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陈治平:试论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
【时间:2008/12/4 】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2月 】 【作者: 泉州师范学院 陈治平】 【已经浏览4094 次】

    摘要:大学语文的落寞和所处困境的外部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内部原因则是课程自身问题所致。大学语文的出路在于改革,首先是要确立清晰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不是热点问题,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一个时期以来,报刊上不时出现诸如“大三学生写申请,百字错了二十八”,“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等让国人大跌眼镜的报道。的确,一个严峻的事实已摆在人们面前:在市场价值的导向下,青少年迷恋于好莱坞大片,而对屈原、司马光、朱熹等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能考出令老外咂舌的托福分数,而看最基本的文言文却犹如看天书。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忧虑,人们对母语教育弱化的关切,乃至有的家长公开对大学语文教育提出质疑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追问着一个问题:大学语文到底怎么啦?

    一、大学语文的落寞

    大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并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的基础课程。建国前后的一个时期里,它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在各高校普遍开设。后来高校学科调整,将文科与理科、工科分开,在片面的专业教育观念影响下,不仅理、工等单科院校不再开设大学语文,就连文理合校的院系也不见大学语文的踪迹了。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和市场经济的兴起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后,在社会对高校承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期盼中,大学语文一度又在许多高校红火起来,其发展和影响也曾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语文的处境至今仍十分尴尬,这门课程尚未明确为公共必修课。开或不开大学语文常取决于学校及院系领导是否重视与支持,开课时间及课时数也缺乏可靠的制度保证。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校教育重心的转向,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就再次被削减或取消,而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有半数左右”[1],这种“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现象,在近十年来大量涌现的高职学院和民办大学更是司空见惯。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大学语文落寞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门课程冷和热的背后是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竞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最近指出,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张,“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目前仍处于弱势。”因此,国学的渐去,母语的尴尬,乃至大学语文的沉寂都是不难理解的。其次,大学语文的落寞也是社会轻视和漠视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有关方面的重视下,中小学语文教育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大讨论,许多社会著名人士和重要媒体均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才有了今天中小学语文教育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百花盛开之势映照下,大学语文显然是一块荒芜的园地。翻开众多报刊,有关大学语文研究的文章寥若晨星,即使偶尔刊载,大多也是带嘲讽性的消息报导。“招聘用人单位只看英语、计算机证书,从没问‘写不写白字’”的用人标准,无形中变成一股强劲的“潜力”,推动着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第三,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教育在市场经济指挥下越来越趋向功利性。开设什么专业、设置什么课程等都随着市场经济的“指挥棒”舞动。以英语为例,想毕业拿学位,先过英语四、六级,已成为许多高校的明文规定。这本是违背英语四、六级考试初衷的,但高校为什么这么热衷呢?哈佛大学毕业的人类学博士阎云翔指出:“这是涉及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问题——通过英语考试可以向上流动。”大学语文在为“向上流动”中无法显示或提供它的硬实力,自然就要重新面临“下岗”了。

    二、大学语文的困境

    按理说,作为母语教学的大学语文本是我国教育史上最为悠久,教育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课程,它为何在外部因素的挤压下迅速落寞了呢?课程的地位往往与学科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安排等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至今未被确认为公共必修课,也就丧失了在高校教育中的话语权。就其自身来说,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具体工作没有一个支撑点和生长点。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长期处于无序状态:临时排课、临时订教材、临时安排人员;任课教师各自为战,盲目制定教学计划,仓促选择教学内容,教多少算多少……不难看出,课程地位未能确定已成为大学语文最大的“硬伤”。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大学语文教材改革起步缓慢,教师为图省事均选用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从选用量最多的《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来看,该书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选文与高中语文教材及其读本重复的篇目有将近一半之多;其二,选文范围不能覆盖新开拓的人文文化领域,时代感不强。众所周知,教材内容上的重复不仅唤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预期心理,同时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事实也证明,处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较难与暮气过重的思想感情沟通,如果过多地接受过时的文化信息,将影响大学生接受新的文化信息,影响他们现实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与学的低效也严重地制约着它自身的存在。不少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陈旧死板,缺乏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术能力。有的教师仍然套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只对选文的字、词、句、段、篇等进行讲解分析,加上选文篇目与中学课本重复过多,学生难以有实质上的收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没有升学、就业压力和缺乏监督机制,学生往往将大学语文课当作“休闲课”:有的伏桌沉睡,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看英语、计算机书籍……“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成为大学语文课师生的私下共识。教与学的低效不但消解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主动性,也消解了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价值,逼使大学语文不战自退,充满了危机。

