窘迫不堪: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往往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要么身在教室心在外,要么干脆人不见,难得有几个在认真听的,和其他语文教师交流,竟大多有我同样的感受和体验。这种状况使我深陷失望之中,直到后来听到一次语文公开课,才让我重新对上好大学语文充满了信心。这是一个美术班的口语表达课,老师首先布置了作业—介绍自己创作的一幅作品,然后给学生十分钟准备时间,接着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分头进行筛选,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再在全班进行决赛。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是自己喜欢、熟悉的对象,全体学生都踊跃参与其中,获得的效果竟出人意料地好。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这让我茅塞顿开。于是自己开始有意识地把上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但由于目前并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全靠自己在教学中摸索,久而久之也掌握了一些规律,即在选材上注重与专业相结合,或在授课内容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或在布置作业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这样不仅教师教起来不累,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下面我便以自己在美术专业授课的情况来作说明。

    中国人喜欢“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国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亦形成了形影相随而又同生共济的微妙关系。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绘画是其专业课程,其大学语文教材选材应以诗歌为主,选择每个时代较具代表性的诗人的情景交融的诗作来解读,同时从中体悟中国诗画美学的“平淡冲和”之韵味。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景),后四句写诗人登高的感慨(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尤其是前四句诗与美术关联,教师上课时便重点讲授:首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有代表性的具体景物,是一幅工笔画,整个画面惨淡凄清,与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相吻合;颇联则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是一幅写意画,写出了秋意之深。这四句诗有仰视、俯视、全景观察,从声、色、静、动等多方面进行写景,构成了一幅生动绝妙的秋景图。课后思考题,我或以一幅画要学生以诗概括内容,或写一句诗要学生画幅画,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构思立意是否巧妙,也旨在以诗意入画来提高学生的美术趣味。如“蛙声十里出山来”,有的学生画了一个荷塘,几只青蛙立在荷叶上;更有学生画了一幅写意山水画,几只蝌蚪沿着远山中的峡谷从容游过来,留给人更多的联想、回味,令人叫绝。另外我还收集了一些光盘(如《唐之韵》等)给学生播放。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竟不由喜欢上了这样的语文课,还老问我:“老师,下学期还有大学语文课吗?”

    在收集高职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时,笔者见到了一本李玉芝主编的《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①。这本书主要在文学与美的关系上进行了探索,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包括诗经、散文、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些文学大师的名作,以现代艺术鉴赏方法,阐释作品中蕴含的生活美、哲理美、艺术美与民族美德,并把它与世界文学进行对比,从而使读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学有较清晰和较感性的认识。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北京服装学院学生修习的大学语文教材,它在文学与专业的结合上作了可贵的探索。不过笔者认为这本书过于侧重文学史,选文篇目数量上还是少了点,而且选的内容基本是诗词,时间只到元代,没有明清文学内容,更没有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内容,拘囿了学生的视野。

    ①1998年12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发行。

第三章 建设新的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

    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笔者感到现行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不太适合高职层次学生。李玉芝主编的《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笔者很好的启示,笔者认为可以根据高职层次各个专业的现实情况编写一套高职系列的大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以专业特色来区分,在内容上注重文学性、应用性与专业相结合。

    一、教材的编写原则

    1、其基本定位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

    高职层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职业要求他们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独挡一面,没有什么过渡期,在学校里他们就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写各种应用文书,达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等到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来学。况且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求职压力越来越大,多一门技能在身就多一份保障。故大学语文教材应体现实用性。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要明确我们的教材是为哪个专业学生编写的,他们这个专业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教材怎样编才算是为专业服务。当然,这里所说的针对性是相对的,就大学语文这门涵盖内容较广的教材来说,不宜分得过细,既要顾虑到各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之间的个性,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共性,毕竟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学科。

    简约性与及时性也是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基本定位时应考虑到的。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繁多,还要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生产活动,外界的诱惑又太大,大学语文教材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不能编得繁琐复杂,再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故编撰语文教材时要给语文教师留出教授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不宜介绍得过于详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还应及时反映当代文坛创作及文学评论,与时代脉博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往往是古代作品占有大量篇幅,现当代作品只是稍有涉猎,真正能反映20一21世纪生活的作品确实难以见到。

