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开梅: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08/12/9 】 【来源: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 】 【作者: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陈开梅】 【已经浏览2997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实行全面改革才能顺应时代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上,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讨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求知问学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色彩,学以致用和经济效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教育走向实用、趋向多元化的现实表现。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正视社会生活中多元化格局的存在,除了突出语文课程固有的基础性、人文性目标之外,还应该重视实用性、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行全面改革,使大学语文拥有鲜活、实用的内容,高效、多样的教法,更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用,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上,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科教兴国的要求

    大学生与中学生已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已具备了应有的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精神又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如果没有真正具备人文精神,懂得再多的人文知识也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塑造当今的大学生。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来看,其教学重点应放在着力挖掘和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让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都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的熏陶。同时,从今天的现实来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文大国,但从建国以来我们实行的教育模式却偏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前车之鉴必须吸取,优良传统理应恢复。只有在不断丰富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健康的思想情操,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健全的思想和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现在,不少的大学都要求学生选修人文学科课程,甚至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生学习、背诵《老子》、《论语》等等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经典著作,就是充分重视与肯定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因为大学语文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荟萃,它以古今文学名篇作为教学实体,其中每一篇目都充溢着我们民族的风俗民情、伦理道德、审美思辩的活力,为学生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起伏跌宕的中华历史画卷。读着它,人们会为中华历史的浩瀚与壮丽而惊叹,会被华夏先哲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倾听不同个体的生命律动,感受其中所迸发出来的新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火花,进而影响着人们对人间情、民族性、天地心、世界美的体验和认识。人格的提升正是源于这精神文化的影响过程中。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些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生命清泉滋养的,它是鼓舞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不竭精神力量的源泉。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热情、激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认识态度,即后人所谓的“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和精神风貌。又如我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有兴观群怨的诗教。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诗”、“乐”的学习,这可视为语文人文精神的开创。大学语文中所传载的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策论,还有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刚健自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精髓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是我们的“民族魂”。另外,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灿若群星,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如孟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龚自珍、鲁迅等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栋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注意捕捉他们的人格精神,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在道德情操的熏陶中,在思想精神的感召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启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将会激励他们肩负起21世纪的时代使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荣职责,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共同体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建设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学科类课程与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语文活动类课程两大类。所谓语文学科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与规律,并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教材形式出现的。为了让学生更系统的接触文化遗产、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的内在规律,语言学科类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种形式。语文限定选修课是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志向与职业选择的需求来开设的,分为文科限定选修课、理科限定选修课与就业限定选修课。而语文任意选修课是为了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话、影视欣赏与评论等。语文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这二者尤其是后者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的比较完整而封闭的内在结构性。

    语文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与听说活动等,主要以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语文小组与文学社团等形式来组织。语文活动类课程应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开设。如天津市南开中学在解放前的话剧演出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活动类课程,成为该校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培养出了曹禺这样的戏剧大师。语文活动类课程也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

    语文学科类课程的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开设应符合学生实际与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逐步淡化课内与课外的区别,实行课内与课外的交叉渗透。在大学校园里,还可加强课与课及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同一类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一个学生只学一类课程的大一统局面即将成为历史,寻求统一答案的时代也将逝去。一个学校要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获得成功,就肯定要在选择性课程上花力气、下功夫,以自己独到的个性特色跻身于众多同类学校的语文教学之林。

    无论是学科类课程设置还是活动类课程的设置,目的都是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这又是学校语文教学个性特色的终极体现。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态势,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在学生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学校人文环境又与学校目标导向、价值取向、教师素质、办学氛围以及课程体系和校园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和重视高校的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能力提升和人性开掘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甚至还是学习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明方向地从事专业学术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等教育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语文教师改换教育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一)加强讨论课

    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和社会特别关注的热点文化现象多设计一些研究讨论性课题。例如:对当今主持人纷纷著书的现象,可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比如,在进行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展开讨论,就诗歌的艺术特色,读者的个人感悟等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并要求他们把每个同学的发言都记录下来,作为平时作业的成绩。有些古诗意境朦胧,主题缥缈,读诗有如雾里看花,此时就需要使用讨论的方法加深对诗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必然会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如李商隐的《无题》,主旨朦胧隐晦,似有若无,难以捉摸。这就更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课文外,我们还可以播放影片《哈姆莱特》,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技术革命、信息化时代给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带来了新技术与新手段,同时也为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带来了挑战。最有代表性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如运用Powerpoint投影,把声音(朗读)、图片、影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还有的把一些多媒体课件放在因特网上,进行网上教学。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电、光、形、声的互相配合,通过大小互化、虚实互化、快慢互化、远近互化、动静互化、繁简互化等表现手法,使许多看不见、看不清的教学内容变得真切: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复杂的变成简单的;遥远的变成现实的,其具有增强语文教育的形象性的优点。

    因为语文教育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形象性是其他许多学科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但过去由于传播媒介仅限于印刷媒体,所以这一形象性的优势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今声、像媒体蜂拥而至,并迅速普及,其独特的功能与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声、像、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而且声、像媒体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因此新技术、新手段有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展多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并尽量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比如在学生组织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配乐诗朗诵比赛、填词比赛等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些世界名著,读后写些简短的读书心得或书评,或展开讨论,教师则予以点拨和讲评,使其在欣赏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三下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体会社会生活,使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了解群众、学习群众,增强与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确立献身社会、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写出不同内容的文章,开学后抽出专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体会,各抒己见,使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的熏陶下提高语文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此外,大学语文教学的其他途径与手段还包括:创办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刊物。创建一个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的网站,开设文学资料中心、原创天地、作品交流中心、百家论坛等版块。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统一,最终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期,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多元性、实用性特征,大学语文只有重视实用性、多元化的教学实际,才能获得存在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祥云.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01).
    〔3〕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 2004: 2, 13 (4).
    〔4〕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2.
    〔5〕[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2: 356.

   作者简介:陈开梅(1965-),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文学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管理、学报编辑学等方面的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48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