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石柏胜:近年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综合述要
【时间:2008/12/5 】 【来源: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 【作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石柏胜】 【已经浏览3426 次】

    [摘要] 简要介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现状,重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着重阐述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和热点问题及其将来发展的若干趋势。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综合述要


    近年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有关专家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精心指导下,经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毋庸讳言,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冷落地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那么,我国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情况究竟如何?本文拟就自己多年的教研和体会做一浅要综述。

    一、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现状、成就及问题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上端正了思想,吸收了许多新知识,接受许多新的信息,更新了许多教育观念。例如,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了新的认识,由过去的“高四语文”着重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大一新生进行单纯“补课”,到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发展智力,再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统一。现在,大学语文界已经深切地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的讲析和欣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思想和情操,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多数院校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大学语文侧重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性质,并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一整套大学语文训练体系和评价体系。如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订,不仅内容科学规范、开拓创新,而且严谨细密、丰富完整,便于实际操作。在教材的建设上,更是出现了可喜的繁荣景象。自1990年以后,全国就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这就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在诸多的教材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经过多次修订,目前已经出到第八版,它在篇目选择、分类编排、注释、解说、提问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和完善,已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教材,可以说它代表着当今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最高水平。其三,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许多教师紧扣大学语文性质和特点,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大胆改革,他们树立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语文”教学观,遵循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改变了过去“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呆板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教师还借助多媒体设备及录象、影视、动漫等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学的艺术魅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是,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进行了多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仍然有很多大学生语言水平不高,人文素养不高,他们文章句子不通顺,用词不准确,常常写错字,说话往往不流畅,普通话只是“不懂话”,至于文化修养、道德素质、思想境界等更是难以令人欣慰。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至今仍然在许多高校中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以至于遭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严词批评,有人甚至提出了“大学语文是否有必要开设”质疑。关于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人们普遍的看法是:第一,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后遗症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一些语文教师教法不当,许多学生和家长轻视语文,很多学校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上,其结果造成了母语教育危机的出现,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仅语文基础较差,而且对语文学习患上了“厌烦症”,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大学语文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四语文”,是对语文基础较差的新生的“补课”,因而把它视作“可开可不开”、“想开多少就开多少”的任意删减的课程。由于其地位低下,课时少,待遇低,又难以申报科研课题,难以评职晋级,所以资深教师不愿上,青年教师当过渡,上课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康松教授就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一些青年教师进行大学语文的探索,该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第三,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不明确。许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是想给语文基础差的理科生“补课”,因而过多地偏向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教师上课时几乎是延续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来分析字词句篇,把一篇篇文学精品搞得支离破碎,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教育和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把大学语文课上成了“高四语文”课;而另外一些高校教师则又走上另一极端,他们在强调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时,把大量精力用在了课文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上,陶醉于对作品艺术欣赏之中,完全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实践运用和提高,学生不讨论分析,不了解语文知识,不练习实用写作,他们虽然喜欢听课,但是他们实际的语文能力却难以提高,以至于走上社会连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好。第四,许多大学语文教材选编不够合理,存在着“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现象。很多大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分量过重,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竟占三分之二,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分量又过轻,寥寥无几,这不能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他们的人文知识的合理构成。第五,大学语文教学只是教育“读书”,忽略了“说话”教育,缺乏信息社会观念。在信息社会,信息交流的范围、方式,都决定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无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哑巴汉语”人才,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第六,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受大学语文“边缘化”影响,一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他们缺乏开拓创新观念,喜欢唱“独角戏”,搞“满堂灌”,压抑学生思维,从而使教学形式机械死板、千篇一律,学生厌学,教学效果较差。