    2、根本要求体现科学性,力求做到生动、直观,具有可读性、启发性。

    我们的教材编写体系是否切合了高职学生的专业需要,是否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发展,符合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这在编写时都应进行论证,看其内容的选择、比例的搭配、编排的方式等是否体现了科学性。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生动、直观、具有艺术美感。一般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往往就是一本教科书,且从头到尾全是文字,没有一幅插图,也没有用一些粗大的字体来突出诗歌、美文中的优美章句,总是让人看起来就是一本沉甸甸却无法从感官上给人强烈震撼,让人一眼就喜欢的书。新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应从整体设计上体现与专业相结合的特征,除了教科书外,还要有教师教学参考、录音磁带、光盘等教材,使大学语文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法一统天下,除了文学还有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都将走上高职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在每篇课文后布置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3、必须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和可选择性。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导引等方式,让知识、激情、审美相互结合所产生的能量撞击学生的心灵,唤醒和触动他们作为人的自我和类本质意识,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在情感和情操的陶冶中塑造出一个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社会、时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真正自我,从而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目标,确定自己的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所以不管是针对哪种专业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必须注意到作品的思想性,即对学生进行德育、科学思想、人文思想、心理素质教育,这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非功利性决定的。

    另外还要注意到教材内容的可选择性。教材所选内容,应以不同的专业为出发点来倾斜,但也应考虑到高职层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时甚至差距较大,所选内容要具有弹性,确定中等偏上水准,对基础好、有学习欲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有关材料、索引、提示、注释等,对基础差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压力,逼着他们要去努力学,这样可顾及不同学习对象,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从现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一般是分为几大部分,或以模块的方式出现。其中关于文学作品的编排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按时间顺序编排,二是按不同文学体裁编排,三是按文章内容编排。’每种编写体例都自有其优点,亦有其缺点。按不同体裁编排,可以不断强化某种文体的特点、基本结构等方面,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但多了不免给人厌烦之感,而且自小学到中学的语文课本也多是以这种形式出现;按文章内容编排,可以突出文章人文精神的一面,可文学作品每篇自有其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容易引起交叉,若只突出其主旨,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笔者看来,按时代发展顺序来编排文学作品比较恰当。虽然早期的作品因距离现代较远显得有点古奥难懂,但高职层次的学生大多是从中学而来,经过中学6年的学习,一般的文言文知识均己掌握,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基本上能读懂一般的文言文,而且按照这种时代更迭的顺序来学习文选,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心理习惯。在选篇上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应根据专业的需要恰当搭配。这样会更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更深刻体会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应用文包括的内容较多,有事务文书、礼仪文书、财经文书、科技文书等,因其实用性强,对高职学生有现实意义,故学生虽觉得学起来较枯燥还是努力把它学好。但笔者认为并不是每个专业的学生所需的应用文体都相同,如经贸专业的要学财经应用文,专业性较强,其他专业的就没这个需要。因此各个不同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而且应用文有程式化的特点,各文体之间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举一反三。这样既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应聘成功率。

    三、教材的内容选择

    作为高职层次的学生,他的身份首先应是文化人。作为文化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而作为文化人,他们就业的岗位是在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第一线,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认可与否。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永远沿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所以在各国大学里,都开有本国语文课。将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是举世公认的正确选择。除了学习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外,还应涉猎外国的优秀文化,它等于是给大学生们打开一扇窗口,让大学生们看到除了自己花园花香郁人外,别人的花园也是美不胜收。总之,大学语文课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品味,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极大的影响。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我们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的选择也应是围绕专业服务,下面就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来说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如何与专业相结合。