    建国前后一个时期,“大学国文”(即大学语文)的教员非名师宿儒难以任之。这种辉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由于客观环境的漠视,一些学有专长富有创造热情的教师对大学语文退避三舍。坚持一线教学的教师除了自学充电外也少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当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交付新教师,而当新教师找到更适合自己专长的课程后,往往不是心有他属,就是另谋高就“转岗”了。大学语文背负历史,载梦长行,却不知路在何方?

    三、大学语文的出路

    大学语文要摆脱这种“死胡同”的可悲现状,除了一些制度层面上的问题要解决外,也急需高校领导更新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大学语文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有着其他公共基础课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要有出路,也急需大学语文工作者能够自省而自觉,那种等待、观望或者持所谓“顺其自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语文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在社会开始重视母语教育的大氛围里,大学语文工作者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语文改革的诸多内外条件异于甚至优于中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优势。因此,我们不能坐等“红头文件”,而应当义无反顾地踏上艰难的改革历程。

    大学语文的改革千头万绪,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建构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共识。语文作为传统学科,多年来从“姓什么”到“是什么”的讨论并没有停止。作为中学语文教育指挥棒的高考试卷,历来也是细抠语文基础知识而难以体现语文教育的精髓——人文教育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为什么一直在“工具性”和“文学性”之间摇摆,就容易理解了。大学语文似乎明确了它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但问题同样存在。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分为技术层面和品质层面,前者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后者体现的是语文的文学性。尽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表述不同于中学语文,但仍然存在着如何处理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关系的问题。正因为多年来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存在着各种模糊的认识,以致外界对大学语文的期望既多且高。而大学语文内部,所受到的冲击更大:高中文理分科早,语文基础没打好,大学语文可以补缺补漏;中学语文训练双基,大学语文则可注重实用能力培养;中学语文重在知识传授,大学语文必须弘扬人文精神……诸此等等,大学语文无法确立与中学语文质的区别。或许有感于此,著名学者钱理群等人明确地对沿用多年的“大学语文”概念提出质疑,并提出一个“取乎于上”的新理念——“大学文学”[2],强调让大学生直接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种思路无疑警示了大学语文必须明确自己的课程目标。

    要准确认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就要尊重语文的立科之本。语文以选文形式立科上溯自《昭明文选》,自此就逐渐形成一种久远的传承因子:文以载道,披文悟道。作为现代语文,对“道”的理解当然可以非常宽泛。“悟道”即把作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志、人格等精神食粮。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某个阶段里,技术层面和品质层面经常反复交叉呈现出不同的强弱显示。技术层面的出现是语文教育的外在效能,品质层面的展开才是语文教育的内在效能,尽管二者就是一个过程。为什么同一篇目初中可学,高中可学,大学也可学?只要细心比较一下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设置即可明白。因此,我们不能仅把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定格在技术层面上运转,而应站在“大语文”的高度,从思想认识水平、道德品质修养、知识视野、审美情操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是,大学语文就应强化品质层面的功能,扬起人文精神教育的大旗,打出大学语文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亮出大学语文的特色,以此带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法研究等工作,紧贴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我们相信,大学语文在有志之士的关心和推动下,通过改革,一定能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获得新的突破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编写说明[A].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2 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大学文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 张国光.大学语文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4 张剑.看看今日之大学语文教育[N].现代教育报,2002-06-14(11).
    5 谢德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初探[ J].教育新导向,2003, (12).
    6 上官木子.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N].南方周末, 2004-02-26(15).

    [责任编辑 勇慧]

  作者简介:陈治平(1947-),男,台湾台北人,泉州师范学院高职学院高级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43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