    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与热点

    随着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以下热点问题上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研究,有许多地方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从小学到中学,由于语文成绩在升学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往往都看重语文,语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核心课。到了大学后,虽然多数高校把大学语文定为公共基础课,但是由于受到“专业主义”的影响,该课程地位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从原来的中心被挤向了边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从而造成该课程开设的极大随意性。一边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一边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形成“单相思”的局面,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但是随着广大大学语文教师的热切呼吁和时代的强烈要求,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2.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经过近几年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人们形成了以下共识:大学语文教学是以审美性和人文性为主,以工具性和基础性为辅的诸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审美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精美的文学作品作为载体,通过对美感的领悟和把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它要求在对辐射着美感光辉的优秀作品的品味和全身心融合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美、艺术美、自然风光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唤醒审美自觉,使之趋向自觉化。其次是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人文性较之于传统的“思想性”,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宽广,它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由于大学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由此内容所决定,自然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再次是工具性和基础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3.关于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大学语文教学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在教师。才情横溢的语文教师就是打开在学生面前的活的教科书,其灼灼逼人的的思想光辉、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和搏动着律动感的教学语言,足以吸引学生的审美目光。鉴于此,研究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需要作家型、专家型的教学能手。所谓作家型,就是具备游刃有余地解剖文本、得心应手地引领赏读、潇洒自如地驾驭母语的能力,以其剔净匠气的文学才情,富于灵性地“示范”于萃萃学子;所谓专家型,就是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善于在艰苦的实践中自觉探索语文教育规律,并能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创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且能用新的理念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特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主持人一般的口才,语势流畅、表意精确、节奏和谐、应变敏捷,时时能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专家教授亲自上阵起到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4.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及课程的改革。近年来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体现了新、真、精的课程思想。一是教材能反映浓郁的时代气息,有60%以上的现代文能反映当代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文明演化的进程。二是力求教材贴近生活的原生态,充满不加掩饰的原真气息。三是力求教材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既有颇耐咀嚼、经久弥醇的审美意蕴,又有人文关怀的自觉意识,富于饱经深邃的人文内涵。四是语文课程也进行了新的建构,打破了过去设置的单一性,形成了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的多元开放的课程新结构。必修课旨在通过文质俱佳、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基本篇目的赏读和内化,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读写能力;选修课旨在满足部分学生爱好,光扬其个性和特长;活动课侧重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朗诵、访谈、辩论、社会调查等,让语文课走向鲜活的生活。

    5.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向。人们坚决反对用中学语文教学的思维来上大学语文,要求力争发挥大学语文审美性和人文性的主要特点,给学生一个脱胎换骨的全新感受。人们普遍主张要继承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宝贵精神,以熟读精思获得感悟,以反复吟诵获得积淀;主张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精讲和泛读相结合、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与文学素质类选修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写作方面,人们认为要革除旧观念,拓展新思维。写作教学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6.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改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承担教学信息的媒体,在传递处理和贮存教学信息、控制和掌握知识的过程等方面,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快速发展趋势。

    三、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发展趋势

    语文教学现代化是21世纪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学现代化不仅仅是媒体、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者观念、思想、理论的现代化。根据近几年大学素质教育及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大学语文教学将呈现五大变化:

    1.大学语文教学“文化”化。所谓“文化”化,是指语文教学范畴、领域的扩大化、宽泛化,也是指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语文教育。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各个学科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它们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许多学科将在综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面对这一趋势,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教学观念,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宗教之间的知识联系,树立“大语文”的文化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大语文”化教学中接受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文知识,从而开阔胸襟,丰富学识,使情感世界和思想认识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2.大学语文教学审美化。语文教育家阎立钦指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所谓语文美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潜在因素,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这一教育进程即语文的审美教育。语文美育不仅对学生形成健康高尚审美情趣有关,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美,如语言美、文字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情趣美等,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化。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更是民族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因此,语文教育除了知能教育外,更应该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亦即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语文的素质呢?一般认为语文素质即人的全面素质,语文素质即人的物质实在与精神实在的开发,也就是对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全面开发,它包括语言文字素质、智能素质、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4.大学语文教学个性化。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轻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忽视学生独立人格,扭曲学生的个性,无视语文教学规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思维的社会公民。语文教学个性化还表现在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即语文教师积极追求教学风格的多样化。

    5.大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一般认为,语文的“语”是指语言文字,“文”是指“人文”,即人类文化、民族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育首先是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在母语学习中接受民族文化、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庸置疑,语言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们时时学语文、用语文。语文学习不单单是学校课堂的教育,语文教育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话。目前大学中出现的文学沙龙、演讲辩论、诗文朗诵、周末论坛、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课就是语文教育走向生活化的重要标志,它确实是一种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应用性、实效性很强的语文教育综合课程。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诸多令人棘手的问题。我们应紧扣时代发展特点和大学语文课程教法的科学规律性,切实研究,努力探索,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4] 彭书雄.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探索1EB/OL].2006-12一22.httP://~.ffkj.net/Htnil/Lunwen.
    [2] 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2-13.
    [3] 夏斐.学者畅谈并形成共识:如何教好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4-26.

    作者: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785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