    旅游酒店管理

    孔子说:“诗言志。”自从陆机在《文赋》里第一次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中国诗歌便开始有了独立的自觉意识。到中古晋宋之际,陶渊明大量写作田园诗作,促成山水诗的兴起,使中国诗歌真正发现了“江山登临之美”,这一新兴的艺术因素使由“诗言志”这早期诗学观发展而来的“诗缘情”观再度发生变异,由单纯的言志抒情变为追求情景交融。后世的文人骚客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到各地漫游,留下了很多墨宝,对各地的名胜古迹也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如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动天下(虽然范氏未亲历现场),杜甫一生到处飘泊,四川的杜甫草堂仍是当今人们瞻仰的胜迹。故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对文学史的介绍要详细些,选文应以诗歌、散文、楹联为主,培养学生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部分 文学作品

    一、中国文学史概述

    二、诗歌

    饮酒—陶渊明
    滕王阁序—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终南山—王维
    蜀道难—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望岳—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石头城—刘禹锡
    题乌江亭—杜牧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沈园—陆游

    三、散文

    《老子》二章—老子
    《墨子》二章—墨子
    七发.观涛—枚乘
    上林赋—司马相
    如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墨池记—曾巩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峨眉山行记—范成大
    大龙锹记—李孝光
    游龙门记—薛暄
    极乐寺记游—袁宗道
    虎丘记—袁宏道
    游黄山日记(后)—徐宏祖
    西湖七月半—张岱
    湖心亭看雪—张岱
    游三游洞记—刘大櫆
    游珍珠泉记—王昶
    登泰山记—姚鼎

    第二部分 楹联

    一、楹联知识简介

    二、名胜古迹联

    江西滕王阁题联
    成都望江楼灌锦楼联
    北京樟拓寺弥勒殿联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联
    苏州寒山寺联
    杭州岳王庙岳飞墓联
    南京莫愁湖郁金堂联
    扬州二十四桥联
    湖南岳阳楼联
    成都武侯祠联
    成都杜甫草堂联
    骊山华清池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第三部分 应用写作

    概说

    计划、总结
    旅游广告
    导游词
    旅游指南
    合同
    调查报告
    毕业论文

    第四部分 附录

    中国文化常识

    艺术类(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影视剧等专业)

    在中国艺术中,音乐、舞蹈、诗歌长期是三位一体地共同实现它们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
篇篇都可入乐,故中国往往“诗歌”并称,后来的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不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许多伟大的音乐
作品就是从古代诗歌中汲取了创作灵感。现代许多流行音乐中的一些优秀歌曲亦是借助优美而有意境的歌词来打动听众。

    中国人喜欢“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国古代文论论画时常说“诗画同源”,这源便是诗人与画家独特的审美观念。中国的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贵出天然,绘画则注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苏轼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话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种诗画参融的观点,形成了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东方艺术模式,确立了惟尚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文人艺术规范。

    影视剧属于综合艺术,文学是这类综合艺术的主干部分。其对白和唱词语言本身就是文学,而且它们在拍摄或排演之前还须有剧本这一文学形式。一般来说文学可以离开其他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而其他艺术却往往有赖于文学的助力。而且它们主要是以故事性取胜,而这故事性主要取自于文学作品中小说的结构技巧和情节安排。尤其是戏剧的表演受舞台限制,其时间、空间有限,故事情节也是高度浓缩,更需要较高的文学素质。

    神话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我国早期的不少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以歌颂女性为中心内容的情况,如女蜗造人、女蜗补天、精卫填海等;到父系氏族社会就以歌颂男性或英雄为中心内容了,如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到部落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彼此之间的争战,又(?)出了关于争战的神话,如共工与蛋尤之战。后世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家纷纷从我国神话里汲取养料,从素材、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手法方面借鉴,使作品呈现出纵横驰骋的奇想,博大精深的意蕴,历久弥新的活力,瑰伟多姿的风貌,可以说没有原始神话,就没有今天的文学艺术,原始神话可以说是很多创作的母题题材。

    从专业出发,我认为这本教材应分三个部分:文学作品主要以神话、诗歌、小说、戏剧为主;应用文主要以广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为主;附录介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书法。

    第一部分 文学作品

    一、神话(多种选本)

