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王青:关于新出版的《大学语文》选篇研究
【时间:2008/12/5 】 【来源:前沿 2007年第9期 】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 王青】 【已经浏览4700 次】

    [提 要] 文章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的编选思路、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2005年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选篇上的异同,对选文的篇目安排,单元的内部结构,以及教辅材料等方面做了比较研究,同时也对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大学语文 选篇 研究 教学目标


  2005年,对于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研究与教学界来说,是颇为丰收的一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语文》出版(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等主编)(本站按:应为《大学文学》); 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语文》(陈洪主编);接着, 5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新编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 6月,华东师范大学又出版了第八版的《大学语文》,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同月,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由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所有版本的编写阵容都十分强大,均由全国著名重点大学的资深专家、教授组成。由于不同版本的编写思路、教学重点以及角度的不尽相同,所以在选篇上也有所不同。本文拟就外研社和华师大出版社两个版本的选篇做一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大学语文选篇的一点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从编写者的目的来说,两个版本都是汇集了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新理解和新想法,同时也体现着新思路。

    《新编大学语文》的编者针对“教学对象大多数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情况,为避免过于专业化和过分强调语文的知识性和工具性,“本着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的原则来制定编辑理念、整合框架结构、划分单元设置和遴选典范文章”。①基于这种考虑,编写者力图“突破现有大学语文的选文思路与框架,将选文范围拓宽为三大领域,使中国古代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文类的选文构成三足鼎立态势,让全书12个单元的组合充分体现出现代感和现代人文意识。”②在这样的思路下,《新编大学语文》由100篇选文组成,分为12个单元。

    《大学语文(第八版)》是教育部“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其挂帅人物是当年与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共同倡议恢复“大学语文”课程的徐中玉教授,而且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材此前已有七版,在全国高校影响极大、覆盖面也广。这一版是在新思路、新理念统摄下的新版本。教学对象定位相同,也是高校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其课程定位是:“‘大学语文’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③这样,课程的教育重心还是放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在学科定位上“避免长期存在且有很大影响的两种思维模式。一是工具性模式,……二是文学史和文化史模式。”④《大学语文(第八版)》由124篇选文组成,分为12个单元。两个版本都在选文后面增加了附录,内容为科技报告、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等。还值得说明的是,两个版本都配有教师备课光盘,《大学语文》还据此配有教学参考书,真正体现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的思路。

    由此看来,两个版本在宏观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参编的专家、学者的人员构成实力相当;面对的授课对象相同;学科定位也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是在微观上,既编选者的编选理念上,它体现在选文的不同上,甚至差异比较大。

    《新编大学语文》除了人文性、审美性外,将工具性、趣味性、新经典定为编选原则。在12个单元, 100篇选文中,中国古代文本占43篇,中国现代文本占33篇,外国文本占24篇。基本形成古今中外三足鼎立、三方对话的态势。古代、现代、外国的篇目所占的比例差别不是很大。不仅如此,所选文本也没有局限在文学文本上,而是将一些其他艺术以及学术、政论性文章也选进来。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节选),韦伯的《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等。在选文上还强调了多样性,内容的多样性,题材的多样性,在单元内部基本形成了一种对话的关系。如在“文明与冲突”的单元中,编者让司马光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冯友兰的《东西文化之分城乡文化之别》,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战争还是和平》形成一种对话,也加深当代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另外,在整体上看,《新编大学语文》的现代感较强,选文中加强了对当代时文的选择,以体现现代人的现代感受和现代意识。于是,筱敏的《1789年原则》,唯色的《我得的格老家》以及苇岸的《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得以入选,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具有浓重的当代生活气息。

    《大学语文(第八版)》则比较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激活,注重从品格道德、人格塑造这一角度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所以古代文学文本占的分量较大。这样,在124篇选文中,中国古代文本占91篇,近现代文本占25篇,外国文学文本占8篇。可以明显看到编选者的思路,针对目前大学生中,文言文功底欠缺,以往应试教育只重视文言文翻译,文字的解读不重视文学鉴赏的缺点,注重从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角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得以激活、传承。另外,我们还发现选文中的篇目与中学课本的一些篇目有所重复,据不完全统计, 124篇选文中约有30余篇或全文或节选的形式入选初一到高中一年级课本。这样,与中学教学的层次没有拉开。这或许是体现了编者的另一个思路,即中学的一些篇章,尤其是一些节选的篇章在大学中完整收录,使学生对曾学过的作家作品有一个延伸拓展学习的过程,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家和作品。

