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程国煜: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
【时间:2008/12/12 】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1月 】 【作者: 内蒙古·赤峰学院汉文 程国煜】 【已经浏览3248 次】

  〔摘 要〕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种属性。大学语文也是语文,也同样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特点。大学语文应三者并重,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工具性是前提、是基础,也是目的之一,最终的目的是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重

  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一直是争论探讨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各院校虽都有本校制订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但还未取得共识,还没有制订出几部适合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会影响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效果。所以给大学语文课程以科学定位,明确其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已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大学语文有一段时间只谈工具性,几乎谈不到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1978年至1994年的大学语文课基本上都侧重于工具性,有的上成了高中语文课(戏称高四语文),有的上成了应用写作课(只讲启事、通知等实用文体写作),走了一个极端。1996年,徐中玉,齐森华两位先生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这一观点,人文性教育在大学语文课中得以确立。而后王宁先生又进一步强调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大学语文课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1〕。自此以后,大学语文又只讲人文性和审美性,避而不谈工具性,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违背了大学语文的课程规律,不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极不妥当的。

    语文是什么?顾名思义,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字指明了语文具有工具性。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又是人学,这又指明了语文又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也就是说,从语文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三种属性。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或是一个大学一年级生,不问他往后的专门是文法理工农医中的那一门,须‘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2〕。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应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大学语文也是语文,也同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但它又不同于高中语文,它有其自己的特点。通过课程的工具性,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工具性是前提、是基础,也是目的之一,最终的目的是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大学语文应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但又不应忽视工具性,要三者并重,这是由语文的属性所决定的。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表述为:大学语文课是高校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工具课,是增强文化素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人文素质课。

    大学语文课具有工具性,《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无以言”,用今天的话说,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大学语文课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听、说、读、写训练毫无疑问是侧重于语文工具性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首先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读不懂,就理解不了文本内容,就谈不上什么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仅就阅读理解方面试举几例。

    先举两个读音的例子,不少《大学语文》教材都选些《论语》语录。《论语》之“论”为何读“lún”,这毫无疑问要涉及到语言问题。杨伯峻《论语译注》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4〕最后得出结论“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论语”之“论”的读音。“论”是形声兼会意字,从言,从,亦亦声,从的字,一般与条理有关。“论”即按顺序加以编排。《论语》即将孔子的言论依一定条理编排。再如,季羡林先生的《回忆陈寅恪先生》,“陈寅恪”之“恪”读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只有一个音,“恪kè”。但“恪”在人名“陈寅恪”中是不读“kè”的,《辞海》注出旧读què。“陈寅恪”之“恪”应读为què,这从作者本人季羡林先生的讲述也得到了证明(CCTV-10《鸿儒季羡林》,2006-05-12)。《论语》之“论”和陈寅恪之“恪”如果读错了,那是大煞风景的。

    常见字词也有深入理解的问题。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不少选本均未加注,可能以为过于简单,没有注释之必要。但如果把“横”理解成“横竖”的“横”,那就没有诗意了,更谈不上什么鉴赏了。从上句诗“春潮带雨晚来急”看,可断定“横”是不顺,摇摆不定之意,这是根据语境来判断、理解词语的意义。再如,唐·元稹《遣悲怀三首》第一首中的“泥她沽酒拔金钗”中的“泥”怎么讲?关键的一个词,关系到对这句诗的理解,“泥”,有的未注,有的注为“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将“泥”注为“缠”,《汉语大字典》将“泥”注为“软缠”,这写出了情态。其实“泥”字注为“软磨”是最为准确形象的,这既表现了言语上的反复央求,又表现了行为上的纠缠不休,这是从准确、生动的角度解释词语。从常见的字词“横”、“泥”的解释中,可以窥见语文的工具性不可忽视,它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它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语文又具有人文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还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仍侧重于工具性,几乎谈不到人文性教育。大学语文应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教育。

    大学语文具有审美性。各种版本教材不仅遴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而且更注重艺术性的强化,通过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发现美和欣赏美。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结合的。我们仅举一例,《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儿子刘禅的“禅”有两个读音,一是chán,二是shàn。读刘禅(chán)还是读刘禅(shàn)?这既涉及到语言文字,又涉及到文化。我们知道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大兴。儒家推崇远古时代尧、舜、禹的禅让制,刘备是汉室宗亲,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给儿子起名为“禅”(shàn),是受禅之意。而“禅”(chán)是佛教用语,没有证据表明刘备是信佛的,而给自己的儿子起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所以刘禅之“禅”要读为shàn,而绝不能读作chán。这虽然是一个人名的读音问题,却涉及到语言与文化两方面问题,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结合的。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是人类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创新天才,这不仅在于他杰出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他除了科学的巨大贡献外,还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人生感悟的文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爱因斯坦身上得到了真正的高度统一。他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爱因斯坦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感悟,对于所有人,特别是对于学习或从事理工工作的人不无启发。

    人文知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民族文化素质”。清华大学校长在2005年在清华大学欢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时出现的尴尬局面,令所有人难堪,令清华大学难堪,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谁也不会把“赠送纪念品”说成“捐赠纪念品”,可清华大学校长就这样表述,还有多处语病和人文知识错误,等等。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差、人文知识的缺失,不止是影响自己,作为最高学府的一个“领袖”人物、头面人物,他影响了一所知名高校,影响了国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同样需要人文知识。2006年5月“全国青歌赛”团体决赛第11场比赛中,一原生态唱法选手高歌一曲,艺惊四座。在综合素质测试中,他的回答也同样产生了“震惊”效果。综合素质考题需答出新西兰、英格兰、澳大利亚三个英联邦国家的国旗,国旗很相近,确有难度。他答出英国国旗后,另两个答出的是中国国旗、日本国旗。这太让人震惊了,中国人,不识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太不可思议了。题难,答不出,不会,这都不丢人,谁的知识都有盲点,更何况是个羊倌出身的歌手。但作为中国公民,不识五星红旗——中国国旗,像“这样的人就算得到第一又有什么意义?”(网友语),人文常识缺失到如此程度,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和普通歌手石占明这两件事,充分说明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民族文化素质”,而大学语文就是提升人文素养的最主要课程之一。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审美性也是紧密结合的。审美性教育,首先是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和文章的解读来实现的。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引领学生叩响审美之门,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大学语文的性质上看,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特点,工具性是前提、是基础,也是目的之一,最终的目的是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表述为:大学语文课是高校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工具课,是增强文化素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人文素质课。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校对 呼和巴拉〕

    〔作者简介〕程国煜(1960-),男,赤峰学院汉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9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