    盘古开天辟地
    女蜗补天、抟土造人
    鲧禹治水
    夸父逐日
    羿射十日
    共工与蚩尤之战

    二、诗歌

    关雎—《诗经》
    蒹葭—《诗经》(附《在水一方》歌词)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民族弦乐《春江花月夜》)
    山居秋暝—王维
    独坐敬亭山—李白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杜甫
    饮中八仙歌—杜甫
    枫桥夜泊—张继(附《涛声依旧》歌词)
    听颖师谈琴—韩愈
    长恨歌—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李贺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秋思—马致远
    凤凰涅槃—郭沫若
    再别康桥—徐志摩
    雨巷—戴望舒
    神女峰—舒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三、散文

    《老子》二章—老子
    洛神赋—曹植
    兰亭集序—王羲之(附《兰亭集序》拓本)
    垓下之围—司马迁(民族弦乐《十面埋伏》)
    苏武传(节选)—班固(附“蝴蝶梦中家万里”—苏武牧羊假寐之画)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附俞平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丑石—贾平凹
    珍珠鸟—冯骥才

    四、小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冯梦龙
    武松醉打蒋门神—施耐庵
    青梅煮酒论英雄—罗贯中
    黛玉葬花—曹雪芹
    婴宁—蒲松龄
    阿Q正传—鲁迅
    围城(节选)—钱钟书

    五、戏剧

    张君瑞害相思—王实甫(《西厢记》)
    游园惊梦—汤显祖(《牡丹亭》)
    茶馆—老舍
    原野—曹禺
    关汉卿—田汉
    潘金莲—魏明伦

    第二部分 应用写作

    概述

    计划、总结
    调查报告产品说明书
    商业广告
    传播文案
    综述与评说
    毕业论文

    第三部分 附录

    中国文学史概述
    书法鉴赏知识

    除了以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外,还应录制与教科书同步的电子版教材,另有作为教辅资料的教师参考书、光盘等教材与教科书配套使用。光盘的录制内容可包括音乐、绘画、雕塑等作品,到各地拍摄的名胜古迹,电视台录制的电视散文,还有如《唐之韵》的专题片等等,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学生用起这样的教材一定会惊喜万分,再不会说我们的高职大学语文课枯燥无味了。

    四、教材的编写与推广

    上面提到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仅是作者的设想,因为教材的编写牵涉到方方面面,单靠笔者一己之力显然是无法完成的。笔者认为编写这样一套教材应包括:语文教师、专业教师、相关专家、出版商、多媒体制作人员、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等。只有经过上述人员的默契合作,才能制作完成我们这套系列教材的编写,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各专业特点,才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在这里,出版社应成为组织教材编写的主体,利用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机制和资源完成我们教材的编写任务;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则应把好关,保证高职大学语文系列教材的质量。

    高职大学语文系列教材编写完成后,可先在一部分院校专业中进行试点,看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情况怎样。如果反馈意见比较好,可以逐步大面积推广;如果效果不佳,要调查研究分析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出在哪,再对症下药进行改进。一个新的事物产生后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挫折或波折的。但我坚信,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是可行的。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逐步摆脱本科院校教材附属品的角色,初步形成自身特色,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仍存在与一些专业不相适应与匹配的情况,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学习效果不佳。

    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观照时代和现实的基础上,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从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容选择以及教材的编写与推广四个方面研究其实施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希望能对当前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起到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著《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周庆元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3.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周庆元主编《语文》(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规划教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程达著《语文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版
    6.程达著《教学目标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程达著《人生教育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陈钧、程达主编《呼唤名师》,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曾天山著《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修订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L985年版
    1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修订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全国通用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全国通用版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公共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徐中玉《大学语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公共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周治南、桂裕胜、李卫光主编《实用语文》(高等职业教育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竹林、邸艳妹主编《大学语文》(高等职业教育墓础类课程规划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孙昕光主编《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庄小虎、李杰主编《大学语文》(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1.李玉芝编著《文学与美一一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版
    22.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3.韩经太著《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涵编《美学大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论语》
    26.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7.易健《文艺学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8.陈廷湘、敖依昌主编《中国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周啸天著《唐绝句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潘悉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4.曹明海主编《感应与塑造一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一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2645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