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洪桦:论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
【时间:2008/12/2 】 【来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 【作者: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洪桦】 【已经浏览2971 次】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从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特点来看,它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运用母语能力的提高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中它并没有受到重视。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知难而进,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旧思想观念、旧教学观念以及合理改革大学语文教材,走出一条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与培训的新路子,加强大学生的母语教育、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职尽责。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教材应用与改革


    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何使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与改革朝着更加符合当前的文化语境和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门话题。就大学语文课程来讲,有关教学研究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有关教学教材、研究论文日益翻新,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从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特点来看,它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运用母语能力的提高等等,没有哪一门课程可以与之相比,理应受到欢迎,可现实并非如此。《大学语文》课程不但没有受到广大同学的青睐,反而遭到了不应有的冷落。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知难而进,走出一条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与培训的新路子,加强大学生的母语教育、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职尽责。

    一、改变有关大学语文的旧思想观念

    (一)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性质定位要明确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为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性质来看,虽说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读书明理的功能。读书明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所谓“读书明理”指的是读文学书,明做人之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学既是中国人作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必修课的原因所在。文学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佐证。作为教材的改革者在编撰《大学语文》教材时就应该相应增加一些历代优秀的文学篇目,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也可看出《大学语文》在弘扬爱国精神,继承光大传统文化,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运用母语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它的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大学语文》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从内容看也是文学鉴赏课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课。

    大学语文应该姓“大”,具体而言,大学语文应该强化审美性、人文性,淡化工具性和基础性。高中语文虽然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的还是工具性和基础性。而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则是审美性和人文性,必须有别于中学语文,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定位不能太高,太高了目标实现不了,定位太低了,不成其为大学语文,成了“高四语文”。如果再顺着中学语文的教学思路走下去,则会严重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其结果只能会进一步加剧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丧失,进一步被边缘化。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课程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这一点已形成共识。

    (二)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并且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极大地挤占了中国精英文学和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己不复存在。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应当更加在“新”字上做文章,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内容要新。只有做到了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观念

    (一)重组基础,趋向前沿,综合交叉,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的思维模式

    1.坚持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语文”教学观。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是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并出现了学科大联合的趋势,许多学科在融合中获得发展,在综合中得到创新。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大语文”教学观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只重一面,而忽视其它,必须对文本作综合整体的关照,这种整体关照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而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作品本身,也不能仅仅寻找文本与社会的简单对应,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如: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精神趣味、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所以,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就肩负起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牢牢握住“文化”这根主线,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各自为政的“独联体”界限,让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建立起共融的“共同体”结构关系,以适应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长远的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2.遵循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教学原则。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之长、空间之广、兼顾学科知识之多,是其它课程不能比拟的,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教学原则。大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首先,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科研促教学”。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趣味性不强的课程是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为本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切都是本课程能呈现出浓烈趣味性的材料源泉,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并用之于课堂。这会极大地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三,时代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生命。有人说: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都是几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要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尽管象《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祖先笔下,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笔者认为,《孙子兵法》看似是兵书,但本书的意义不完全在兵法的本身。一本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书,为什么今天仍然风行全球,人类还要关注、还要运用?这本身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此外,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决不能忘记当下大众文化的语境,这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各种新的文化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层出不穷,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和气势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教师必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现象作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做到上述两个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时代性问题就解决了。其四,追求实用性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语境。语文教师不能回避这一语境。高校现在开设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实用的技能性课程,而“形而上”的人文课程,各级部门并不太重视。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都可以对接现代企业管理,这是“形而上”的“大用”。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严重忽视的,也正是该课程链接专业课的关键。这里有我们取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3.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这种教学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例如,讲解管子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充分理解管子的经济思想,并将管子的经济思想对接当今的中国经济改革。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有解读文本的中文背景知识,而且还要有经济学方面的背景知识。此外,将课题交给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这有利于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4.把学习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以理论规律加个案分析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老师无论怎么努力,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自已去掘取。这样,学习方法的引导将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教学远重于知识的传授。在这里,可以根据实际,从文学批评中引入几种操作性强、使用频率高的文学批评方法,并结合个案加以分析运用,从而使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可采用比较灵活的“拼盘式”结构,每一讲都有文选、导读与拓展阅读材料,共25讲,立足“语文”,但文选范围涵盖文史哲和科技等领域,包括《〈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翻译》、《通俗文学》等历来“大学语文”未曾收入的内容。选用该教材的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师资力量任选专题进行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5.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怎样看待大年三十之前,中国人口大移动的交通运输高峰现象?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反映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这一顿饭的力量可谓大矣!它可以强有力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GDP的增长,这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国家文化和追求团圆意识的结果。要充分利用组织班级讨论、小组讨论、座谈及举办报告会、看录像教学片、讲评作业、复习答疑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生动地展开学习。

    三、大学语文教材的应用

    (一)高屋建瓴地突破教材的传统思维模式

    《大学语文》教材的应用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在指导思想上,首先是尽可能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历史性与现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较完美的结合。其次是要以史带文,在文学史的框架内,以有关基本理论为先导,把具体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在了解文学史纵向线索的基础上来完成作品横向方面的学习。纵横交错、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欣赏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是重树“大语文”视角,视语文为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视语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视作品具有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引导学生全方位、多侧面地去领会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深刻蕴涵以及体悟人生哲理。最后是建立便于学生自学的平台,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终极目标。

    (二)应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搭建好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框架

    《大学语文》在体例建构上,应以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经,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为纬,由散文﹑诗词﹑小说﹑戏剧、外国文学以及写作等六个部分构成。前四个部分均应有各体裁的概述,其中包括体裁历史沿革的叙述、经典作品简要列举分析、体裁特点的介绍以及如何欣赏该类作品的论述;每一个部分的每一篇作品,都应有作者简介、作品题解、作品提示、课文注释以及思考与练习;每一个部分还应设置综合练习。外国文学部分,主要从欧美、亚非两方面概述其发展历程,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作品介绍与分析。对于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而增设的写作部分,除介绍写作基础知识外,还应有常用应用文体写作简介及名家谈写作的篇目介绍。这样就形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相结合,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外国文学作品为辅、兼顾应用的基本结构格局。在这个建构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为学生高屋建瓴全面了解文学史知识创造了机会,又为学生广泛涉猎众多体裁、题材的优秀作品和发挥写作能力提供了条件。

    (三)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大学语文》教材在作品选择上,既要突出其美文特色,更为重要的是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贴近时代需求。作品选择在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力求古与今、中与外作品的精、多、全、新。坚持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所选作品基本应涵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既要有名家传世的经典之作,又要有新人初露锋芒的鼎力作品。众多的名篇佳作汇聚成册,构成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使其得到熏陶和感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白薏

    作者简介:洪桦(1966-),女,侗族,四川涪陵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8372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