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大中衔接

《逍遥游》中学优秀教案
【时间:2008/11/27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877 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标题:《逍遥游》教案
  授课内容:《逍遥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完成 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
  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3、 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解题导入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独创,而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我们下面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三、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对照注释,弄清字音。(见课本)
  
  四、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比较特殊的实词和句式。
  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怒:奋起。
  3、志:记载。
  4、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6、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7、斯:则,就。
  8、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9、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宾语前置。  
  10、决(xuè):迅疾的样子。
  11、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12、 控:投下,落下来。
  13、 奚以:哪里用得着。之: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4、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5、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词
  16、宿:这里指一夜。
  17、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指示代词。
  总结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已学过如此解释: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余,在第一段中的“其”的用法都比较简单,不作赘述。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总结 宾语前置句: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
  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补充宾语前置句的第三种情况:由 “之”、“是”、“焉”帮助构成的前置。如:惟令是听;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由,恐怕要批评你了吧)
  
  五、齐声朗读第一段,理清思路,进行总结。(参考课后练习一)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这样。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了说明大鹏是如此之大,必须要大风才能托起它。
  5、蜩与学鸠笑话大鹏,殊不知因为自己个小,所以所待轻易得到。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此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悲和可笑。
  总结: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一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归纳板书:
   鲲、鹏   大  海运将徙
  
  ↑(对比)
  野马、尘埃小  以息相吹
  大舟深水 比喻 强调
  芥草杯水
  万物皆有所待
  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适莽苍者 ↑(反驳)
  适百里者 (比喻)行路备粮
  适千里者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一遍,并试着背诵。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7105 位浏览者