    从单元内部来看,《新编大学语文》的逻辑感和层次感较为明显。例如:“我的信仰”单元,共有8篇选文,包括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西铭》,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的《六祖坛经》,穆旦的《诗八首》,北岛的《回答》,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陈映真的《我的弟弟康雄》,爱因斯坦的《我的信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信仰问题,涉及到生命、宗教、爱情、理想、信仰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篇章间的和谐共生性。

    与这种从多角度阐发,以平行向度展开对单元核心思想的呼应不同,《大学语文(第八版)》单元内选篇多采用一个中心,层层深入的方法阐释单元主旨。如第二单元“心怀天下”从孔子等人的《君子安而不忘危》到杜甫、辛弃疾的《北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再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结,共10篇。以立志高远,居安思危,心怀天下为中心。“把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到生与死、兴与亡的高度,体现着对人生、对国家、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⑤这样,从古代先贤到近代志士仁人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文本,可以看到对于使命感、责任心的体认,达到对学生人格塑造、道德情操提升的目的。由此也看出编选者的不同角度。

    从每篇选文的课程设计来看,《新编大学语文》由“选文”、“评析”、“研习与思考”和“资料连接”几部分组成。并有备课资料光盘。光盘内容由“研习与思考”答题要点、作家资料、文本资料、延展资料等组成。其中,作家资料汇集了作者的重要生平、生活背景和主要思想等方面的资料,文本资料汇集了有关的对所选课文进行评鉴和赏析的文字资料。而延展资料则是在文本资料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大学语文(第八版)》由“选文”、“注释”、“思考与练习”、“辑评”等内容组成。并有教学参考书及光盘。光盘内容由课文的“背景简介”、“内容注释”、“艺术赏析”、“资料链接”组成。相比之下,《新编大学语文》的光盘资料注重对选文的拓展延伸,如“延展资料”既有关于课文作者的整体创作情况的专题论文,又有关于课文与同时代同类作品关系的研究资料,还有与课文涉及到的人文内容和思想艺术问题相关的理论介绍和理论阐释的文字资料,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但是,在具体备课使用上外部资料较多;围绕课文内部细读的资料相比较少;而《大学语文(第八版)》,光盘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多围绕课文内部展开,对选文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鉴赏,对于教师备课的实质性帮助较大,但拓展性的资料,例如“资料链接”部分只给了篇目就增加了难度。所以,二者各有千秋。

    从比较研究中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两个版本在新思路统摄下的内容,对于现今大学语文师资的构成,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是一个挑战。而现在一些高校往往是对于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重视不够,认为谁都能上,没有特别要求。事实上这门课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说:“大学一定要配备最优秀的教师,即能教学,又能研究,才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好了这门课,使学生一辈子受益。”⑥《新编大学语文》由于内容涵盖较宽,文本多样化,对于教师教学要求较高,不太好驾驭;《大学语文(第八版)》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造诣,同时中西文化兼备。总之,由于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教学对象又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如何把课教好、教活,又能够真正体现编撰者选文的用心,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对于教师的素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都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另外,通过两个版本选篇的比较,还引发出我们对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教学工作等问题的思考。出版大学语文的出版社,无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无论北大出版社还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都是些国家级的出版社,大学语文的编写人员也都是学界资深专家。为了开拓市场,赢得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各家出版社都频繁举办学习班,研讨会进行教材推介,这样做固然对于宣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很有好处,而且能提高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同时给教师选择教材带来了灵活性,但是,这样也相应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学语文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各自为政,各家唱各家的戏。我们需要的这个平台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同时,在选篇上难易程度,倾向性也应有所不同,避免一些选篇大量的重复;这个平台还应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保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适应新世纪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注释:

    ①② 丁帆等.新编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
    ③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④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3.
    ⑤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3.
    ⑥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责任编辑:思语)

    [作者简介]王青,女,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56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